摘 要:在目前的學校音樂教育體系中,奧爾夫音樂教育可以說呈繁花盛開的景象。許多人對德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戲劇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所創建的音樂教育已不再陌生,但是能夠真正深入了解和完全掌握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實質、內涵的人并不多。要進一步擴大奧爾夫音樂教育在中國的影響,其教師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擁有大量真正對奧爾夫音樂教育有著深刻認識和豐富經驗的教師,才能讓奧爾夫教育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產生質變性影響。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教學;理念;教師教育
20世紀80年代初,廖乃雄先生將奧爾夫音樂教育(Orff-Shculwerk)引入中國。1993年正式成立的中國第一個專門的奧爾夫教師教育機構——“中國音樂家協會奧爾夫專業委員會”在會長李妲娜女士的帶領下,極大地推動了奧爾夫教育在中國的發展。但是,現如今奧爾夫音樂教師的培訓機構已是琳瑯滿目,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有些機構本著功利性的目的,為迎合快餐式消費的學習者,僅提供三天的簡易培訓就頒發各類證書,讓許多一知半解的人濫竽充數到奧爾夫音樂教師隊伍中,以致奧爾夫音樂課堂變成“鬧爾夫”。奧爾夫的原本性被片面理解為簡單粗糙。奧爾夫學院沃爾夫岡·哈德曼(Wolfgang Hartmann)教授曾說過:“培養一個合格的奧爾夫教師至少需要上十年的時間,因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培養是需要這么長時間的。”所以,對于正走在這十年路上的奧爾夫教師們,在面對各式各樣的師資培訓熱潮時應冷靜處之,追本溯源地去認識奧爾夫音樂教育,并針對奧爾夫教學中出現的突出問題進行深刻的思考。
1 追本溯源,深刻理解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
卡爾·奧爾夫先生一再強調:“走遍全世界的,不是我為了表明一種理念編寫的《學校音樂教材》,而是那個理念本身”。[1]廖乃雄先生也提出:“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創造,主要在他的理念(Idee,英文Idea)和教本(五卷)上,而不在于方法”。若是不理解奧爾夫音樂教育的理念,而僅僅從表面去模仿其教學方法,就很難真正掌握奧爾夫音樂教育的精髓。由于卡爾·奧爾夫先生本人并非音樂教育理論家,也不熱衷于針對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理論性、系統性的專題闡述。這使后人在學習奧爾夫音樂教育時產生了多種不同的理解。正因如此,深入研究奧爾夫音樂教育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對于一切學習和使用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教師、學生和研究者來說,奧爾夫的《學校音樂教材》就是源泉。[2]追本溯源是探尋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應有的態度。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參加各類大師班等教育課程學習模仿中,應當靜心去查閱奧爾夫的經典文獻,好好學習領受源泉的澆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的“創造”和“創新”是經不起時間和歷史考驗的。
2 奧爾夫音樂教育的音樂性、開放性、系統性
關于奧爾夫音樂教育的理念:原本性、實踐性、綜合性、即興性是目前在教學中大家都比較重視并操作得較好的部分,而且對這幾個理念的理論闡述文獻也較多。但對于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的“音樂性、開放性、系統性”在教學實踐中卻是經常被忽視的,也較少文獻闡述,以致奧爾夫音樂教育常被曲解。
2.1 音樂性
從《學校音樂教材》所體現的豐富的音樂性本身,可以看出奧爾夫體系十分強調音樂性。敲敲打打、吵吵鬧鬧只是似是而非的“奧爾夫教學”。1970年,奧爾夫為《學校音樂教材》再版寫下過簡短的幾段話:這二十年間,“這些理念早已成為普遍的共識了。”盡管這部教材“到處找到了仿效者,其中許多雖然應用了其手段,但卻常常并沒有完成教育的和藝術的要求,而去歪曲了它或對它進行滲水。”[2]這種現象至今依然存在,國內很多奧爾夫教師在重視課堂的游戲性、即興性的時候,忽略了音樂課堂最核心的內容——音樂性。奧爾夫指出:“哪怕是最簡易的樂器演奏,也應以正確的指引和練習為前提,必須特別注意喚起并訓練合奏中的音響感覺和體驗感受”。按奧爾夫的精神,任何奏樂,哪怕是兒童音樂、啟蒙音樂,也必須強調藝術性和主體性。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音樂素養,從人的原本性出發,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無論是使用語言、動作、樂器等綜合的教學方式,還是在即興創編的同時,教師都應強調音樂的藝術性。另外,現在流行于市的質量不夠好的奧爾夫樂器只能破壞奧爾夫教學的音樂性,甚至毀壞學生的聽覺能力并且損害神經。教師們應杜絕使用這些的廉價拙劣的“奧爾夫樂器玩具”。
2.2 開放性
很多奧爾夫教學教師都提出,非常希望奧爾夫音樂體系有固定的教材,制定好的教學大綱,從幼兒園到大學的音樂教學基本統一。按這樣的模板照搬起來的教學似乎就不會讓奧爾夫教學走樣了。但是奧爾夫的高明之處,就是他所提出的是理念,而不是具體的教學方法,且這種理念是開放性的,可與不同的音樂品類相對接。1963年卡爾·奧爾夫曾在一次談話中談到:“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應當促進自我發展和完善,它不是一個停滯和封閉的體系,而是一個處于不斷發展、成長和活著的體系。”[3]其實,《學校音樂教材》本身就是模式性的曲集,是在教學中形成并固定下來的即興演奏。這些教材不是讓孩子們逐音逐句去照搬演奏,而是要他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和范例自己去想、去奏。所以,教與學的過程也不強求固定、統一。奧爾夫教材的開放性意味著無限可能性的選擇,讓學員舉一反三,這既是奧爾夫音樂教學的方法論,也體現了其高質量、富于音樂藝術的音樂理論品質。我們可以通過對奧爾夫經典文獻的反復學習和奧爾夫經典課例的不斷實踐。長期有目標性地參與國際奧爾夫大師的教育課程,學會反思性學習,在模仿探索中進步,并以本民族的音樂文化為素材,與本土結合創建自己的奧爾夫教學模式。
2.3 系統性
在許多奧爾夫音樂課堂上可以感受到教學的游戲性、靈活性,但其系統性和深度卻經常被忽視,甚至有人依此片面地覺得奧爾夫是“小兒科”。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很多奧爾夫教學教師只學表面,不看本質,并沒有從奧爾夫的音樂世界觀和音樂教學理論體系的深度去把握奧爾夫教學法。正如廖乃雄先生所說的:“奧爾夫教學一看就會,一做就錯”。若沒有對奧爾夫教育系統性的理解,以及深度的把握和高標準的要求,那就只能停留在簡單粗糙、凌亂無序的教學中,無法前行。
卡爾·奧爾夫先生反對音樂教育的“系統地理性主義化”。但這并不等于《學校音樂教材》就根本沒有體系性。恰恰相反,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學校音樂教材》也是逐步進行的——從波爾動到平行和弦以及屬關系的和弦;從二、三或五個音的調式到用七個音的調式;從大調到小調”。[4]從《學校音樂教材》由淺到深的音樂材料中,可以看出其適用于從兒童到成人的各個年齡層級的人員。卡爾·奧爾夫先生事實上是系統建構了全年齡組的終身教學,從理論到實踐的音樂教學體系。而目前,人們卻往往只知道強調奧爾夫體系的靈活性、即興性,對于它的系統性和循序漸進的“序”卻視而不見。在優秀的奧爾夫教師課堂中,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教學步驟都是環環相扣、層層鋪墊、由淺入深的,“從一粒種子長成參天大樹”的教學過程完全如奧爾夫所強調地從感性到理性地學習,而非拋棄理性。化繁為簡、深入淺出正是奧爾夫教學的亮點所在。
正因如此,奧爾夫也應遵循系統性的學習,不能走馬觀花或毫無計劃地參與培訓,特別面對現在各式各樣的培訓機構,更應該有所選擇,帶著思考去學習。《美國奧爾夫協會教師教育課程標準》(2012年)分為三個級別的基本標準,詳細概括了各個級別的教師教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結果,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出一個級別到一個級別系統學習的具體課程領域。學習目標有音樂的速度、節奏、拍子;旋律;織體伴奏;曲式;音色;表演。學習結果有語言、身體打擊樂表演打擊樂器演奏;歌唱;豎笛演奏;動作;即興創作、編配;教學法。由此可以看出,奧爾夫教師需要掌握多項音樂技能和創作創新的教學能力,并需要長期地系統地學習與實踐。
3 創造力——奧爾夫教師教育的核心
發展教師自身的音樂才能和創造潛力是奧爾夫教師教育的核心。對于教與學都如此靈活的教學,教師的素質水平是關鍵。教師要有悟性、藝術敏感性和創造性。奧爾夫教學的即興性是其理念的精髓之一,貫穿著教學的方方面面,也是對其創造力培養的具體體現,但高質量的即興需要有正確的技能儲備和長期鍛煉積累的。教師如何將高標準的要求與游戲歡樂性的教法相結合,是教師教學的難點。“奧爾夫風格”最大的特征和最杰出的優點,就在于能以簡單不過的素材和手法創造出深刻動人、雅俗共賞的音樂。著名奧爾夫教學教師李妲娜老師曾說過,“教學是有法(模式),但法無定法,千人萬面,極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創造性”。教師們要把握住奧爾夫教學的風格,按照自己的理解,遵循奧爾夫體系的精神去塑造其音樂教學。讓自己能夠變成學生們更好的老師,幫助孩子理解音樂元素和理念,進而培養他們主動和富有創造性地掌握音樂的技巧,并通過音樂發展人的全面素養。
4 結語
奧爾夫原本性的音樂教育在中國已經走過了幾十年的路程,不管是好的或不好的實踐,都是必經的過程。而我們則需要反省,回到源頭從廣度和深度理解、學習和接受奧爾夫體系,必須以奧爾夫本人所要求的“質量感和形式感去運用,而不允許廉價地操作”的高標準去創作音樂。立足本民族文化,結合奧爾夫的教學特點,創建中國奧爾夫教學模式。從而讓奧爾夫音樂教育在中國取得豐盛的碩果,使我們的音樂教育事業不斷地提高與進步。
參考文獻:
[1] 卡爾·奧爾夫.卡爾·奧爾夫和他的創作(第三卷“教學法”)[M].紐約,1978:22.
[2] 廖乃雄.為兒童的音樂——奧爾夫《學校音樂教材》精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2.
[3] 赫爾曼·瑞格納.學校音樂教材[M].洪寒冰,譯.
[4] 廖乃雄.論音樂教育[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217-218.
作者簡介:鄧舒婷,(1985—),女,碩士,中國音樂家協會奧爾夫專業委員會骨干講師,星海音樂學院研究生部教學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