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賽英
摘 要:無論哪一類花貨壺的創新與制作,都不能脫離傳統的工藝手法,花貨是雕塑類型的壺,它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精湛的制壺技藝是評審紫砂壺價值優劣的重要標準。
關鍵詞:紫砂;花貨;工藝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8-0056-01
宜興的紫砂大體分為光貨紫砂和花貨紫砂,光貨包括方壺、圓壺以及那些素身的紫砂壺。宜興紫砂持續發展提高,直至繁榮興盛,步入輝煌,是與從古至今的一些紫砂名家,巨匠孜孜追求,刻苦努力,辛苦培育分不開的。老一輩的紫砂藝人,不但精于研藝,獨創風格,為后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典的紫砂作品,還將精湛的技藝毫無保留的傳授后人,為我們新一代紫砂人創造了堅實的基礎。
傳統品種的茶壺,如:掇球、仿古、石瓢一類,線條簡潔,造型概括,點、線、面、空間,都給人以豐富的想象。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民族審美的差異,使我們對這類壺的理解也不同。有人會認為好的光貨壺是中國文化中的寫意,具有現代藝術氣息,看著懂門道的人會認為寫意情趣更為濃郁,氣韻更為生動,形體內涵更為豐富,更具有一種靜穆之美,會達到不務妍媚而樸雅堅栗的境地。但我認為,紫砂藝術應面對更多的紫砂愛好者,希望不同層次的人都能接受并喜愛,而花貨茶壺則更能滿足這一要求。花貨紫砂壺表現手法更全面、更具體、更生動、更易理解,往往給人有一目了然的感覺。花貨紫砂壺的題材也相當廣泛,有自然的、抽象的、歷史的、吉祥的、精神的,簡直是小小一方土能表千萬意。
無論哪一類花貨壺的創新與制作,都不能脫離傳統的工藝手法,花貨是雕塑類型的壺,它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其一,在光貨的壺身上堆塑雕刻裝飾而制成的壺,像朱可心的報春壺系列、松鼠葡萄壺,時大彬制成的龍鳳包袱壺,四方如意壺,顧景舟的蓮子壺、竹鼓壺等,很多歷代名家都是這種型制。其二,模擬自然形體而進行技術加工而制成的壺。具體就是以自然中的花果、樹木、魚蟲、鳥獸為題材,進行模擬提煉、加工而精心制作的紫砂作品,通過作者的神思妙想,把他們與自然巧妙結合,達到與自然相融合的境界,再加上作者的心意,一把好壺就展現在你面前。你可以從中獲取作者豐富的思想內涵,讓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
紫砂素身壺,它以幾何體為主。根據球形、筒形、長方體、立方體等幾何形體演變而來。紫砂素身壺在創作過程中要注意各個部位的比例要和諧優美,制作技藝要精湛,并要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如壺的嘴、把、鈕、蓋、肩、腹、圈足等與壺身整體比例應協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要清晰、流暢;它的造型比例、規整度、嚴密性等要求要制作到位;壺的嘴、把、鈕在制作過程中要在同一直線上;壺底要平整,蓋要嚴密,并能旋轉自如;壺體不能有瑕疵等要求。
精湛的制壺技藝是評審紫砂壺價值優劣的重要標準。以素身壺中的“素身圓壺”為例,它是素身壺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形體,它可以不加任何點綴修飾來展現紫砂藝人深厚的制作技能、審美觀點和精湛的藝術修為。它在紫砂工藝制作中形體雖然是最簡練的素心素面的作品,卻是紫砂藝人博大胸懷、精湛技藝和崇高藝術修養的綜合藝術體現。它也是其它紫砂工藝創作的載體和藝術表現舞臺。如書畫篆刻、彩繪、雕塑、帖花、鑲金等,使它更具魅力和藝術欣賞價值。
在創作過程中,嘴、把設計制作要優美、舒展、自然,猶如地就天成,或圓潤、或飄逸。在制作過程中,口、蓋要平整嚴密,截蓋制作要到位,不能參差不齊,嵌蓋要制作得嚴密合縫,通轉而隙不容發,樸素大方、輪廓圓正;線條要纖巧,方圓要分明、清晰;表面要挺括,圓潤光滑剛勁有力;點、線、面交待清楚等。這些都是在創作和制作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身壺自身價值高低的具體表現。素身圓壺和其它素身壺一樣有一個重要要素,即良好的實用功能,它的實用功能是壺嘴出水要流暢,鈕的大小要合手,拿用方便。把的式樣要優雅、有力度,方便使用和省力等。我們要認真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藝術水平,使宜興紫砂這株藝術奇葩開放得更鮮艷、更燦爛,這些就是筆者對
紫砂素身壺及制作工藝的一些淺見。紫砂器是中國茶文化的驕傲,它永遠是中華民族茶文化史上閃爍光芒的燦爛明珠。時代已跨入了絢麗多姿的現代。
植根于人們生活現代化的廣泛要求,凝聚著濃郁傳統文化色彩的紫砂壺藝,正躬逢盛世;其所具飲茶的良好實用功能,使之獲得了強勁的生命力而介入世人的生活領域。
不僅如此,對于壺藝作用于人們精神生活的賞玩、暢神價值,也必將為人倍加重視。作為紫砂行業的工作者,自小就對紫砂工藝充滿了喜愛與追求;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經驗積累,更感到這門古老工藝的博大精深。加之國家的大力扶持,喚起了民眾對傳統紫砂工藝美術的熱愛與追求。逢此盛世,我國民間工藝美術有了新的飛躍,紫砂造型藝術更是得到長足進步。但作為紫砂藝人,我并沒有忘記自己所擔負的責任:繼承與弘揚傳統紫砂造型藝術,要把好的紫砂造型藝術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卞宗舜.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國明清紫砂壺藝鑒賞[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