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鑫鑫 邴立杰
摘 要:伴隨著我國經濟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導致人們對文化特傳統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因此保護傳統,從中吸取其精華不斷創新是我們設計師的任務。結合自己的考察案例對河南省傳統民居門窗雕刻紋樣以及工藝等的探析,從門窗的類型與特征、裝飾部位、對現代建筑中的應用等方面展開敘述,針對門窗的雕刻紋樣以及結構進行了分析,揭示出傳統民居中傳統藝術的內涵及魅力,傳統雕刻藝術在當今建筑以及室內中的繼承和應用。
關鍵詞:傳統紋樣;雕刻藝術;創新;門窗
中圖分類號:J3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8-0188-01
一、河南民居文化背景分析
在華夏民族歷史的長河中,河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我國的政治、歷史以及文化的中心,是我國民族文化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河南建筑的繁榮時期要追溯到秦朝。秦朝受中原文化中的法家思想影響嚴重,國家逐漸形成大一統的形式,從而也促進了河南建筑文化的發展。夏、商、周以后,到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河南便已經是全國封建統治的中心區域,在這很長一段的歷史時期內,河南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成為經濟文化的主導。河南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到北宋達到了最為鼎盛的時期。到封建社會后期統治階級選擇了儒家思想作為同治的正統思想,從而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原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中原文化也逐漸成為了華夏文明的核心和象征。
二、門窗的類型與特征
從古代房屋門窗的興起到今天門窗的種類的五花八門。不變的是河南民居宅門的朝向和位置,房屋大都為坐北朝南,宅門的形式多為屋宇式大門,另外還有門樓形式的大門。為了考慮安全因素,豫南一帶以及南陽等地方的大門,所選用的材料更為講究和科學,采用專門定制的石材制作成門洞,有的連木材做的門框都不用,這樣形式的門洞更為結實和安全,這種門典型代表當屬我國東南地區的石庫門。另外,在河南地區也有接近官式的大門。例如,豫東的任家大宅院大門和河南洛陽下峪的王家大宅院大門。諸如此類大宅院其門窗形式變化多樣,雕刻紋樣精美,門有隔扇門和普通門,窗戶也是有隔扇窗普通窗以及檻窗。
三、裝飾部位及雕刻造型
1.支摘窗:它又叫做和合窗,即上部可以用木棍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上部可依天氣變化用紗、用紙糊飾,下部安裝玻璃,以利室內采光。裙板樣式同樣也是多種多樣,通常情況下是跟隨者格心精致程度、繁簡程度來做出適當的處理。一般情況下紋樣的處理以如意云頭、夔龍、卷草等為主。
2.直窗欞:直欞窗主要出現在宋朝以前。在《營造法式》一書中所提到的破子欞窗便屬于此類欞窗。甚至到了清朝時期,還會在一些廚房、倉庫等附屬建筑的門窗上使用此類欞窗。直欞窗的欞條斷面多為方形;破子欞窗的欞條斷面則大都為三角形斷面,是由一根方欞沿對角線鋸割為二而成,這兩種窗每邊窗戶所用欞條為7-21根不等,并且數量多為奇數。
3.檻窗:檻窗大多用于較鄭重的廳堂,安裝在檻墻之上。檻窗通常是與格門并用的,檻墻的高矮是與絳環板是相互對應的,一般情況下墻上安裝約十厘米厚、寬與墻厚齊平的踏板,然后在上安置上風檻,然后裝窗。南方通常使用木板作為墻壁而不用磚檻墻,這樣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把墻壁拆下來。一般按照開間的不同大小,每間裝2-6扇,均向內開。
四、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
我們觀察研究歷史上傳統的民居裝飾特點,這些傳統的民居裝飾人文特色非常鮮明。
1.天花、地面中的應用。在現代室內設計中,人們更多的追求簡潔明快的審美傾向,在天花與地面上運用傳統門窗圖案的情況較少,但可以局部采用,或是在茶館、餐廳等要表達一種特殊意境的環境中運用。
2.現代門窗中的應用。在現代建筑門窗設計上,借鑒古代的傳統門窗裝飾元素,做到繼承傳統門窗裝飾形式的同時增添當代社會的新鮮元素,做出新的突破和發展。從門窗造型方面現代建筑門窗設計可以舍棄以前過于繁瑣的門窗欞紋裝飾,取而代之以更為抽象簡單的形式表達出來,材料選擇方面更為寬泛 ,可以采用當代新材料,諸如鋼材、塑料、合金等等,使得延續和發展傳統門窗元素的同時做出突破和創新。
3.陳設品中的應用。傳統門窗裝飾元素在室內的裝飾陳設品種同樣可以大量借鑒。例如,在家居環境中的家具、燈具、設備等等都可以采用傳統門窗紋樣。
4.墻面中的應用。在室內設計的墻面裝飾紋樣中同樣可以采用河南的傳統門窗紋樣作為設計元素,并且應用形式也會比較多樣,可以通過木雕裝飾、掛屏風、壁紙設計等整體裝飾來實現。
五、結語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一定要結合國家自身的傳統文化進行各方面的發展,中國傳統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如果不能把傳統的文化和藝術繼承下來,那么再好的經濟發展也是不能彌補的,就拿建筑這一行業來說,純粹的引用西方的建筑形式,建筑將毫無意義,沒有屬于自己民族的特色和個性,人們的精神就會得不到熏陶。作為設計師,我們應該學會從傳統的歷史遺留中發現美的元素,然后加以繼承與創新,創造出屬于自己民族的獨有的特色。
參考文獻:
[1]荊其敏.中國傳統民居[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2]劉彩.安陽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研究[M].鄭州:河南大學,2010.
[3]王其鈞.圖解中國民居[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