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潔
摘 要:我國已步入老齡社會,養老問題已成為一個復雜的,亟待完善的公共問題。“文化養老”作為一種能體現傳統文化與當代人文關懷的養老方式,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文化館作為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應當將文化養老融入日常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充分滿足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
關鍵詞:文化養老;公共文化服務;文化館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8-0191-02
我國已步入老齡社會,養老問題已成為一個復雜的,亟待完善的公共問題,新一代老年群體的生活觀念與上一代有所不同,他們對文化、體育、衛生等公共服務和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更加強烈。文化養老就是近年來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和適應老年人口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而提出的一種積極的養老理念,它強調情感的溝通,強調擁有健康體魄與心態,具有群體性、互動性和共享性的特點。
文化養老與物質養老相比,涵蓋了“老有所教”、“老有所學”的基本內容,為改善和促進“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提供了有利條件,更是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基本途徑,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當代人文關懷,從某種程度上說,文化養老比滿足老年人的物質需求更為重要。
一、文化養老的困境分析及解決途徑
目前,文化養老方興未艾,正處于一個非?;钴S的發展時期,各地也涌現出比較好的做法,比如蘇州太倉,南通如皋。但是,文化養老仍然是一個新生現象,它的發展仍面臨著諸多困境。
(一)對文化養老的重要意義認識不深
政府部門作為養老事業的主導者,還存在重物質養老而輕文化養老,重陣地建設而輕內涵充實的思想。老年人自身對文化養老的認識也不全面,參與度不高。
(二)對老年人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到位
大多數地區開展的文化養老活動缺乏專業化、細分性質的調研,服務單位無法準確掌握老年人的文化需求,服務內容往往“叫好不叫座”。
(三)對文化養老的推動力不足
缺少行之有效的激勵與考評機制,致使文化養老工作的后勁與活力不足。
那么,筆者認為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要將文化養老工作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全局,統籌安排,根據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多層次、多渠道的提供文化服務和產品。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文化養老的土壤和活力之源
所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基本文化需求為目的,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設施、產品、服務的制度體系①。根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功能和特征,將文化養老工作融入該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傳播先進文化的迫切要求
經濟、社會的不斷變革,往往伴隨著思想認識的深刻變化,老年人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發生著改變。通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文化人,為老人提供均等優質的文化產品,才能讓老人們度過積極的、高尚的和健康的晚年生活。
(二)保障老年人文化權益,實現公平正義的有效舉措
在我國,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的收入相對較低,許多老年人對于需要投入一定經費的文化娛樂活動可謂是有心無力。通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是免費或低費的,具有公益性,使老年人基本文化權益得以保障。
(三)維護社會穩定,推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
老年人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一是因為數量龐大,二是因為“百事孝為先”的文化傳統,只有讓老年人安享晚年,才能維系家庭的和睦,乃至整個國家和諧安定。公共文化發揮著引領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作用,它幫助老年人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引導他們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對待他人,避免老年人思想上、行為上的片面性和極端化。
三、吳江公共文化中心“文化養老”的實踐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館是傳播先進文化,引領群眾文化發展的公共文化空間和群眾文化家園,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公益性文化機構,面向包括老年人群體在內的全體公民,也是文化養老的重要陣地。因此,文化館如何在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中更好地發揮其職能作用,積極為老年群體提供有效的文化養老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吳江區至1982年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齡人口增長迅速,截至2013年底,吳江區60歲以上戶籍人口達197184萬人,占全區人口數的24.39%,位列蘇州市各區(市)第四位。據預測,到2020年,老年人口或占全區總人口的30%。改革開放以來,吳江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為發展老齡事業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障,所有鎮(區)全部建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08個社區(村)建立了居家養老服務站,覆蓋率達100%,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取得突破,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框架初步形成。同時,吳江區圍繞“樂居吳江”的精神,制定了老齡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吳政發[2011]171號),主動融入了“文化養老”的內涵,提出要以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為第一要務,建設更加完善的老年生活品質體系,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
吳江區公共文化藝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作為國家一級文化館,是吳江區群眾文化網絡的龍頭,承擔著吳江區老年人文化建設的責任和義務。近年來,中心以區域文化聯動、百姓戲臺天天樂、免費藝術培訓等活動為載體將各類文化藝術送到老年群體中,極大地豐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1.區域文化聯動作為我區的精品文化活動已連續舉辦十一屆,榮獲文化部創新獎、文化部創新工程等榮譽。該活動以廣場文藝聯演為主要載體,同時開展電影聯映、書畫聯展、優秀社團聯評、文藝創作和理論研究聯動,建立了聯動區域內文化交流、互動、共建、共享、共榮的機制和格局。十余年來,聯動活動不僅走遍了吳江區所有鎮(區)和一些大型社區,還以吳江為輻射點,邀請了北至北京通州,南至浙江杭州的城市參與,貫穿整條京杭大運河,涉及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觀眾達100多萬人次?;顒硬粌H給各地帶來了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使聯動區域內的老年人們享受到了文化的盛宴,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歡樂。
2.“百姓戲臺天天樂”是吳江區的重點文化惠民活動,吳江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目前就有近百支業余戲曲、曲藝團隊,盛澤、松陵、震澤等鎮更是“一鎮多團”,除了京、昆、錫、越、滬等劇,還有土生土長的蘇州評彈、同里宣卷等,其中老年人居多。
吳江區公共文化藝術中心則以“天天有演出,周周有巡演,月月有講座,年年有大賽”為抓手,為戲迷們搭起“百姓戲臺”,每年的戲臺演出覆蓋全區250個行政村,使老年朋友們在臺上臺下過足了戲癮。
3.免費培訓班針對老年人、新吳江人、青少年等重點人群開設,每年開展春季、夏季、秋季3期,每期20課時,年收益人次1700多,參加的老年人最高年齡有70余歲。
四、吳江公共文化藝術中心進一步發展文化養老的對策與思路
面臨日益迫切的文化養老需求,中心要在服務觀念、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轉變,積極主動地將文化養老服務融入到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中來,將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貫穿于工作的始終。
(一)以人為本滿足文化養老實際需求
根據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老年人文化養老的需求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消遣散心型,通過參加文化活動達到取悅自我的目的;二是社會交往型,希望在文化活動中找到志趣相投的同齡人;三是創造價值型,這部分老人本身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能夠通過發揮自己的余熱,為社會創造價值,獲得全新的社會地位。在吳江這樣發達的城市,常規性的文化活動已經滿足不了一些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中心要根據老年人的需求層次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擴展老年人的文化活動空間。
(二)貼近基層開展文化養老定制服務
個性定制文化服務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探索,是“單向”輸送文化向 “雙向”選擇文化服務轉變,有效優化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配置結構,避免了有限公共文化資源的浪費,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效率。目前,吳江有23個養老機構,208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農村居民集中居住率達56.7%,這意味著中心可以根據各個基層單位的地域、資源、風格特點,為城鄉老人“量身定制”文化服務,讓主動權掌握在被服務對象的手里,使得他們的文化訴求滿足度可以達到最大化。
(三)深化品牌構筑文化養老展示平臺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年人是社會的寶貴財物,值得全社會尊重和敬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賦予了老年人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樣,體系的建設也離不開老年人的發光發熱,“老牛自知桑榆晚,不用揮鞭自奮蹄”。所以,中心在深化以“區域聯動”為首的文化品牌的同時,要進一步開展老年文藝人才培養工作,幫扶和指導各類老年文化藝術團體,發揮老年文化專業人才和業余愛好者的積極作用,構建一支優良的老年文化人才隊伍。進一步挖掘老年群體中藝術的閃光點,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廣闊的展示平臺。同時,要重視老年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作用,加強對老年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和幫扶力度。
“文化養老”是體現傳統文化與當代人文關懷的一種養老方式,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的諸多方面。將其納入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統籌發展,不僅能使文化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也使其發展有了一定的制度保障。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更為主動地承擔文化養老的責任和義務,進一步豐富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過上更加幸福美滿的晚年生活。
注釋:
①嚴躍英.公共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以廣州為例[J].探求,2011(06).
參考文獻:
[1]曹曉輝.發揮陣地作用推進文化養老[J].老年教育:老年大學,2014(03).
[2]韋慶辛.“文化養老”初探[J].黑河學刊,2012(09).
[3]穆光宗.“文化養老”之我見[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