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華
摘 要:用“互聯網+”思維構建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適時調整、創新服務形式與策略,實施"互聯 網+"和"圖書館+"戰略,促進圖書館事業發展,讓閱讀無所不在,實現全民閱讀是順應時代要求的表現。文章立足于“互聯網+”背景,圍繞公共圖書館服務觀念的轉變以及服務模式、手段創新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公共圖書館;觀念創新;服務創新
中圖分類號:G258.2;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8-0198-01
“互聯網+”戰略的本質內涵是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通訊技術,它不僅可以改造所有的產業和行業,顛覆創新的范式,而且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管理模式。圖書館作為公共服務行業,在“互聯網+”時代,如何發揮互聯網精神,借此平臺對傳統的讀者服務模式進行轉型升級,合理規劃建設圖書館的各類資源,實施“互聯網+”和“圖書館+”戰略,進行服務手段創新,建立新的服務模式,已成為“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亟待研究的熱題。
一、“互聯網+”公共圖書館
張興旺、李晨暉認為,圖書館“互聯網+”的本質是“‘互聯網2.0+服務2.0+創新2.0的服務創新模式”。 “互聯網+”公共圖書館不僅僅是互聯網與公共圖書館的簡單疊加,更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時代下的先進技術、智能設備、簡單而又易于操作的軟件來實現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變革與創新,為全民閱讀提供全天候圖書館服務與閱覽空間。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與公共圖書館的有機結合側重于在創新2.0驅動下進行服務結構的重塑,注重讀者的需求與使用體驗,以開放、寬松的生態環境為讀者提供所需的閱讀資料與信息、便捷智能的閱讀體驗、無處不在的閱讀空間,為全民閱讀的推廣助力護航。
二、“互聯網+”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觀念的轉變與創新
(一)樹立積極心態,深入認識“互聯網+”
樹立積極的心態,深入認識“互聯網+”的本質與內涵、圖書館學與情報學的密切關系、公共圖書館館員角色的重要性、“互聯網+”背景下工作內容與服務模式的多元性等,有利于公共圖書館館員積極迎接互聯網時代帶給公共圖書館的機遇與挑戰,找到互聯網與公共圖書館和讀者的契合點,認真深入學習業務技能與網絡信息知識,創新讀者服務工作的方式方法,利用公共圖書館各種形式的文獻、知識、數據與資源為讀者提供所需的信息,為讀者到館閱覽、網上閱覽與訪問,了解讀者活動提供相應的空間和信息數據。
(二)積極探索“互聯網+”在公共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
目前,互聯網已經實現了與工業、農業、金融、交通、醫療、旅游、教育等傳統行業的跨界融合,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騰訊、阿里巴巴、支付寶、微信、微博、打車軟件、P2P網絡信貸等早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引導館員樹立多元化的服務意識
互聯網與圖書館的融合也對館員的業務知識、專業素養、網絡信息技術、智能化設備應用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元化的讀者需求也給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館員不僅需要學習和掌握業務知識、專業技能、網絡信息技術、智能化設備應用,更需要樹立多元化的服務意識,主動了解讀者需求,積極探索服務模式的創新,利用包括大數據、云計算等在內的網絡信息技術以及微信、微博、支付寶等平臺將公共圖書館的文獻等資源與互聯網有機結合,提高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水平與效率,針對讀者需求提供多元化、全天候、無處不在的圖書館服務,使全民閱讀落到實處、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互聯網+”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的探索與創新
(一)了解讀者的閱讀習慣及獲取信息習慣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智能化設備的普及,智能手機、4G網絡、平板電腦日漸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低頭族”的隊伍也不斷壯大。有相當部分讀者的閱讀從書本轉移到更加便捷的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上,電子書也受到越來越多讀者的青睞。有了這些便攜的移動設備,讀者不僅可以將排隊等候、乘坐交通工具、茶余飯后的碎片時間利用起來,閱讀感興趣的文本以及觀看視頻課件,還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各種所需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公共圖書館就需要在做好線下圖書借還、報刊閱覽等日常工作的同時,根據讀者的閱讀習慣及獲取信息習慣來探索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創新,建立基于互聯網的與讀者溝通的網絡信息平臺,為讀者推出合適的閱讀內容和閱讀空間來閱讀并交流讀書筆記與感想,獲取講座、交流活動等信息,促進全民閱讀的有效推進。
(二)方便讀者閱讀,提升文獻的流通速度與效率
除了選擇到館閱覽外,有相當部分讀者是將圖書借出。為了滿足讀者借閱需求,公共圖書館還需在提升文獻的流通速度與效率方面下功夫。公共圖書館可以通過提高圖書的加工效率、上架速度、新書推薦力度或其他途徑來提高文獻的流通速度與效率。目前,已有圖書館與書店合作,讀者可直接到書店去選擇感興趣的圖書,并憑借該圖書館的借書證將圖書借走,由該圖書館負責與書店進行結算,這樣一來,讀者就可以直接、快速挑選到感興趣的圖書,使圖書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當然,此類方案的實施是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信息相互流通之中,其可行性還需要各公共圖書館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決定。“互聯網+”所提供的網絡信息技術平臺為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文獻的流通速度與效率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三)簡化手續流程,便捷業務辦理
在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模式下,時間是毋庸置疑的寶貴財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節約時間提供了有利條件。互聯網與各個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為生活的各個方面提供了便利,在信息與大數據的流通下,各種業務的辦理手續與流程都更加便捷和人性化。在公共圖書館領域,此種便捷同樣受到讀者與館員的大力歡迎。
四、“互聯網+”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策略的調整與創新
(一)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平臺質量
為了實現與互聯網的有機融合,公共圖書館首先需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硬件設施與軟件設施建設,為服務策略的調整與創新提供必要的設施支撐。
(二)迎合讀者習慣,精確服務定位
科技的發展與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為人們提供了多種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從各個角度改變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張兵指出了“互聯網+”時代下“讀者的關注點是信息內容的精準推送”。了解了這個現實情況,公共圖書館就需要“有效迎合”讀者習慣,制定全面的服務策略,為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興趣愛好、不同閱覽目的、不同知識層次的讀者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精確進行服務定位,提升讀者的閱覽體驗。
(三)加強館員培訓,提高服務效率
科技的發展進步、互聯網與公共圖書館的有機融合對館員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聯網+”時代下的圖書館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還帶來了新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公共圖書館就需要以創新的思維對館員進行相關業務與知識的培訓,促使全體員工掌握與日常業務相關的業務知識、業務技能、軟硬件操作技能等,幫助圖書館員快速地、熟練地掌握“互聯網+”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所要提供的各項服務。圖書館員應具備的服務理念、知識結構、職業道德準則等,并提出圖書館員在集體學習之外還要開展“自我導向性學習”等。
(四)加大服務宣傳,惠及更多讀者
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早已離我們遠去。公共圖書館的各項好的服務與活動有待更加清晰、明了地傳遞到每個人手中。因此,公共圖書館還需加大服務宣傳力度。一方面要向讀者宣傳網上圖書館、移動圖書館的功能及其為讀者帶來的便利與益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比較優勢和“互聯網+”提供的便利平臺,創新宣傳的方式與途徑,適時對外宣傳公共圖書館所能提供的各項服務、舉辦的各項活動。通過精準的信息推送,讓更多的讀者及時了解到想要獲取的活動開展信息,找到并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感興趣的圖書、報紙等,以促進全民閱讀落到實處,惠及更多讀者。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能夠為圖書館服務搭建了廣闊的發展平臺,圖書館應利用好這一平臺,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把互聯網+應用到圖書館的服務中來轉變理念,開拓創新思路,以讀者服務為核心,在服務理念、內容、手段、服務人員素質等方面進行創新,以提高服務水平,滿足讀者的需求,發揮圖書館的職能,增強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推進全民閱讀。筆者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時代的智慧圖書館不會局限于上述服務手段上的創新,而是會出現更多的創新服務模式及手段。
參考文獻:
[1]王麗達.芻議“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服務創新[J].世紀橋,2015(12).
[2]莊琦玲.“互聯網+”時代下的“圖書館+”創新實踐[J].新世紀圖書館,2016(02).
[3]張興旺,李晨暉.當圖書館遇上“互聯網+”[J].圖書與情報,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