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 要】農村集市在中國的傳統市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廟會作為農村集市的組成部分,在明清時期的內蒙土右旗曾占據過絕對優勢,而步入近代其逐漸走向蕭條,僅有部分恢復原狀。本文通過對這一地區廟會的考察,結合先行的研究成果,分析出制約廟會發展現狀的因素。
【關鍵詞】廟會;內蒙土右旗;近代
自明代中葉以后,農村集市伴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在不斷演變的歷程中,農村集市分成了以滿足小農一般性需求為主、保證小農生產性需求為主、以某種特產商品集散為主的集市、廟會三種類型。所謂的廟會,即過去中國農村集市的形式之一,以其在寺廟內或附近舉行。在廟會上廣大農牧民購買生活日用品,銷售農副土畜產品,特別是大的、笨的、重的、貴的一些商品,這就形成了廟會集市。關于內蒙古土右旗的廟會和廟會集市的記載很多,對廟會的概況、形式、發展等有大量研究,但對影響這一地區廟會發展現狀的因素的研究卻很少。因此,本文以內蒙土右旗的廟會為對象,考察制約近代廟會發展的因素。
一、土右旗廟會的發展概況
土右旗是內蒙包頭市的一個旗縣,本旗寺廟居多。據記載:“最初的廟有三官廟、土地廟、財神廟、觀音廟、喇嘛廟等多種,都是有錢人家捐資或官府出資修建。” [1]有諸多的廟,就有諸多的廟會。《土右旗志》中記錄:”廟會主要有水澗溝門廟會、善丹堯廟會、板申氣廟會、雙龍廟會、蘇波蓋廟會、毛岱廟會,后又新增小召子、朝陽洞、美岱召、南海子廟會。[2] ”
五十年代以前,旗境的農村商品購銷活動,主要靠個體商販攤販和一些挑販來完成,由于他們沒有固定的門市和攤點,資金也不雄厚,小本經營,薄利收入。尤其是靠牛車、驢車等畜力車來拉運。所以農民就沒有辦法購買一些大的、重的、貴的商品[3]。再加之商販還受地區因素的制約,主要駐扎在較大城鎮,如《土右旗志》中記載:“本旗的商販攤販主要集中在雙龍、毛岱、蘇波蓋、西老藏、二十四頃地等。[4] ”較大村鎮的商品交易由挑販來完成。商品需求量大,連農民的日常生活用品都供不應求。因此,能夠滿足人們需求的廟會集市頗受歡迎。每到廟會舉辦時期,有頭腦的商販、攤主就來擺攤設點,小到針頭線腦,大到綢緞布匹,五花八門,應有盡有[5]。除本旗縣以外,其他臨近的客商也來參與,其規模一年比一年大。這就是所謂的廟會集市。人們在燒香拜佛的同時也了卻了自己所需物品的愿望。《武縣志》亦言:“所謂廟會者敬事神明有祈有報,且因之立集場以通商販。即廟會以祭神、祈福、演劇而聚眾,商人因以設市貿易。”
廟會的貿易形式多樣,有專門交易日常用品的,有交易牛、羊等牲畜的,有交易絲綢、布匹的,還有賣各種飯菜、主食與副食。如善丹堯廟會中大大小小的帳篷和露天小攤約有四百多個。飯店出售的主食有水餃、稍美、蒸饃等,副食有燉肉、炒菜、美酒、干貨糕點。在標有德華興字號的帳篷里擺著各種絲綢、布匹。山西、托縣和呼包兩市的帳篷里,貨架上擺著各色棉布、土布、鞋襪、紡織品和藥品等。除此之外,牲口市場里有牛、馬、驢、騾。露天貨攤上擺著各種鄉村土特產品。如劉寶堯子廟會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瓜農、瓜販,在這常場廟會中,要把“鋪沙西瓜”運來戲場,以便獲取厚利。[6]因在暑熱之中,游人甘愿花高價嘗鮮。
廟會中商販不僅有本地方的,還有其他地區的。如南海子廟會中就有諸多外地商販。據記載:“南海子是黃河流經包頭的主要碼頭,甘、寧、青各省的大宗皮毛、木材、藥材,河套的大宗糧食等農產品,都要在包頭集散,銷售和外運。” [7]因此,當時包頭的皮毛店,河路雜貨店、藥材店都住有大量客商,進行商業交易活動,大發財源。如在善丹堯廟會中有來自山西、北京、呼市、包頭、薩拉齊和托縣的商人,用畜力拉著各種商品在此銷售。
二、土右旗廟會發展的內部制約因素
傳統的廟會在舉辦期間,會有戲劇這一大型節目的演出。參加演出的藝人,大多為農民出身,不識字或識字不多,即使識字較多的士紳,也得憑師傅的口傳心授把一出出戲展現于農民面前,中間不免摻雜了自己的理解和意會。而且這些演出都是下層人士與藝人共同創構的。但隨著傳統的士紳之路被堵死,人要有出息就得學知識,高等學校又大多設在城市,于是鄉間的年輕人紛紛進城求知。而留在鄉村的人素質就更是每況愈下。以老人偏多,一些從事廟會的老藝人因年事已高逐漸退出或相繼謝世,有些廟會的戲曲等面臨著失傳,而新時期的年輕人又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不能真正的理解其中的文化底蘊,認識不到廟會這一傳統文化的藝術價值,所以對廟會的保護缺乏后繼人才。對于民間宗教觀念,在之前農民會感覺得到宗教的“怪異”,僧道的服飾、行為使他們過目不忘,而且也感覺這種事象與他們的生活相關,他們甚至可以參與或者左右其活動。如置身迎神祈雨活動期間的人們一般都會感覺到活動的三個過程:娛神、敬神、罰神。先是迎神唱戲,討龍王的歡心,繼而苦行叩求雨天。步入近代,人們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開始崇尚科學。將敬神、祈雨燒香拜佛等活動視為迷信,之前認為廟會具有神秘色彩的思想消失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廟會也不會像之前那樣顯得隆重。
除此之外,從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寇侵占包頭之后,包頭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再沒有條件和興致舉辦這種傳統的娛樂活動了,它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在解放前期廟會被破除迷信,文化大革命將廟宇視為“四舊”因而拆毀,鄉村廟會一度中斷。改革開放后,即使有些廟會又重新恢復起來。但也只有具有鄉土文化特色的寺廟才能成為旅游景點。這個時期舊時風俗已不多見。[8]
三、土右旗廟會發展的外部制約因素
一方面近代的農村商品購銷活動,主要靠個體商戶來完成,他們擁有固定的門市,不需要雄厚的資金,小本經營,薄利收入。甚至一些大的、重的、貴的商品都能通過帶發動機的車運回。他們經營的手段靈活、經營品種齊全、購銷經營等特點活躍在農村,為廣大牧民提供生產、日常生活用品和收購農副土畜產品。因此,從廟會集市購買商品也不再是農民獲取商品的唯一途徑。
另一方面,近代都市成為財富的聚集地,工商業的重心,新式教育的中心,當然也是政治的中心。城市對農村有著絕對的優勢,城市成了農民向往的地方,因為那兒有不盡的財富和誘人的享受和娛樂。同時還是個使人有出息的地方,農村的優秀人才都到那里,那里有學問,更有權勢。就某種意義而言,農村的正式領袖已經部分地流入城市,化為新市民。所以,農村的購買力越來越弱。鑒于此廟會的商販一方面受到運費和攤費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到農民購買力的下降,開始把目光投向大型的交易市場而非農村的廟會市場。
綜上所述, 我們認為近代內蒙土右旗地區廟會集市的興衰是內外雙重因素交替制約下的產物, 既可以看到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對生活用品的需求、新式商人的出現對內蒙土右旗廟會發展的影響, 又可以看到土右旗地方農村人口素質的低下、宗教傳統觀念的流失和國家的政策對廟會集市的阻礙。
【參考文獻】
[1][2][3][4]土默特右旗編纂委員會.土默特右旗志[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5][6][7][8]劉逸民,張弛.東河文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印刷廠,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