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思考和分析古代中西文明的特點,不僅對于認識古代社會具有重大學術意義,而且對人類的前途走向的思考也具有一定意義。古代中西方文明交相輝映,內容繁多,主要涉及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以及科技思想文化等方面。在復習此內容時,可采用以點帶面,重點比較的方法。
一、 以點帶面,構建知識網絡
“以點帶面”就是在復習過程中,理清各知識點間的關系,并抓住與之相關聯的點,以點帶面、用面促點,點面結合,講涉及的知識相互聯合起來,形成網絡,以便于消化。如中西方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分別為其中一個點,然后以這些點為中心,以時間、國別為線索,形成立體式的知識體系。
交相輝映的中西方文明
↓↓
確立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特點為專制←政治→雅典確立民主政治,羅馬確立完整的法律體系
↓↓
農耕經濟諸位,手工、商業得到發展←經濟→發展商品經濟為主要特點,輔之發展經濟作物
↓↓
古代科技領先←科技→人文主義思想起源,人們開始研究人
↓↓
儒家思想為主流思想 ←思想→中西方在政治、經濟、科技思想以及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形態
通過以上“以點帶面”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明白,只有對知識進行整體性、綜合性的把握,才能達到學習的更高層次。使知識在頭腦中清晰化、網絡化、系統化,從而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重點比較,突破核心知識
復習本內容時,需要對一些與之關聯的知識進行比較分析,以達到準確理解、融會貫通的目的。
1、古代中國文明和雅典文明的比較
(1)從政治特色的角度看,古代中國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權利高度集中,中央控制地方,皇權至高無上。各民族、各姓氏卻有共同的政治綱領,用以統一思想,統一行動,統一指揮,取信于民;而雅典建立了直接民主政治,公民獲得了較充分的民主權利,但后來造成了政局的動蕩。
(2)從地理環境的角度看,古代中國史大河沖積平原,土地肥沃,便于耕作;而雅典地形多山靠海,多優良港灣,糧食物資不能完全自給。
(3)從生存方式上看,古代中國農耕與游牧人這兩種經濟類型和生活方式,決定了古代社會的軍事格局:經濟、文化先進的農耕人處守勢,經濟、文化落后而武力強盛的游牧人處于攻勢,商業落后,形成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而雅典則是農業落后,商業發達,海外貿易尤為興盛。
(4)從文化特色的角度看,中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有四大文明古國,也曾經出現過許多優秀的文化體系。古代中國宣揚“忠君”的思想,重視封建道德的建立,弘揚個人對國家的奉獻精神。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續力和凝聚力等方面;而雅典強調的是個人主義,主張個人的享受和“人”的價值、尊嚴、反對“專制”。
2、人物代表的思想主張的比較
孔子與蘇格拉底是古代東西方的先哲,他們主張的思想相同點:
(1)把人類及其社會作為探究的課題;體現人文主義精神,注重人、人性;都注重人的品德蘇格拉底更重視人的倫理道德,強調“知德合一”;
(2)都注重人與人類社會;都將道德作為政治的基礎,都重視對人的教育。
不同點:1)社會階層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孔子是為古時奴隸制度服務為了恢復周禮儀,蘇格拉底是為了挽救雅典世風日下的雅典民主制。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成為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蘇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頭。
2)對知識道德側重點也有不同,孔子強調個人守禮知節,蘇強調個性美德和認識自己對人的探索(使其變成哲學)。
3)哲學與宗教思想方面:孔子一生“不語怪、力、亂、神”,強調“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孔子雖然承認人有“生而知之”,但強調的是“學而知之”,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主張學行并重、學以致用、言行一致;在蘇格拉底看來,事物的產生與滅亡,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將精神和物質這樣明確對立起來,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他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卻只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以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恒的,不變的。他認為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論代替了對事物因果關系的研究,為以后的唯心主義哲學開辟了道路。
4)教育思想方面:以培養“君子”為其教育宗旨——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他說:“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因此在其弟子中有各種身份的人。既能輔助統治者施政,同時也是“志于道”、“謀于道”、能夠“喻義”、講求道德的人;對于蘇格拉底來說,最高尚的教育就是美德,他認為 哲學家有義務將道德理智教給所有人,而這些教學不應該收費,他也認為唯有知道什么是美德,一個人才會做到真正的美德。蘇格拉底卻不會把知識記載到書上,認為只有自己頭腦深刻記憶,才能永遠記住那些知識。
5)“以點帶面”促使了知識的體系化,而“重點比較”加深了對知識點的深入理解,兩者均使復習更加有效率、有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