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峰
摘要:讓小學生喜歡閱讀,樂于寫作寫作的途徑很多,只要我們轉變觀念,明確教學目的,運用科學手段,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讓習作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才能讓學生真正喜歡上習作,讓他們以“生活”為基礎,以“真實”為準則,用自己稚嫩的筆法去描繪這個絢麗多姿的世界。
關鍵詞:讀寫結合;提高寫作能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創新能力的最終體現是“讀”與“寫”。“讀”要學生從文章中讀出需要的,“寫”要學生寫出獨特的風格。閱讀是習作的前提和基礎。大量閱讀是理解吸收,寫作是理解表達,只有吸收充分,表達才能豐滿因此我們從大量閱讀促進學生習作研究入手,重點探討通過加強學生的大量閱讀,達到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引導學生喜歡閱讀、愛上寫作。
一、憑借教材,把握文路指導學生“讀寫結合”
首先,從現有的教材入手,讓學生在閱讀中循著作者的思路去閱讀,把握文路,弄清楚作者寫什么、為什么寫、怎樣寫和這樣寫的目的,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作者構思的過程,理解作者對語言和寫作方法的運用以及對篇章結構的安排,領悟字里行間傳遞的真情、實感,從而實現了在課文理解過程中讀與寫的有機結合。比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課文是按照“總——分——總”的順序描寫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物產豐富,弄清楚課文開頭是用中心句“西沙群島是一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地方”開頭,緊接著課文分別描寫了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海水美;物產豐富——海底的珊瑚、海參、大龍蝦、魚,海邊的貝殼、海龜、鳥,結尾又寫了西沙群島將會建設的更加美麗和富饒。課后我讓學生運用本課的寫作方法,寫一篇贊美家鄉,贊美秋天的課文,大多數學生能聯系實際, “總——分——總”結構,抓住家鄉、秋天景物的特點,按一定的順序,展開豐富的想象,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描表達自己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以單元訓練主題帶動讀寫結合
因為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現單元教學的整體性,訓練的系統性,所以語文教材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單元安排的讀寫練習,緊扣教材,聯系學生生活,內容是豐富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小練筆訓練的內容要緊扣單元訓練主題,例如《小攝影師》,學習課文時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理解課文講了文學家高爾基配合一名少先隊員照相的故事,學生在初步讀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形成高爾基關心、愛護少年兒童的鮮明形象,學生在領悟課文內涵時,還學會了用具體實例表現人物品質,通過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課后我讓學生續寫這個故事,學生在領會了單元訓練是贊揚名人優秀品質,掌握了《小攝影師》一課內涵、寫作方法之后,紛紛拿起筆寫出符合原文主題,內容豐富的小練筆。這種練筆始終緊扣單元寫作主題,在理解領悟課文的內容、思想、情感這根主線上,使語言的形式和內容緊密聯系,也保證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三、結合閱讀教學,選準讀寫的結合點,在讀寫結合中發展個性
作文不是只在作文課上才寫的,一學期只寫幾次單元訓練作文是不行的,要重視結合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教材的每篇課文中,都蘊藏著豐富的對學生實施讀寫的資源。只要我們能夠 把握時機,巧用教材,選準讀寫的結合點,經常性地去鼓勵和指導學生進行諸如仿寫、改寫、擴寫、續寫、想像寫、拓展寫、插補寫等不同形式的具有創新性且富有個性色彩的寫作練習活動,就一定能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從中得到培養和鍛煉,從而達到我們在讀寫結合中實施創新教育之目的。
四 、拓寬閱讀面,取“營養”于課外閱讀
小學階段,學生從課本上學到的課文是有限的。盡管現在強調單元教學的整體性,訓練的系統性,但畢竟閱讀面是狹窄的。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制約著學生寫作水平的發揮。語文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抓好課內的閱讀,還要注重抓好學生的課外閱讀,拓寬閱讀面,擴大閱讀量。
指導學生多讀教材之外的名著和優秀兒童作品。這一訓練緊緊結合學校開展的校園讀書節活動進行。著名歷史學家、詩人郭沫若主張“多讀名著”。這是因為名著的內容豐富而深刻,影響力大,在一定程度上,能速成和優化學生的習作能力。兒童優秀作品在立意、構思、語言等方面,都應視為作文的典范,無論詩歌、寓言、漫畫、謎語,里面蘊含的創新精神能觸發學生的靈性,學生閱讀完,都會受益匪淺,或在選材上得到啟迪,或在構思上有所感悟,或在語言受到熏陶。
五 、用心觀察生活,堅持寫生活日記,積累習作素材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而閱讀也是作文構思創作的主要渠道,可見,要指導小學生寫好作文,就必須重視指導學生養成觀察生活,觀察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天氣變化,人物百態,感受生活百味,在觀看自然百科全書后,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下來,積累寫作的素材,并從中吸取寫作養分,掌握寫作文時所必需的知識、蓄積寫作動力以起“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