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元
摘要: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的:“語文課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小學低年級是培養學生良好語文能力的啟蒙階段。語文教師應抓住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和求知欲旺的心理特點,進行啟蒙教育。
關鍵詞:語文素養;啟蒙教育;情境創設;讀說結合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來說,一定會覺得語文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生,會慢慢失卻學習的興趣。雖然他們具有積極的求知欲、好奇心,渴望習得更多的知識。但是語文課堂單純的強調知識性、工具性等會違背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不能適應的。因此,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注意從四個方面入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傳授知識,對學生進行啟蒙教育。
一、巧設導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集中。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巧設導語,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讓學生們帶著興奮和好奇走進課堂,成為主動的教育信息的期待者,求知欲望達到了最高點。
首先,一堂課要有好的開頭,如同一出戲有好的序幕,一首歌有好的序曲一樣,開頭好就能使學生產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好像在平靜的水面上激起漣漪,產生急欲一聽的感染力。如《巖石書》一課,我板書完課題后提問:“你們看到這個題目,有什么想法呢?”學生們都爭先恐后的說:“書應該是紙做成的”,“也有電子書啊”,“巖石是不是石頭啊,如果是書怎么翻頁啊?”就這樣,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課文掌握字詞,對通過巖石書能了解神秘的大自然和豐富的物產感到非常神奇有趣,課堂氣氛始終很活躍。
在導語設計時要注意了采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筍芽兒》一課,通過觀看筍芽兒慢慢發芽成長的視頻引入新課,《雨后》由一張張孩子們奔跑嬉戲,仿佛能聽見笑聲、尖叫聲的圖片開始新課等。這樣充分調動孩子們的眼、耳、口等,讓他們在極大的新奇中走入學習,從而學得認真,記得牢固,易化了難點,享受了學習的樂趣。
語文教學的內容是枯燥的,尤其是漢語語言句式、語調、詞意不是能一點就通而理解和掌握的。怎么樣能使低年級兒童在難懂的的語言描述中領略情境,體會主旨呢?那么在教學中,就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內容和現代技術教育的技術為學生創設情境,從而達到將知識點和激發學生的興趣相結合,利用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在知識呈現的過程中,起到了激發學生興趣,凝聚注意力的功能。比如在一年級的拼音教學中,學習漢語拼ai、ao、ui、iu等韻母時,為了學生能把這些相近卻完全不同的內容區分開,利用動態矢量圖做課件,比如:韻母ai就是一個圓滾滾、笑哈哈的紅氣球旁邊緊挨著一個皺著眉、苦著臉的細長的藍氣球,孩子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在笑聲中完成了教學,易化了難點。
二、讀說結合,以說促思,發展語言
語言既是思維的外殼,又是思維的依傍,是人與人之間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很多低年級的學生受其環境、知識面、年齡特點等因素的制約,往往詞語大意。因此,在教學中注意讀說結合,以說促思。
首先,以讀促說。讀是說的基礎,要提高說的能力,只有多讀,讀得正確流暢,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韻味,讀出感情。這樣才能逐漸積累詞匯和語言,給說創造一定的條件。如《雨后》一課的教學朗讀訓練中,逐句指導朗讀的語氣,體會作者冰心所描述的雨后小兄妹倆個神態和語態。這樣有聲有色,如臨其境,逐句逐文的訓練,學生們才可以在閱讀中體會感情,發展語言。
其次,讀說結合。課堂教學中對低年級學生說話的完整性進行指導和訓練。低年級學生因其年齡特點受口語的影響很大,說話不完整、不連貫。教學中,要特別注意指導并加強訓練。通過 “給字擴詞、給詞組句、給句說文”的形式進行多方面的練習,讓每個人都能利用會寫的字進行“用詞說句”說完整話,看誰說得好,這樣的表達會慢慢得培養和發展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能力。
最后,以說促思。低年級階段正式訓練學生說話的最佳時期。在教學中,把握教材中有利于發展語言的因素,采取延伸課程內容方式進行說話練習,發展語言,以說促思。比如《征友啟事》一課的學后作業設計是:如果小牛要請他的新朋友吃飯,他應該準備什么樣的食物呢?它應該怎么和朋友們談話呢?續編的過程中,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散,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也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設疑發問,啟發思考,理解內涵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對知識的掌握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跳躍性的,學生的注意規律也不允許有較長時間的授課,所以一般教學內容的授課應該這二十分鐘以內完成新課的教學。這樣密度的教學就要在授課過程中做到精心設疑,難易適度,提出的問題出在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在把握整體,理解內涵,切入訓練上下功夫,這樣的設疑,可以使學生觸類旁通,更深刻地理解教材,能拓展學生的思路產生聯想,拓展思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理解感悟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為什么波斯貓找不到快樂呢?你認為怎么才是快樂的?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感悟體會到依賴別人而活是不會快樂的,只有辛勤勞動,服務他人才是最快樂的生活。最后提問:你能幫波斯貓找回快樂嗎?怎么找?這樣的提問新奇有趣,學生也愿意思考參與表達,也更深刻的領會了文章的主旨。
此外,古人云:“學貴有疑”。 新課程強調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發展,教師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教師要將學生看作是一個完整而又充滿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鼓勵學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異想天開,不唯教材,不唯師,甚至可以“班門弄斧”。對于學生各種奇怪的想法,教師要客觀耐心地引導學生,同時營造出發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學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就會提出自己的疑問。
四、規范書寫,端正整潔,流暢優美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寫字姿勢要正確,字要寫得規范、端正、整潔,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初入學的低年級學生他們沒有字形筆順等寫字要求的概念,他們對于寫的認識就是能夠拿起筆照著樣子描下來,描的像就可以了,沒有規范標準可言,更別提線條的流暢字形的優美了。
初入學起,就要對學生的寫字姿勢,包括坐姿和握筆姿勢進行不間斷的強調和糾正,注意書寫的指導和訓練,這樣學生才能掌握要領,形成習慣。教學中,重點不是讓學生書寫,而是觀察,讓其有整體的概念。例如在拼音教學時,把四線格設計成“一樓”,“二樓”,“三樓”,示范的時候強調“a是個小青蛙還有短短的小尾巴,只能住二樓;j太高了,腿伸到一樓,頭頂到三樓,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這樣在愉悅的笑聲中掌握了格式,書寫起來就規范工整。漢字的書寫也要指導學會怎樣起筆、行筆、收筆的。并且特別要指導字形的變化:如獨體字變成偏旁部首后的筆順的變化;不同字中相同部分字形的變化,例如“好”,女字旁是撇長折短,而“要”字則是撇短折長。這樣的觀察指導,才能做到規范書寫而且字形優美。
總之,只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堅持做好低年級學生各個方面啟蒙教育,叩其心志、啟其心扉,學生就能不斷獲取知識,豐富自己,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為其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