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雷
摘要:要想讓學生擺脫這種被動學習的局面,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應該發生相應的改變。努力構建一個師生互動、共同參與課堂活動的自主教學模式。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生;自主學習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是要養成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運用歷史思維方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并能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歷史教學中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著眼點應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一、構建一個師生互動、共同參與課堂活動的自主教學模式,使學生樂學、愿學
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把學生當成完全被動接收的對象,不注重學生主動去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既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又不能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自主性和主體地位。使學生漸漸地把學習當成了負擔,當成了苦差事。要想讓學生擺脫這種被動學習的局面,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應該發生相應的改變。努力構建一個師生互動、共同參與課堂活動的自主教學模式。
如在講到《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一課時,我做了這樣的嘗試,根據本課內容精心設計了研究課題:將全班同學組成一個聯合考察團,假想從西安出發沿絲綢之路向西進行尋訪考察。這個團隊由旅游觀光者、考古學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四種不同身份人員組成,將分別為大家介紹沿途景色、考古發現、販運的物品、傳播的文化等。提前一周下發活動預案,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由選擇身份,組成四個小組,互相討論、交流。我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外知識和豐富、合理的想象來完成本組的主題,準備好回答相關的提問。同學們積極性都很高,通過閱讀課本、同學間相互交流、查找課外資料、網上查找等多種途徑進行整理搜集。在講課的過程中,我注意及時點撥、指導、適時鼓勵。整個過程所有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這樣,學生通過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縮短了與史實的距離,加深了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對比較枯燥的歷史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多種能力。
二、撥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習興趣
在我初任教歷史課程的八十年代,比起現在,歷史學科對于學生們來說更是副科 中的副科,因為不是中考科目,只需畢業考及格就行,學生們靠死記硬背就可以 取得高分。 但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課本設置更加符合學生的興趣的發展,考試 題目也更趨向于能力測試,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更加注意知識的積累, 絕對不可以存有“臨陣磨刀快三分”的僥幸心理。知識累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在這期間, 學生可以通過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歷史段劇的編寫與演出,欣賞歷史 題材的書籍、影視作品,如《上下五千年》、《百家講壇》等,并根據所接觸到 的內容寫出自己的感想, 結合書本上的歷史理論知識,達到提高自身歷史知識水 平的目的。
三、指導閱讀教材,提高讀史能力
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或課堂閱讀時,教師就要給學生提出閱讀的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教材,邊學習邊思考,對疑難的地方要求作上符號,以便在聽課中加以解決。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思考和質疑答問中,主動學習和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既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可逐步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如講《沙俄侵略東北和日俄爭奪東北戰爭》這一節時,我用20分鐘時間讓學生看課文,要求學生思考:1、沙俄單獨出兵侵略中國東北有哪些暴行?(要求掌握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海蘭泡大屠殺慘案,強行霸占江東六十四屯,屠殺當地居民,沙俄侵略軍十七萬多人,大舉入侵中國東北)2、日俄戰爭起止何年?它的起因和結果怎樣?戰后出現了怎樣的局面?在閱讀課文的同時,還要求學生結合讀圖,以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思維的能力。又如讀《1900年沙俄侵略中國東北的形勢》圖時,即要求學生掌握沙俄入侵路線和制造慘案地點、時間,并要求做填圖練習。這樣做,學生有了閱讀和思考的機會。再通過教師作畫龍點睛的講解,邊講邊問,就能幫助學生掌握和深化歷史知識,提高了學生讀史能力。
四、教師精心設疑,鼓勵學生質疑
斯托利亞爾認為:“知識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鼓勵學生質疑。
“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原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可以先讓他們在預習的過程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設計問題,帶到課上,師生共同解決;可以鼓勵他們對老師在教學中出現的某些問題提出質疑,通過師生交流甚至爭論解決問題;也可以鼓勵他們對相關學習參考資料、練習題提出質疑,師生通過交流予以解決;甚至可以鼓勵他們對歷史教材中的某些觀點提出質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和主張。通過不斷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五、加強學習合作,促進自主學習遷移
在學習形式上,我們采用個人學習、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有機結合,實現“獨立自學”“群體議論”、與“相機引導”三者相輔相成,融為一體,貫穿于學習全過程。這種學習方式,能夠使學生通過研究討論,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或批判,從而建構起新的或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合作學習還有助于因材施教,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教學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我們在開展學習探究課《展示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的時候,就是運用了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同學分成五個組,分別收集改革開放前后反應人們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資料,包括新老照片、圖片、報刊、書籍等,以及過去的購物票證和衣物用品等。同學們為收集到資料,進行了分工合作,通過家庭采訪和社會調查,特別是運用了網絡信息技術,收集到大量資料,如以前的糧票、照片、衣服等;通過互相交流了解到這些歷史資料的來源,知道收集資料的途徑。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各個小組的同學把收集到的資料做成網頁課件或者是編排為表演活動。通過這次合作學習的活動,突破了課本教材的局限性,使學生懂得了在生活實踐中獲取知識的方法,使他們在生活實踐中不斷豐富知識和經驗,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遷移和升華?,F代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整合,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探索。這需要大量的教學實踐活動,科學的教學設計方案,大膽地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