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平
摘要:在現代化工業高速發展的情況下,我國對水質檢測結果的正確性越來越重視。水質檢測能夠讓人們更加清楚地知曉和掌握水質的具體情況,結合不同的水質,予以不同的處理。只有不斷提高實驗室的質量管理水平和技術能力,減少可能出現的質量風險和責任,才能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科學性和公正性。當前,水污染日益嚴重,要想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必須要動態的監控和了解水質的具體狀況和具體的變化保證,這樣水質監測才能夠發揮更加有效的作用。
關鍵詞:水質檢測;環境管理
一、水質檢測
水質檢測的檢測對象為水體含有的各種不同物質,尤其是污染物,可以具體到這些物質的變化情況、在水體中的含量等等。水質檢測的過程也是一個對水質進行詳細的評估的過程。監測項目根據污染物種類的不同以及污染物的具體指標,可以被劃分成兩類:類別一為對水質的綜合情況予以反映的指標;類別二為水質中含有的某些特別的有毒物,不過對水體進行質量評價的話,如果水體為江河湖海,還必須要監測的為水體的流量和速度。對于地下和地表水,一定要給予嚴格的高頻率檢測。對于人們的正常生活需求而言,這些水源發揮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水質和環境之間互相影響,水質的變化直接的影響和決定了未來生存環境的質量,所以檢測水質,一方面要能夠優化生活質量,另外一方面也要為環境管理做好信息和數據的準備。
二、影響水質檢測質量的因素
1、水質樣品的采集、運輸、送檢、保存。①樣品的采集、運輸、送檢。樣品的采集是實驗室質量管理中重要的一環,在采集的同時還應根據所采集樣品的類別和檢測指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以保證水質樣品的代表性、客觀性和均勻性。1.采樣時不可攪動水底的沉淀物,2.采集有機物的水樣時應注滿容器,上部不留空間并應用水封,3.測定硫化物、微生物學、放射性等項目要單獨采樣,4.出廠水的采樣點設在出廠進入輸送管道以前處,5.末梢水的采集應注意采樣時間,取樣時應打開水龍頭防水數分鐘,采集用于微生物學指標檢驗的樣品前應對水龍頭進行消毒,6.二次供水的采集,應包括水箱(或蓄水池)進水以及出水,7.采集樣品的體積、水樣運輸按GB/T5750.2-02006標準中8-11執行。從樣品受理到實驗室,首先應對樣品進行唯一性編號和明確樣品接收狀態和檢測狀態(待檢、檢測、已檢)標識,防止樣品混淆,其次是避免送檢周轉時間過長使樣品的性狀發生改變而影響檢驗結果。②水質樣品處理、保存。水質樣品處理的目的是去除樣品中的雜質,富集待測物質,從而有利于待測物質的測定,減少或消除樣品機體對于測定的干擾,提高測定靈敏度、準確度和精密度。水樣在貯存期間組分發生變化,將會影響到樣品的代表性。影響水樣變化的主要因素有:1.生物作用。2.化學作用。3.物理作用。
2、檢測人員。根據實驗室需要配置足夠的管理、監督、檢驗人員,對各類人員的任職條件應有明確的規定。實驗室的人員要滿足實驗的要求,檢驗人員應熟悉本專業業務,定期對檢驗人員進行培訓,經考核合格并且持證上崗。
3、儀器設備與環境條件。儀器設備是衛生檢驗實驗室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科學的管理可以從根本上保證檢驗質量的控制。對儀器設備的采購、驗收、流轉進行控制,每一臺儀器設備應有明顯的標識表明其狀態;對水質樣品檢測準確性和有效性有影響的檢驗儀器設備,再投入使用前必須進行校準或檢定,不使用未檢定或以過檢定周期的儀器,確保檢測儀器在正常狀態使用,以保證檢測結果的質量。檢測工作應根據被測樣品的性質及被測組分的含量水平,從器皿材料的化學組成和表面吸附、滲透性等方面選用合適的器皿,以保證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實驗室的環境因素一般來講指實驗室內的溫度、濕度、照明、采暖、通風、氣壓、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以及氣體污染等。
4、檢測方法的選用和確認。選用檢驗方法和檢驗方法的確認主要參考以下依據: ① 如果客戶指定的檢驗方法適用有效,可采用客戶指定的檢驗方法。②如果客戶未指定檢驗方法或指定的方法不適用或失效,實驗室應優先采用國家、國際、區域、行業發布的最新有效標準方法。在沒有國家、國際、區域、行業發布的最新有效標準方法,可選用知名的技術組織、權威文獻雜志公布的方法,但須經過方法確認。③方法的確認可采用以下方法:使用標準物質或與權威方法進行比對試驗以確認其可靠性;采用精密度、準確度、線性范圍、檢測限、回收率指標等。同時實驗室選用檢測方法應是現行有效版本,要定期檢索以確保檢測依據的正確性。
5、標準物質及試劑。1.標準物質 。對于標準物質的采購、驗收、使用、貯存、量值溯源、期間核查等各個環節進行全面控制,使標準物質始終處于受控狀態下并保持完好,以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有效。2.試劑。檢測所用的試劑包括試劑的質量要求和試劑的配制要求兩個部分。規范并有效的控制對檢測質量有影響的試劑采購,認真驗收做好記錄,防止由于試劑不合格導致檢測結果的產生較大差異以及有可能對實驗儀器造成較大的損害。
6、實驗室質量控制。實驗室質量控制是控制誤差的一種手段,其目的是把檢測誤差控制在容許限度內,使檢測數據在給定的置信水平內,以保證檢測結果的精密度和準確度;實驗室內質量控制是檢測人員對檢測質量進行自我控制的過程,可以通過繪制質量控制圖、加標回收率、平行雙樣、空白試驗、測量質量控制樣品、定期考核等方法;實驗室間質量控制是在實驗室內質量控制的基礎上進行的,其目的是評價實驗室是否存在明顯的系統誤差,以提高實驗室間測定結果的可比性;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樣品不可能做多次重復測量,檢測結果的不確定度客觀存在但人們無法準確得到。而且往往是由許多原因引起,不確定度評估的引入使不能確切知道的誤差轉化為一個可以定量計算的指標附在測量結果中,從而使測量結果的質量有了一個統一的比較標準。
綜上所述,在水質檢驗過程中,以上幾個環節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為無論其中哪一個環節即使有一點點微小的過失,都可能會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造成很大的影響,使實驗數據出現偏差或錯誤,使實驗的檢測質量難以保證。只有不斷提高實驗室的質量管理水平和技術能力,減少可能出現的質量風險和責任,才能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科學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