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對區域建設準確的“把脈”,黃巖作出了將原來建設“工貿城市”的傳統思維切換到打造“最佳宜居城區”目標定位的決策部署。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文化禮堂建設等城區發展“組合拳”如火如荼地開展,無不為打造“最佳宜居城區”奏響了悅耳的樂章。
三改一拆:
拆出空間 改出形象 建出新城
全省“三改一拆”行動,恰似一陣春風,拂過橘鄉大地,悄悄催動著這座城市醞釀已久的“宜居城區”夢。黃巖區全面利用“遙感影像圖”和“拆違作戰圖”,精密監測和精準打擊各類違建現象。至目前,黃巖區共拆違203.4萬平方米,實施“三改”225.9萬平方米。江北區塊、紅三紅四區塊、雅林區塊、高速公路區塊、新前城市新區等“三改一拆”經典樣本初具規模。
“拆”是為了更好地“建”,“破”是為了更好地“立”。西城街道高速西側違建拆除后,已在半洋張區塊建成15畝停車場和4.8萬平方米綠化帶,岙岸區塊新建標準廠房5萬平方米;北城馬鞍山區塊啟動汽摩市場及4S店建設;院橋繁榮區塊完成130畝土地農轉用審;九峰公園西拓工程順利完成,曾經的閑荒空地變成了公園;全區實現宅基地復墾130畝、造田造地3000多畝……全面展現“城在綠中,綠在城中”的宜居黃巖。
“三改一拆”不僅使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也使得企業低效資源得到二次開發。位于永寧江畔占地100多畝的聯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老廠房,借助“三改一拆”行動對原有的工業廠房進行重新定義、設計和改造,建成了集辦公區、休閑區、服務區、歷史文化保留區及人文景觀區等于一體的公園式工業設計綜合辦公區,成為了省級特色工業設計示范基地。聯化科技等7家企業也順利完成“退二進三”,改造面積達4.4萬平方米……“三改一拆”的身影隨處可見,為黃巖拆出了空間、改出了形象。
五水共治:
截污治水,碧水清流活水來
推進截污工程建設、開展工業企業廢水達標整治、加強沿岸區域畜禽養殖場整治、實施河道綜合整治、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及垃圾收集、實施河道拆違保潔和綠化美化,借著“五水共治”的契機,黃巖區以河道整治和截污工程為抓手,讓轄區內主要河道的水質和周邊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重點對永寧江江口斷面、東官河朱砂堆斷面、南官河壩頭閘斷面以及院橋鑒洋湖這四個劣五類水質斷面完成消除工作。為了實現標本兼治,黃巖區還對所有200多條一級支河的入河口設置了水質監測點。
至目前,全區共整治“三產”企業1400余家,完成工業企業整治185家;共整治畜禽養殖場28家,關停畜禽養殖場104家,關停全區所有牛蛙養殖場57家;封堵非法排污口507個,拆除涉河違建27萬平方米。
除了治污水之外,還擔負著全市300多萬人口的供水壓力。為確保長潭水庫的生態安全和飲用水水質質量,全區相繼在長潭水庫周邊鄉鎮建成6個集鎮污水處理廠、126個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及瑞巖溪生態濕地工程,并逐步推進長潭水庫7條入庫溪流生態濕地工程項目建設。完成38米線以下下山和異地移民6批3萬多人。目前,長潭水庫已經連續4年保持I類水質標準,成為全國6個I類水庫之一。
文化禮堂:
打造詩意棲居的“文化地標”
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將文化禮堂建設列入年度十大為民實事。黃巖區則在原有農民學習會館基礎上,將農村文化禮堂創建與美麗鄉村、特色農業、旅游景點、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同時創新管理,探索實施全省首創的文化禮堂理事會、專兼職管理員、鄉村大使駐堂制這三大制度,讓文化禮堂有章理事,有人管事,有錢辦事,使群眾真正成為文化活動的主人翁,“建管用”一體化打造88家示范性文化禮堂。尤其是根據山水秀美、村落古樸的特點,將黃巖西部作為一個整體來開發,形成“綠色、古色、紅色”相融合的規劃,串聯成珠、串點成面,特色明顯。
全區的文化禮堂實現了現有資源的整合,“鄉村好聲音”進禮堂,鼓勵村民自主設計、自主策劃,村民們從看熱鬧的觀眾,搖身一變成為熱鬧的主角,一批能說會道、能唱會奏的文藝分子脫穎而出,在舞臺上展現一技之長。政府購買服務,開展形式更為多樣的“社工進禮堂”活動,讓文化禮堂成為更具活力的文化綜合體。
2014年底以來,黃巖區文化禮堂與慈善義工協會、環保志愿者協會聯姻,由文化禮堂提供活動平臺和陣地,各界社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讓禮堂成為活動連連的熱鬧場所。豐富多樣的活動,使文化禮堂成為農村文化活動的集聚地,鄉村歷史文脈及文化基因傳承的大平臺,正能量的輻射源。如今,遍布鄉村田野的文化禮堂,已經成為黃巖弘揚主流價值、傳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園”和“文化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