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劍鋒 范煥


摘 要:臺灣農業經濟能夠迅速發展,得益于其完善的農業職業教育體系。其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成功為臺灣以前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優秀人才。我們應該借鑒這些成功經驗:根據市場需求調整高等農業職業結構層次,適應農業產業和市場的需求;注重高層次農業人才培養,提升農業科技服務能力;加強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本色課程的開發,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
關鍵詞:臺灣;農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結構層次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5-0191-03
臺灣現行學制中,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有??茖W校、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所以臺灣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包含農業??平逃?,農業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含博士生、碩士生)兩個層級。農業??茖W校依修業年限分2年制和5年制兩種,農業科技大學農業技術學院分2年制、4年制,碩士班和博士班各2年。
一、20世紀90年代后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變化
1986年臺灣省立農業??茖W校、嘉義農業專科學校兩所農業??茖W校在校生占高等農業院校生總數9 585人68%[1]。1988年,宜蘭農工職業學校改成專科學校,于1998年改為技術學院,并于2002年停辦??撇坎⒏闹茷橐颂m大學。2000年嘉義技術學院和嘉義師范學院整合成立嘉義大學。屏東農業專科學校于1991年改制為技術學院,于1997年改制為科技大學。目前除屏東科技大學外,招收大學以上農科學生的涉農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有15所,招收??茖哟无r科學生的學校共有5所分別是臺東??茖W校、中州科技大學、澎湖科技大學、馬偕醫護管理??茖W校、臺北海技術學院。
(一)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農業教育的變化
1998年嘉義技術學院、宜蘭技術學院、屏東科技大學、高雄海洋技術學院四所學校農科在校學生4 130人。2008年屏東科技大學、高雄海科技大學、澎湖科技大學、金門技術學院、元培科技大學、中華技術學院、臺北海技術學院、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大仁科技大學、中臺科技大學、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東方設計學院、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弘光科技大學14所學校共有農科在校生9 694人。到2013年15所技術學院、科技大學農科在校生達10 805人。在這期間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農科教育的層次結構發生了如下變化。
1.博士在校生教育一直處于不斷發展的趨勢。臺灣的科技大學農科博士在校生從1998年的無到2004年的51人。2008發展到76人,比2004年增加了23%。到2013年博士生在校生人達到138人。全集中于屏東科技大學,其農園生產系16人、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學系71人、食品科學系28人、水產養殖系4人、獸醫系19人,比2008增長了44%。
2.碩士在校生先升后降。1988年只有屏東科技大學農科碩士生82人。到2004年除屏東科技大學外,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有水產食品科學系、漁業生生產管理學系碩士生,兩校農科在校生合計713人。到2011年農科在校碩士生1 079人,比2004年增長33%。但到2013年農科在校碩士數有所下降,降至961人,比2011年減少了10%。
3.學士在校生一直處于不斷波動的過程。從1998年到2004年農科學士在校生增加了53%,但到2008年有所減少,比2004年減少64人。到2011年出現一個增加的過程,比2004增加了14%。但2013年在校生人數比2011年減少了332人。詳見表1。
(二)農業??平逃淖兓?/p>
農業??莆s迅速,但近年有所增加。1998年嘉義技術學院、宜蘭技術學院、宜蘭農工??茖W校、中國海事商業專科、高雄海洋技術學院、東方工商專科學校、澎湖海事管理專校7校有農科??圃谛I? 589人。隨著嘉義技術學院與宜蘭技術學校改制成綜合性大學后,到2004年農科??圃谛I鷶刁E降到2011人,減少了近79%。到2011年農科??圃谛I呀抵?21人,比2004減少了84%。到2013年農科??圃谛I藬涤兴厣?83人,比2011年增加了16%。詳見表1。
從整體來看農科??圃谛I藬翟谙陆?,本科生、研究生農科在校生人數是上升的。??粕臏p少和本科生、研究生的發展,使臺灣高等農業教育的層次結構由正寶塔形改變為菱形,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三個層次的比例,1998年為0.02:1:2.36,2004年為0.08:1:0.23,到2013年則為0.11:1:0.03。這種變化反映了臺灣農業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對高層的技術型農業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這表明在臺灣的農業發展過程中,教育和人力資本的投入在不斷加大,有利于臺灣農業化的逐步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提高,進而促進農業從業者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變化,也反映了臺灣農業正在向科技密集型方向發展。
(三)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總體變化情況
1986年,臺灣每萬名農業人口有大專院校農科在校學生23人,但是,到20世紀90年代后,發生了下列變化。
1.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下降。2013年與1998年相比,在校生人數減少2 531人,占1998年在校生人數的18%。這與臺灣高等農業教育在校生人數逐年增加的趨勢正相反,2013年與1998年相比,臺灣高等農業教育在校生人數上升了16%。
2.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在校生在高等農業教育在校生總人數中的比重在不斷波動。1998年占56.9%,以后一直趨于下降,到2008年降至最低點37.8%。到2011年有所增長,增長到40.8%。到2013年又降至39.9%。高等農業教育在校生在高等教育在校生總人數中的比重呈現出波動狀態。詳見表2。
3.雖然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在縮小,但屏東科技大學的農業職業教育卻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由1988年的3 425人,增加到2013年的4 436人,增長29%。占2013年臺灣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在校人數的39%。
二、屏東科技大學農學院的系、所設置
屏東科技大學是島內農業技術體系中唯一設有農學院的高等學府,創立于1924年的日治時代,初名高雄州立屏東農業補習學校,后因規模擴大,于1928年改名為高雄州立屏東農業學校,2000年農業科技學院、工程科技管理學院,管理科技學院更名為農學院、工學院、管理學院且增設人文暨社會科學院等四個學院,并新設博士班及2年制在職專班。目前農學院設有動物科學與畜產系、農園生產系、森林系、生物科技系、生物資源研究所、食品科學系、水產養殖系、植物醫學系、木材科學與設計。其中生物科技系、生物資源研究所屬于科學領域不屬于農學領域,所以農學院共計7個農學系。獸醫學院設有獸醫學系、動物疫苗科技研究所2個系。加上管理學院的農企業管理系、國際學院的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學系及工學院的水土保持系3個系,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共計12個農學系、所。屏東科技大學2013-2014學年專任教師400人,教授123人、副教授139人,助理教授104人、講師22人、助教3人、其他9人。其中農園生產系專任教師18人、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學系7人、動物科學與畜產系11人、植物醫學系1人、農企業管理系10人、食品科學系17人、水土保持系9人、森林系9人、木材科學與設計系9人、水產養殖系11人、獸醫系19人、動物疫苗科技研究所6人合計137人,占全校專任教師的34%[3]。
20世紀90年代以來,屏東科技大學不斷地調整農系科結構,以適應農村發展和市場的需要。屏東科技大學在2010年增設國際學院下轄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2011年增設獸醫學院,下轄獸醫學系、動物疫苗科技研究所。獸醫學系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動物疫苗科技研究所,只招收碩士研究生[4]。
屏東科技大學農系科調整更多地體現在對原有學系內涵的改變,其趨勢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層次人才逐漸增多
屏東科技大學在1998年10個農科系、所有三個系所招收碩士生、無博士生。到2013年發展到12個農科系、所全部招收碩士生,其中農園生產系、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學系、食品科學系、水產養殖系、獸醫系5個系招收博士生。這與臺灣提出發展精致農業的農業政策有關,精致農業的發展需要大批的高層次人才來實現。
(二)實驗實習注重實用性,內容日趨系統化
課程設置中,實驗實習基本上是獨立設課,所占比重很大,而且加強了各種實踐課程的相互銜接,從而形成實踐教學的系統。屏東科技大學四年制水產養殖開設的必修課中,實驗實習課10門,開設了《魚病學實習》《養殖場實習》《水產繁殖學實習》等一系列實用的技術性實習課程,以訓練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5]。
(三)本科培養以技術應用型人才為主,課程面較寬
雖然是大學教育但同時又屬于職業教育,所以注重培養實用的農業人才,加強實施農業技藝教育,增開實用及技術選修課程。課程面較廣,以四年制水產養殖為例,四年共開設55門必修課程,可供選擇的選修課52門,畢業時總學分應修滿136分以上,必修應修83分,選修應修53分,知識面廣,有利于增加就業機會。
三、對大陸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啟示
臺灣高等農業職業教育與大陸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有著不同的發展軌跡,但是總體上來看,臺灣高等農業職業教育要優于大陸。臺灣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給我們提供了有意義的啟示。
(一)調整高等農業職業結構層次,適應農業產業和市場的需求
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臺灣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結構層次,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生了顯著變化。體現在??埔陨蠈哟蔚霓r業職業教育在逐漸擴大規模,農業??茖W校在消亡,目前只有少數專科學校開設涉農專業,結構層次的變化間接反映臺灣農業發展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情況。大陸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將需要大量的不同層次的農業人才。要借鑒臺灣經驗,根據當前的現實情況及對未來趨勢的預測安排人才培養計劃。對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結構及時進行調整,適當加強對大專以上層次農業人才的培養,適當縮小農業??茖哟稳瞬艛盗?,避免造成教育資源及人力資源的浪費。
(二)注重高層次農業人才培養,提升農業科技服務能力
近年來臺灣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博士與碩士在校生人數持續不斷地上升,這符合臺灣農業現代化需求。農業從“量”向“質”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高層次人才服務農村,來實現農業機械化、規?;爱a業化。大陸要實現農業現代也需要高層次人才進入農村,服務農民。要注重高層次農業人才的培養,提高培養質量,激發愛農情結,使這些人才畢業后能夠愛農、留農,長期服務于“三農”。
(三)加強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本色課程的開發,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
臺灣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為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擴大課程面同時非常注重對本色課程的開發。開發一些用得上、又好用的貼近市場的實用技術課程,擴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大陸可以借鑒臺灣經驗,加大對農業本色課程的開發。充分調研根據農業產業的需求,集中力量開發一批符合本土農業產業發展的特色課程。建立資源庫,對相同農業條件地區實行課程資源共享。要實現農業現代也需要高層次人才進入農村,服務農民。
參考文獻:
[1]楊士謀,彭桿梓.臺灣省的農業教育與推廣[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112.
[2]臺灣教育部統計處.2013-2014學年度大專院校學別專任教師數[EB/OL].[2014-01-02].http://www.edu.tw/pages/d
etail.aspx?Node=3752&Page=22203&Index=7&WID=31d7
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3]臺灣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公私立技專校院一覽表(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2012學年度[Z].2013.
[4]屏東科技大學農學院.水產養殖系課程介紹[EB/OL].[2014-
10-06].http://agriculture1.npust.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