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雄
5月4日,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天明遺作《百鳥朝鳳》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影片主演陶澤如、李岷城等等以及陳凱歌、謝飛、黃健中、何平、張揚、管虎等知名導演都到場助陣。5月6日,該片在全國公映,筆者在公映當天應邀觀影,不覺深為所動,以為這是一部書寫村鎮嗩吶藝人在新時代遭遇了尷尬困境但卻執著堅守的感人之作,并以為眾多從事相類手藝、相近工作的精神同道必會格外生出“心有戚戚然”之嘆。
影片所集中呈現的流傳于鄉土民間的高妙嗩吶藝術,無疑是中華文明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非遺”在當今時代所遭遇的尷尬、失落與沖擊也都在影片當中展現無遺。就像《美人魚》在講故事的同時,還點明了一個時髦的環保主題一樣,《百鳥朝鳳》在表現人的堅守不棄寶貴品格的同時,也表達出對全球化背景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消逝的強烈痛感。并且《百鳥朝鳳》拍在《美人魚》之前。
焦三爺和游天宇的傳承宿命
簡單地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無雙鎮焦家班班主焦三爺及其愛徒、接班人、游家班游天鳴班主師徒兩代人為傳承嗩吶技藝作出巨大努力與犧牲的故事。
當游天鳴還是個十來歲的少年時,其父游本盛強行送他到焦三爺門下學習嗩吶吹奏藝術,只因游本盛少年時想學這門技藝但是未成行,于是就把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寄托在了兒子身上。游天鳴本來對吹嗩吶沒有興趣,但既來之則安之,逐漸地也就喜歡上了,并且把學會代表嗩吶匠最高水準的作品《百鳥朝鳳》當作了自己一心追求的理想。少年游天鳴在焦三爺的指導下勤學苦練基本功,用一根長長的蘆管從河中吸水,這是個很有難度的事兒,目的在于提高肺活量和吹奏功力。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終于獲得了成功。
以上情節的亮點在于望子成龍和勵志。按說也是點中了中國式父母的穴位,但場景畢竟與學校里的課堂區別較大,所以許多人的領悟與聯想就止步于畫面了。
可就在這時,又有一個名叫藍玉的少年被其父送至焦三爺門下。對于這個新來的師弟,游天鳴頗感欣喜。但藍玉的天分顯然更高,學東西總比他學得快、學得更好,以致焦三爺帶領焦家班外出接活時總是捎上藍玉去“見世面”,而把游天鳴留在家里,而且還在某日將一把祖傳的嗩吶交給藍玉,開始教他學習嗩吶吹奏藝術。倍感委屈失意的游天鳴覺得師父看不上自己,甚至覺得自己并不是吹奏嗩吶的料,就偷偷跑回了家。可是在院子里聽到望子成龍的父親和好友聊天表達出對自己的強烈期盼時,游天鳴覺得不能辜負父親對自己的熱切期待,于是又悄悄回到了師父身邊。焦三爺體會到游天鳴的心情,終于開始正式教這個少年吹奏嗩吶。在游天鳴和藍玉之間,他在內心里其實對游天鳴更為重視。而且他也在日常生活和輔導過程中對兩個孩子多有考察和檢測。
上述情節的多次反轉不免讓觀眾跟著游天鳴的順境與逆境之下的心情一同起伏、感同身受,當資質平平但分外努力的游天鳴終于獲得師父的首肯時,誰都會覺得競爭固然殘酷,但獲得榮譽的心理需要卻往往可以化生出向前不止的動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游天鳴和藍玉都已學到了可以出師的水準。焦三爺于是召集焦家班成員、所有弟子和鄰近鄉親舉行了一個“傳聲”大會,也就是選擇自己的接班人,就如武林各派選擇本派的掌門人一般。經過兩人的演奏和比試,焦三爺當眾宣布了結果,他決定選擇游天鳴作為焦家班的接班人,也就是已經師承了多代的嗩吶技藝的新一代傳承人,并決定將難度最大的看家絕活《百鳥朝鳳》教授給游天鳴。藍玉為自己的落選倍感失落和傷心,但他不得不遵照師父的意思卷起鋪蓋回家。游天鳴則在之后的多年里專心一意地跟焦三爺繼續學習,不斷提高技藝,并學到了師父的絕學真傳《百鳥朝鳳》。
無論在競爭中勝出還是失敗,都是人類社會各個方面的常態。在各種競爭中勝出的人,或許還產生自己被上帝選中、被命運善待之感,成功者會因此受到更多激勵。
光陰荏苒間,游天鳴就已成長為一個一表人才的青年。年老的焦三爺決定把整個焦家班交給他去帶,并宣告無雙鎮從此不再有焦家班的旗號而只有游家班行走江湖了。學藝多年終于接班的游天鳴既興奮又倍感擔子沉重、責任重大。幾百上千年以來,方圓一帶的喜事、喪事,鄉親們都要請歷代嗩吶班出場演奏喜樂或哀樂,這已經成為這片黃土地上不成文的規矩和民俗,作為傳統鄉村社會中的一名嗩吶手或者鼓手,在各種或悲痛或喜慶的隆重場合,憑技藝多多少少掙點錢之外,還總是極受鄉親尊重。或許這也是游天鳴、藍玉們的父輩爭搶著要送孩子到焦三爺門下學吹嗩吶的主要原因。不過時代確實已經不同了,游家班的首次亮相雖然掙了錢,但邀請他們去吹嗩吶的“客戶”對這些民間演奏家卻遠不像以前那樣恭重了,錢是照給,但對他們的演奏卻缺乏以前的虔敬了,甚至是有些滿不在乎了。也已長大成人的藍玉也參加了這次活動,久違了的游天鳴和藍玉由此重逢。
好不容易學成畢業了,未幾,卻發現所學的知識似乎略有些過時了。對于現代學科,辦法就是更新知識,不斷學習本專業生發出來的新知識。但對于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這個辦法卻仿佛行不通,怎么辦?
游天鳴帶著好些禮物去看望師父焦三爺,師徒倆都為游家班的首次成功感到歡喜和欣然,喝醉酒的焦三爺鼓勵游天鳴繼續努力,并殷切期望這傳承了好幾百年的嗩吶技藝能在自己的得意門徒手里發揚光大。20多歲的游天鳴到了成家的年齡,其父母為他的婚姻問題謀劃著,想到了換婚的主意。他們想讓游天鳴的妹妹嫁給一個男生,然后男生的妹妹嫁給游天鳴。但游天鳴的妹妹拒絕了父母的介紹。游天鳴和藍玉共飲敘舊,游天鳴意外得知藍玉和自己的妹妹在同一家工廠工作,而且已經悄悄談上了戀愛。
明明是回光返照,卻常常被誤會為昔日重來。剩男是因為沒錢。類似的感悟生活中比比皆是,導演信手拈來,在觀眾心里就都可以激起程度不一的共鳴。
游天鳴再次率游家班“出征”,去為一場婚禮奏樂助興。但卻遭遇了新崛起的時髦的洋樂隊的強力挑戰。兩隊在婚禮現場互不相讓,各自施展拿手好戲全力爭奪聽眾與觀眾。雖然“客戶”和現場觀眾更偏愛新潮的西洋樂隊的演奏和時尚美女歌手的演唱,雖然一開始游家班就明顯處在了下風,但游天鳴等嗩吶藝人不服輸,依然堅持演奏。結果矛盾的雙方以音樂名義展開的和平競爭終于演化成一場野蠻、失控的暴力互毆,大家激戰正酣、頭破血流之際,是意外到場的焦三爺一把推翻了一桌酒席,大家這才得以結束“戰斗” ,但游家班的嗩吶卻在混亂中折損了多件。此后,游家班的發展陷入停滯和困頓。市場經濟環境下,大家不得不為賺錢而忙碌。藍玉和游天鳴的妹妹私奔到西安打工去了,游天鳴的父母對兒子的對象問題更多了一份擔憂。游本盛埋怨兒子不開竅、沒出息,居然還一門心思想把嗩吶一直吹下去。游天鳴表示自己對師父發過誓,不能放棄嗩吶,而要把這門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
這可真是禮崩樂壞、世道不古。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就是在這樣的境遇中走向沒落,而且無論怎樣掙扎都是徒勞,真可謂無可奈何花落去。
好不容易,有一位去世的村長的家人請游家班出場演奏喪禮。但游家班人心已散,大家都不愿意再去吹奏嗩吶。正當游天鳴無計可施之際,聽聞了消息的焦三爺主動找上們來,說服游天鳴振作精神一起去找游家班的骨干成員。在焦三爺的努力下,總算勉強湊齊了演奏班子。在村長的喪禮上,焦三爺表示,去世的老村長德行之好幾十年來無人不知,所以決定演奏輕易不示人的《百鳥朝鳳》。村長的家人都很感動。有病在身且年老不支的焦三爺在演湊過程中咳血不止,于是游天宇接棒繼續吹奏,總算圓滿完成了嗩吶匠奉為至寶的《百鳥朝鳳》。
導演總算讓嗩吶藝術的最高成就《百鳥朝鳳》在影片推進到這里時閃亮、輝煌了一把,但卻依舊是回光返照。
焦三爺一病不起,他自知肺癌晚期無可醫治,囑咐把賣牛的錢給游家班重新置備一套新的嗩吶樂器。而游本盛得知焦三爺病重,也賣豬賣羊換回1000多元讓兒子拿去給師父治病。縣文化局傅局長正在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他專程登門找到焦三爺家,希望把游家班的嗩吶曲樂錄制保存下來。焦三爺叮囑游天鳴務必把大家找到一起來好好演奏、配合錄制工作。游天鳴到省城西安的工地上去尋游家班的各位骨干。他遇到了藍玉和自己的妹妹,也找到了多位游家班成員,但是有的成員因在化工廠打工嗓子壞了不能再吹奏,有的成員在工廠打工被機器切掉了一個指頭也不能再吹奏嗩吶。現實是如此的悲涼和無情,這令年輕的游班主感到茫然失措。藍玉則說起了包工程的想法,他勸游天鳴留在省城和他們一起拼搏。但心系嗩吶傳承事業的游天宇終于還是婉拒了。
兩代嗩吶匠傳人的心志可敬可佩。縣文化局長的出現似乎讓以嗩吶藝術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絕出現了希望。事實上,國際社會和中國政府都已經意識到,如果真的任這些文化自生自滅,則它們都會如恐龍一樣消失在時間的長河里。
游天鳴回到無雙鎮,焦三爺彌留之際一再囑咐他無論如何要肩負起傳承嗩吶技藝的重任。游天鳴鄭重地答應了。焦三爺不久去世。游天鳴跪在師父的墳前悲壯又凄涼地吹奏起《百鳥朝鳳》……
影片到此就結束了。游天鳴下一步的人生會怎樣發展?游家班究竟還有沒有未來?這在黃河岸邊吹奏了幾百年的嗩吶技藝究竟能否繼續傳承下去?對這一切疑問,影片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吳天明《百鳥朝鳳》的票房宿命
這樣一個故事,沒有大人物、大歷史、大事件,既沒有云集眾多明星大腕,也沒有兩軍對陣、炮火紛飛的宏大戰爭場面,顯然是一個小成本、小制作的電影。從5月6日首日僅30萬的票房成績來看,《百鳥朝鳳》這樣一部以經典現實主義手法拍竣的嚴肅之作想必是難以取得商業上的輝煌了,但其所表現的精神力量卻是強大而感人的。
這部吳天明生前所拍的最后一部電影,雖是書寫嗩吶藝人的挽歌,但也被認為是他的精神自傳,也可謂他作為一名電影匠人對作品風格與藝術價值的堅守的寫照。在商業化電影大潮洶涌的今天,以細節豐富、質感扎實的現實主義立場來拍攝作品、表達對現實生活真誠觀照的電影人越來越少了,因此,這樣的作品和這樣的導演都顯得尤為可貴。
但在同時,他們也面臨著一個怎樣在藝術追求和市場效益兩方面都取得巨大豐收的雙贏課題需要去進一步深入研究。不過,也許很多事情都是注定了的,就如藝術電影、小眾電影恐怕注定了只有這么多觀眾、這么多票房,再怎么努力突圍都是徒勞。主流觀影人群的看片興趣和心理需求似乎就是那樣無法輕易更改,雖然絕不能要求電影人在創作時一門心思去迎合觀眾,但或許可以說,如果想要取得票房上的巨大成功,那就確有必要去認真研究時下以年輕人為主體的電影觀眾的觀影趣味和興奮點。或者說,在一定意義上,作為供給側的電影工作者也得做好按觀眾之需去訂制作品的思想準備,至少是要具備這種意識,畢竟按需訂制作品的時代也是有可能或將不遠的。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了“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成為激蕩全國上下的熱詞。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包括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當然也離不開“工匠精神”,否則就不要對普遍高質量的產品有什么期待,也不要對文藝精品的誕生抱有什么幻想。吳天明導演2012年拍竣的這部《百鳥朝鳳》其實就是一部充分發揚工匠精神之作。對人物性格精雕細琢,對細節設計一絲不茍,對情節推進拿捏精準……正是通過這些,《百鳥朝鳳》才得以被眾多電影同行公認為吳天明導演的精心之作、收官之作,吳導對其投入的智慧和心血都堪稱少見。
不過市場和創作者的距離就在于,創作是為自己的內心而創作,還是迎合為市場的需要而創作。文藝作品當為時代、為人民服務。在今天似乎在相當程度上轉化成了為市場上的“消費大眾”服務,而這些“消費大眾”只是“人民”中的一部分人,這個特定人群有自己的口味,并且堪稱挑剔、刁鉆,相對較難伺候,所以要在市場上贏得高額票房就注定會是一件難度系數極高的事情。導演的知名度和市場號召力是一個重要維度,大牌明星演員是一個重要維度,電影的故事有多精彩是一個重要維度,宣發工作是否全面到位、是否應心得力是一個重要維度,電影的價值觀是否能擊中觀眾內心深處的痛點也是一個重要維度……
在這諸多維度中,應該說,《百鳥朝鳳》在多個維度上做得都還是不錯的,包括在電影圈和觀眾中的口碑也非常不錯。但為什么影片的票房表現卻難以令人滿意,甚至是令人大失所望呢?其中的原因或許在于當今電影市場詭譎難測背后所隱藏的后現代圖景——主體觀眾人群在觀影趣味上莫名的輕舞飛揚,他們對于傳統道德觀念、傳統文化價值的認同感與尊崇感已在日益變得淡漠和稀薄,他們的心態,即使不說是玩世不恭,那也是對一切形而上的東西都表現出真的無所謂的樣子。總之,影像炫目、重在娛樂才是最重要的,哪怕離題萬里、離地萬米、天花亂墜都無所謂。
吳天明1939年出生于陜西,是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之一。吳天明拍電影非常投入,在藝術上也非常認真,總是深入鉆研和思考,所以他拍的電影雖然不算多,但幾乎部部都有在國內外獲獎。而且他偏好改編優秀的文學作品。比如吳天明1983年獨立執導的故事片《沒有航標的河流》,該片于1984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二等獎,夏威夷第四屆國際電影節東西方中心電影獎,改編自葉蔚林的同名中篇小說;1984年執導由路遙中篇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人生》獲得巨大成功,獲第八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1988年又導演了電影《老井》,獲第八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第七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2002年執導張瑞敏原型創作電影《首席執行官》;2013年9月,其《百鳥朝鳳》在第22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得評委會特別獎。可以說,吳天明其實是一位不多見的獲獎專業戶。而且他在擔任西安電影制片廠廠長期間,多次對電影新人給予大力支持,尤其對張藝謀等第五代導演頗有提攜,甚至有人譽其為“第五代導演教父”。
吳天明堪稱獲獎專業戶,也卻是風格鮮明的以現實主義敘述見長的優秀電影人。在拍電影這件事情上,吳天明比第五代導演的中堅人物陳凱歌、張藝謀等起步略早,成名略早,但其大眾知名度卻在幾年后就被比他更年輕一個代際的張藝謀、陳凱歌等所超越——這個情形似乎有點像70后作家與80后作家的關系。但吳天明心態很好,他只是一心做事,繼續走自己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作為著名導演,吳天明曾經有多次機會去導演商業大片,但他都放棄了。唯有這部《百鳥朝鳳》他放不下,多年間一直精磨細研,據說光劇本他就改了三年,務求拍出一個可以告慰自己與總結人生的精品。從作品的表現來看,果然品質卓絕,當得起電影圈眾多導演眾口一詞的盛贊。但是從上映以來市場表現的角度來看,《百鳥朝鳳》卻是又一部口碑好到爆棚但票房卻不甚理想的名導之作。
一部電影,市場好或者不好,原因很多,每一部電影的原因都各不相同。就《百鳥朝鳳》而言,吳天明這三個字作為一個熱點IP是沒有問題的,電影本身的內容、故事、主題、藝術高度、生活底蘊等等也是沒有問題的,那么問題在哪?我想,也許是因為幾十年前的農村題材不那么趕潮流,的沒有選取迎合當下年輕觀眾群體趣味的素材去拍?也許是投資額度太小不足以做到明星大腕云集其中?也許是缺乏前期的廣泛深入的多波次的有力宣傳和炒作?等等吧。豆瓣給《百鳥朝鳳》的評分高達8.4分。但是,5月6日《百鳥朝鳳》第一天公映的票房只有30萬,5月12日,上映到第7天,累計票房成績也僅有365萬,影院排片還下降到了1.2%。哪怕是張藝謀自掏腰包購票請人看電影,哪怕是李安導演站出來力挺吳天明,于票房都無濟于事。負責影片發行的方勵坐不住了,當晚8點,他在自己的微博上直播發布了與宣發相關的心酸和感概,之后,竟然公開跪求全國的院線經理們為《百鳥朝鳳》增加一點排片!結果轉播無數,一夜之間,方勵就火了,《百鳥朝鳳》也真的就給炒了起來。其實這實在也是方勵及其團隊用盡了一切宣傳推廣手段后的無奈之舉,但這一驚人之舉也堪稱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怪招營銷,竟然還真收到了奇效:隨后的雙休日排片量增幅明顯,觀眾也大增,到5月15日晚,累計票房達到了2661萬!截止5月17日,票房已經突破3000萬!《百鳥朝鳳》眼見就將徹底沉沒,卻忽然峰回路轉、創造了奇跡,可謂豁然實現了一部嚴肅的現實主義藝術影片在商業片大潮里的市場逆襲!
不過,《百鳥朝鳳》的成功畢竟是個偶然,是個意外,并不代表文藝片、藝術片的境遇就已發展到了整體大翻身的時間節點,《百鳥朝鳳》的成功其實是不可復制的。總而言之,不論《百鳥朝鳳》的票房表現究竟怎樣,作為吳天明導演最后的絕唱之作,其分量、價值和意義都是非同一般的,其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問題的強烈憂患與高度關注也是值得我們敬重和仰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