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巖 黃磊
摘 要:發展旅游業對資源型城市轉型具有特殊意義,在資源型城市旅游業發展中盤錦市異軍突起,成效顯著。但其旅游業發展中也存在旅游體系不均衡、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深度不夠、旅游配套服務不完善等問題。對此提出以下提升策略: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推進產業融合,開發全域旅游產品,創新旅游營銷模式,開展智慧旅游服務,加強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旅游業;盤錦
中圖分類號:F5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5-0068-02
一、盤錦市旅游業發展現狀
2007年,盤錦被列為全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在資源型城市旅游業發展中異軍突起,成效顯著。盤錦市擁有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景區、鼎翔生態旅游度假區、遼河口紅海灘旅游區等國內著名A級景區。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盤錦市已經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濕地旅游產品格局,以鑫安源度假村、遼河綠水灣、東晟園藝基地、振興生態旅游區4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為代表的農業生態旅游區;以遼河文化產業園、江南風情園、遼河碑林、甲午末戰遺址群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旅游區;以天沐溫泉、恒隆溫泉、紫瀾門溫泉度假城為代表濕地溫泉旅游度假區,成為人們休閑度假旅游的首選地。
目前,盤錦市共有25處景區景點。其中,A級景區11個(2個4A級景區;8個3A級景區;1個2A級景區);有星級旅游飯店12家(5個四星級旅游飯店、5個三星級旅游飯店,2個二星級旅游飯店);60家旅行社;以溫泉洗浴為主的旅游娛樂場所達100多處。旅游交通日臻完善,形成了較完整的旅游交通網絡;旅游教育發展迅速,導游員業務水平較高。
二、盤錦市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體系不均衡
一是旅游產品開發不均衡。以“紅海灘+”為主題的濕地休閑游熱度呈上升態勢,而田園休閑游、民俗風情游等其它旅游產品尚處在起步階段。二是旅游供給側結構不均衡。中低端旅游產品過剩,而高端精致化、主題化產品明顯不足,不能適應需求側多元化、升級型的市場消費。三是旅游淡旺季節不均衡。半年火爆半年閑,夏秋熱冬春冷。冰雪嘉年華、冬捕垂釣等活動因規模小、知名度不高,吸引的域外游客不多,基本為本市居民。四是旅游市場需求不均衡。呈現出南熱北冷、西熱東冷現象。以向海大道為界,西線旅游熱度高于東線,以興隆臺區為界,南線旅游熱度高于北線。
(二)旅游產業鏈條短
各景區(點)聯系不緊密,游覽線路短,造成“一日游”多、“過夜游”少;觀光游多、度假游少,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環節與旅游市場需求脫節,使游客在盤錦駐留時間短,旅游產業拉動作用尚待提升。
(三)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深度不夠
旅游產品設計缺乏文化內涵和城市底蘊。盤錦市一些歷史文化資源分散在各類“史志”中,民俗文化資源“散落”在民間,已開發的旅游產品缺乏“地域文化”厚度,發掘深度不夠。
(四)旅游配套服務不完善
旅游交通服務體系不完善,公交網絡無法實現對主要景區的覆蓋。旅游服務中心建設存在空白,缺少全域性的旅游服務中心。旅游住宿設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低價位住宿設施缺乏,無法滿足地接市場的要求。旅游商品開發營銷滯后,缺乏專業的旅游產品研制企業、規模化的旅游商品專業市場,難以滿足游客需求。
三、提升盤錦市旅游業發展的對策
(一)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盤錦市在發展生態旅游過程中,要加強對濱海和海島生態系統的保護。在開發之前,要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合理評估,開發過程中,要區別對待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要嚴格審批旅游開發新項目,禁止開發污染環境的旅游項目。堅持政府主導,努力增加公共財政對生態補償的投入,積極引導社會各方參與,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態補償方式,逐步建立政府引導、市場推進、社會參與的生態補償和生態建設的投資融資機制。從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支持盤錦市生態環境保護,設立盤錦市生態保護基金,建立盤錦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為盤錦市生態保護提供穩定充足的資金保障。
(二)積極推進產業融合
以“旅游+”引領盤錦市產業轉型升級。要充分發揮旅游產業融合劑的作用,運用全新的運作模式、經營理念和資本力量,促進和推動旅游產業內部的融合以及產業間的跨界融合。要充分發揮盤錦市向海發展戰略與旅游資源分布“南重北輕”空間格局的高度耦合,重視“多規合一”的發展趨勢,促進旅游規劃與城市規劃、土地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銜接,推進旅游基礎設施與當地居民的共建共享,加快城鄉建設與旅游開發的聯動,落實全域旅游化,充分激發旅游產業的關聯性和帶動性,延伸產業鏈條,促進擴大就業。
(三)開發全域旅游產品
在優化觀光產品的同時大力發展休閑度假產品,積極培育濕地旅游、健康旅游、老年旅游、研學旅游等新興產品,完善產品體系。推進全域旅游線路整合提升,實現主題化、特色化、多樣化,切實滿足游客的多元化休閑度假需求,重點打造“海上游”、“空中游”、“自駕游”三大精品線路,拓展四季主題旅游等特色產品。推進“紅海灘+”升級版旅游產品建設。打造“海陸空”三條精品旅游線路;春季開展濕地觀鳥主題旅游,夏季開展綠葦紅灘主題旅游,秋季開展稻香蟹肥主題旅游,冬季開展冰釣漁獵主題旅游。
(四)創新旅游營銷模式
“旅游+互聯網”是盤錦市在經濟新常態下旅游營銷傳播的必經之路。采用“互聯網+”的營銷模式,全力“引客入盤”,通過互聯網思維營銷盤錦城市品牌,將盤錦市濕地生態旅游打造成世界品牌。
一是開拓入境旅游市場。積極實行落地簽、過境免簽等政策,推進入境旅客購物通關和退稅便利化,延長逗留時間,擴大旅游消費。二是開拓中高端旅游市場。發揮中高端精眾旅游者對整個旅游市場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三是開拓特殊群體旅游市場。重點開發老年銀發旅游市場,積極開發“三八六一”(女性、青少年)旅游市場。
(五)開展智慧旅游服務
積極拓展“互聯網+”思維,大力發展OTA與O2O,構建“智慧盤錦”。爭取把盤錦市建成國家旅游局建立全國旅游大數據集成及應用平臺的推廣城市,建立集旅游公共信息服務、文明旅游倡導、旅游企業監管、旅游市場秩序整治、旅游投訴、旅游目的地警示于一體的智慧旅游服務綜合管理平臺。立足大數據,對旅游者的體驗評價、關注焦點等進行實時跟蹤,創新開發游客手機客戶端(APP),建立旅游目的地在線聲譽評價機制和旅游流量監測預警制度。
(六)加強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旅游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指通過改善旅游供給環境,增強旅游供給動力,提升旅游供給效率,優化旅游供給結構,進而促進旅游產業更加穩定、協調、可持續增長。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從觀光旅游為主向觀光、休閑、度假旅游并重轉變。大力開發夜間旅游娛樂項目,增加游客的參與性。以“旅游+”為導向創新旅游產品。比如,“旅游+文化”,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旅游產品內涵,增加文化產品價值;挖掘教育資源,發展研學旅游、紅色旅游等。“旅游+體育”構成體育旅游產品;“旅游+海洋”,構成海洋旅游產品,“旅游+中醫藥”形成中醫藥旅游產品。
調整過去以星級飯店為主的旅游住宿業發展方式,重點發展鄉村民宿和主題酒店;建設自駕游營地綜合體;支持特色文化創意旅游項目的發展;推進汽車露營、濕地休閑、溫泉養生、博物館群等旅游新業態項目早日實施;將產能過剩與落后的企業、設施和場地轉化為休閑度假功能,改造成養老、康療企業,促進旅游產業結構更趨優化。
[參考文獻]
[1] 王瑞霞. 資源型城市的旅游開發研究[D]. 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8.
[2] 關鳳峻.資源型城市的轉型與發展文獻綜述[J].江漢論壇,2015(3):39-41.
[3] 黃磊,鄭巖. 國內外資源型城市旅游業發展研究述評[J]. 資源與產業,2015,17(5):14-21.
[4] 李鵬飛. 資源型城市旅游開發實證研究——以棗莊市為例[J]. 曲阜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8(1):103-108.
[5] 陳艷玲. 發展旅游經濟實現資源型城市轉型——以山西省晉城市為例[J]. 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2):125-127.
[6] 儲昭斌. 我國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及發展模式選擇[J]. 商業時代,2013(13):114-116.
[7] 新常態下的旅游業新發展[N].北京:中國青年報,2014-11-07.
(責任編輯:郭麗春 陳鴻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