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香
[摘 要] 在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我們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經典文化和流行文化、傳統課堂學習和互聯網學習之間的沖突,這些沖突導致高職學生淡漠了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行為意識的矛盾、審美情趣的庸俗化等問題,弱化甚至消解著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為了化解這三方面的沖突,我們必須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對我們高職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特點,必須挖掘和探索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內容和方法,必須順應當代教育的發展趨勢,能夠運用互聯網技術來開放和建設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
[關鍵詞]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沖突;化解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05-0010-04
素質教育是我國各層次教育的重要教育內容之一,包括科學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而從我國的教育現實來說,科學素質教育一直受到重視,而人文素質教育受到各種沖擊,即使在不斷的呼吁中仍收效甚微。中科院院士、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楊淑子曾說:“科學技術中的理工水平是關系到國家存亡的問題。沒人文是不打自垮,沒理工是一打就垮。”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在20世紀末開始蓬勃發展。經過幾輪的評估建設、內涵建設,高職院校以“技能為本”,為我國生產、建設、發展一線培養了所需要的特色人才、技能人才。然而,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經濟轉軌、思潮多元、國際一體化形勢的發展變化,“技能型”人才又出現了不少弊端,例如心理脆弱敏感、抗挫折能力差;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意識、合作精神;物質追求膨脹、精神空虛;社會公德淡漠、誠信缺乏等等。種種現象不禁讓我們整個社會都思考:我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于是,領導、學者、專家們借鑒國內外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和發展經驗,提出了高職院校同其他高等教育一樣要重視人文素質教育,提出了“文化育人”的高職教育理念。2011年5月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提出: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揚棄舊義,創立新知,并傳播到社會、延續至后代,不斷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2011年12月,在國家級示范性高職院校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召開了“首屆全國高等職業教育文化育人高端論壇”,該論壇可以看作中國高職教育在整體上關注“文化育人”的一個標志。近幾年,在國家層面的呼吁推動下,示范性院校的帶頭探索下,“文化育人”的理念在高職院校不斷深入。很多學校在思想層面展開討論、深入認識;從課程建設層面著手探索人文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從校園建設層面營造人文氛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但是,人文素質教育畢竟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作戰的工程,是一項厚積薄發的工程。我們除了必須在思想上、課程建設、環境建設等方面進行人文素質教育,還必須結合當代社會情況、當代教育發展趨勢、當代學生的情況,深化人文素質教育工作。
作為高職院校的老師,經過多年的實踐思考,發現當我們老師在極力呼吁、努力實踐、引導學生要重視自身的人文素質培養的同時,另一種聲音或者說另一些情況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弱化甚至消解著人文素質的效果和作用,這就是在本文所要研究的我們在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一些深層次的沖突。
一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演繹、沉淀、揚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深入到了炎黃子孫的思想意識、行為規范中,滲透到了政治、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是支配、影響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強大力量。因此,作為一名年輕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優秀的文化是一件義不容辭的事情。作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陣地,高校當然也包括高職院校必須實施傳統文化教育,這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資源和出發點。
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是集體意識和個體意識的較量,是教化功能和實用至上的抗衡,是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的角逐。隨著國門全方位的打開,在西方文化的強勢介入與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越來越少的“粉絲”,遭遇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客觀地說,西方文化也有可取之處,但是,我們很多的大學生經常從西方文化角度出發對中國自身的文化進行比較、感悟和認識,而極其容易產生錯誤的解讀,進而蒙蔽了對自身文化的客觀認識,甚至抨擊、厭惡、反對,從而妨礙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影響到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我們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來說明這一沖突。
一方面從文化認同的角度來說,淡漠傳統文化,追捧西方文化。文化認同是群體對文化的一致性認識,而個體受到這一文化的影響并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這一文化規律特點。文化認同,尤其是對外來文化價值的認同,足以瓦解一國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國人民對自身文化的強烈認同,既是該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精神力量,又會使民族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所以,對某種文化的認同,會影響其思想行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各的優勢和弊端,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兩種文化互相融合滲透之時,需要我們能夠有意識地辨析、思考和取舍。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例如五四時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偏見、文革時代對一代知識分子的打擊、20世紀的社會經濟轉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出現了斷層。當今的大學生,生于國門打開的20世紀90年代,成長于全球化、多元化思潮之中,還未來得及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精華,還不具有較好的思辨能力的時候,就已經被各種西方文化所包圍。可想而知,中國傳統文化在他們的骨子里很難生根發芽結果。當我們這些50~80年代的人再次認識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進而想引導他們進行文化尋根時,難度非同一般。尋根之難,難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非功利性難以在短時間內讓他們信服其對“人”自身的作用和意義,難以對抗實用主義、自我滿足的欲望;難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需要學生穿越時空、觸摸歷史才能真正有所領悟。
我們再觀照學生對西方文化的態度。事實上,很多學生并不會主動地、比較深入地去研究學習西方文化,他們對西方文化還只是一種好奇之心和模仿,客觀地來說這也是他們身心發展的階段特點使然,模仿和好奇往往發展成追捧和膜拜。
文化不生根就很容易成為浮萍,當代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由于缺乏對自身傳統文化的充分認識,由于沒有自我傳統文化的較強的認同感、歸屬感、優越感、自信心,又加之外部環境的影響、身心發展的影響,于是淡漠自身的傳統文化,追捧新奇的外來文化也就不足為奇。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認同沖突告訴我們,在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首要的一件事情,這種文化認同感其實也包含著民族自豪感和國家尊嚴感,是對他們的思想精神方面的強大支撐。
另一方面,從學生的行為選擇來說,個體行為和集體行為相矛盾,這也是個體意識和集體意識相互矛盾的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整體,崇尚統一,強調“集體意識”,而西方文化追求民主、自由、個性化,突出“個體意識”。當兩者相沖突時,在學生個體身上就出現了日益普遍的“個體主義”行為和逐漸空泛的“集體主義”口號。例如大學校園的情侶可以無視周圍環境而我行我素地做出一些親密舉動;一部分學生寧愿宅宿舍宅家里,依靠網絡來與外界聯系,而不愿參加集體活動,不愿多與同學、他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從而大學生中的人際交往障礙越來越多。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主義行為也成為了“90后”的一種標簽,盡管有點不夠客觀,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的真正事實。同時,我們也看到,雖然很多大學生都會認為“集體意識”的重要性,但是,在現實行為中又會出現言行偏差。例如,公共場所的水龍頭開了,會主動走過去關掉的人不多;宿舍的衛生差了,會主動打掃的人不多;學習場所不準帶進吃的東西,可是還會有人偷偷帶進去;離開某公共場合(如會議室、活動室)帶走身邊垃圾的人不多。這些又無不顯示出集體意識的蒼白無力,集體意識只是成為了一句口號、一句空談。
張揚個性并不是要放棄集體,對社會、對他人、對集體關懷并不是要以犧牲個體為代價。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沖突之下,這種不斷放大的“個體主義”在當代大學生中占上風,無疑還是需要用我們自己的文化精華來拯救和匡正。
二 經典文化與流行文化的沖突
經典文化是在較長的歷史進程中,被傳承下來的代表著某一時期的精髓思想、理念及其作品。堪稱“經典”的內容,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來的瑰寶,是經歷了時間和歷史的溶鑄與嚴格選擇之后的智慧的結晶。閱讀經典、傳承經典是對歷史的認知和傳承,是在大學生中有效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
流行文化是社會上大多數成員參與,并以物質或非物質的形態表現出這個時代人們的心理狀況與價值取向的社會文化,它通常借助于這個時代先進的媒介工具傳播與消亡,并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流行文化的涵蓋面很廣,它的快速流傳、親民時尚使很多當代大學生追之捧之。在流行文化可以鋪天蓋地而來的時代,我們的年輕學子似乎忘記了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更忽略了向歷史學習和借鑒。在一段時間內,我們也許無法判斷流行文化的好與壞,我們也不能說流行文化是垃圾或毒品。但是,對于我們的大學生來說,漠視經典文化,追捧流行文化的現象和趨勢非常明顯,這種趨勢帶來了當代大學生社會主流思想的淡化和審美情趣的庸俗化。
社會主流思想的淡化。社會主流思想是立足人民的整體利益,體現了國家、社會的共同精神追求。經典文學作品是經典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為例,這一階段產生的代表人物有魯迅、巴金、茅盾、曹禺、郁達夫、老舍、錢鐘書等,他們的經典作品具有跨越中西的廣闊時空跨度,既吸納了西方近代思潮發展的成果,又傳承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學成果。同時,這一歷史時期又正是中華民族生死危亡之際,是中國人民為了自己的生存、發展而奮力抗爭的艱苦時期,這一時期的許多優秀作品反映的正是民族危亡關頭所迸發出的人文力量,包括愛得深沉的愛國情懷、堅強不屈的民族氣節,也包括對自由、民主、科學、平等的追求和向往。這些特點使得我國的現代文學理應成為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素材。還有中國的古典文學、古典藝術等等。然而,由于時間和觀念的距離,除了語文課本和課堂的老師教學之外,很少高職生會主動去閱讀這些作品,即使是老師的導讀和介紹,也不能激起其與作品的共鳴,更談不上較多地啟發和收益了。閱讀經典需要讀者的靜心閱讀和反省思考,在流行文化的沖擊下,這種閱讀模式受到相當一部分學生們的排斥,轉而追求的是刺激的、新穎的、感官享受的娛樂節目、影視作品、網絡作品等等,而這些流行文化往往是以經濟利益追求為主導的,具有明顯的功利性、物質性,它是立足于部分群體的利益,自我化和利己化很明顯。在這樣的流行文化影響下,經典文化是漸行漸遠,經典文化所帶給我們整個人類和社會的積極的思想、深刻的內涵被不斷地消解和淡化,許多青年學生思想中的“利己”、“唯我”也被喚醒,于是不再輕易相信和接受老師所宣講的思想價值觀,不再迷信社會所倡導的主流思想,而是從自我的感官體驗中去評判和選擇,自我利益的追求超越集體利益的追求,物質的追求強于思想心靈的追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責任感、誠信意識被一步一步地蒙蔽,關注和追求的是自我的、短暫的滿足和快感。
審美情趣的庸俗化。流行文化的主要目的不是教化人,而是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流行文化以媒介為推手,追求作品的影像化,追求效果的轟動化,追求短時間受眾量的最多化,這樣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使青年大學生更加注重對文化的即時體驗而不再深入思考其深層內涵,從而導致他們的審美取向感性化、審美情趣庸俗化。當前很多電視臺的選秀節目,煽動了年輕人的激情,從積極意義上來說是給予了年輕人展示自我、創新自我的平臺,但是,隨著這類選秀節目的遍地開花式的泛濫、產生的轟動性的社會效應、巨大的經濟利益,讓很多年輕人陷入了對“一夜成名”的渴求,讓很多人看到“成功”不一定要靠長期的努力,可以走捷徑,可以靠露骨甚至是不雅的、出格的言行舉止博得一時的喝彩,繼而脫穎而出。這種低俗的表現和追求縮短了獲得“成功”的時間,于是,可以滿足感官刺激的、滿足一時歡快的方式方法在青年學生中大行其道,審美情趣的庸俗化越演越烈。當然,流行文化中也有精品,例如流行歌曲《隱形的翅膀》,唱出的是對理想的堅定追求,《青花瓷》蘊含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憶等等,但是優美的旋律、對偶像的追捧超過了對歌詞內蘊的領悟,隔離了對歌曲背后的創作緣由和意圖的理解。由于審美能力的弱化,深層次的美被忽視了,深層次的美對人的教化啟迪功能被消解。
三 傳統課堂學習與互聯網學習的沖突
前兩種沖突是人文素質教育學習內容的沖突,傳統課堂學習與互聯網學習則是學習方式方法的沖突。
一般來說,傳統課堂教學包括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幾個環節或圍繞這些環節的一些變化。它是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創立的,經過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教學思路和模式。在我國,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占主導地位。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種模式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今天,我們的高職課堂,尤其是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很大程度上還是這種形式。但是,從當今社會的發展角度來看,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模式已經很難滿足現在的人才培養需求,難以適應學生的求知方式、求知欲望。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互聯網與教育的相結合和運用,在互聯網上學習快捷、生動等特點沖擊著我們這種傳統的課堂學習模式。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仍是主導、互聯網學習起步發展的階段,兩者的利弊沖突對我們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都是很大的挑戰。
第一,對老師的沖擊。一是對教師教育觀念的沖擊。傳統課堂教學和互聯網學習是兩種不同的教學實現途徑。教學雙方即教師和學生在這兩種途徑中,扮演的是完全不同的角色。傳統課堂上,老師是中心,老師是主導,很多時候還是老師主動教、學生被動學;在互聯網上學習,老師成了幕后英雄,老師也不再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中心。角色改變、體現的作用不同,如果要成功地實現老師角色功能的轉變,實現課堂的翻轉,老師的教育觀念不翻轉是無法順利推進的。而且,在這一翻轉過程中,原來的老師的中心地位,連帶產生的老師在課堂的威嚴感、成就感都會削弱。所以說,對于老師來說,教育觀念在這場教育的革命中將會有一個大的波動和轉變。二是對老師教學能力素質的沖擊。我國正處在互聯網學習逐漸興起和發展的階段,制作慕課、搭建翻轉課堂是教育的發展趨勢。要跟上這場教育革命,老師不再是一本書、一支筆、一份教案、一套ppt就能夠解決教學問題,老師們還得要有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的信息整合能力,要有利用工具軟件制作出精美的教學資源的能力,要有分解課程知識點、整合課程資源和知識點的能力。現代的“教書匠”要有學問、會教學、會技術,在互聯網沖擊下,老師不但要“思辨”,而且要“思變”,前者需要老師是專業能手,后者需要老師能夠與時俱進。
第二,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挑戰。學習能力是指學生自我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并不是指學生學到了具體的什么內容。與傳統課堂的學習方式相比,進行互聯網學習,需要更強的自我學習能力。這些能力包括的方面很多,例如學習的專注力、學習的自我控制力、學習習慣、學習的成就感、自信心、思維的靈活度、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反思的能力。對大部分的高職學生來說,在網上獨立自主有效地進行自我學習還是具有很大的挑戰性的。在我國,高職學生都是高中階段的學習成績中等偏下的,他們的學習自控力、學習習慣、學習主動性、學習的自信心都是有待提高和完善的。例如,學習的自控力方面,網絡便于專業學習、課程學習,同時也便于玩游戲或者觀看其他娛樂性的節目,沒有良好的自控力往往有些同學就會迷失在網絡中;做筆記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互聯網上學習具有知識的碎片化、非系統化的特點,要系統學習某門課程就必需要有做筆記且善做筆記的能力。但是,在傳統課堂上、在老師的提醒下都很少主動做筆記的高職生,在互聯網上學習時就更加沒有這種意識了。而且由于互聯網上學習的知識碎片化、非系統性特點,更加需要學習者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知識建構能力,這些又是高職學生很缺乏的一種學習能力。
另外,與理工科的很多內容可以用形象的、立體的圖來演示不同,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很多是一種價值教育、思想修煉和學習領悟,將它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展示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要在互聯網上開展這方面的有效學習,對老師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戰。雖然傳統課堂學習在當今學習時代有一些弊端,但是,互聯網學習不能有效、合理地解決教師的觀念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問題,其效果也很難體現。
四 化解沖突的對策
以上所談到的三個方面是我們在高職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化解這些沖突。
第一,在思想上要充分認識人文素質教育對我們高職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及其特點。對人才培養來說,人文素質教育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潛移默化的,我們教育工作者不要用一種功利性的學習來開展這一方面的教育。對于一所學校來說,人文素質教育是總動員式的,它不單純是教學系部的工作,而是會涉及到學校的頂層設計、涉及到學校各個部門的工作開展;對于一名老師來說,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告訴他們價值取向的重要性與教會他們技能同等重要。
第二,就人文素質教育本身而言,高職的人文素質教育還必須深挖和探索教育的有效內容和有效方法。很多國家級、省級示范性院校在這一方面有了較好的建設和發展,但是僅有他們的帶頭探索和建設還遠遠不夠,還有絕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在這方面的成效或做法不盡人意,所以就整個高職院校而言,人文素質教育還是很薄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經典文學藝術、中國的歷史哲學如何在高職學生中開展學習或滲透到他們的大學學習階段;外國的文史哲又如何合理地輸入給他們;當內容上雅俗共存、質量上良莠不齊的文化作品讓大家眼花繚亂的時候,老師如何引導和選擇。我們的人文素質教育從來不缺少內容,而是缺少傳承和怎樣傳承的方法途徑。在“地球村”時代和市場經濟時代,我們不妨把“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思想和做法借鑒到人文素質教育中。
第三,必須認識到“互聯網+教育”是當代教育的發展趨勢。人文素質教育在這場教育的革命中,不能旁觀,更不能落后。我們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運用互聯網的技術開發建設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一方面要摸索有效方法來組織、監督、評價學生的互聯網學習,要引導學生將網絡化為學習的工具,而不單純是游戲娛樂。
總之,在當今時代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具有強國、強民的重要作用和意義。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龐雜且艱巨的工程,但是面對泱泱中華文化,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責無旁貸地要傳承和發揚光大,舶來的糖衣炮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的迷失。
參考文獻
[1]劉靜,白路.“個體與集體”價值觀念的中西文化對話[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7).
[2]陳廣士.讓經典的光輝重新閃耀———關于提高學生
對現代文學經典閱讀興趣的幾點思考[J].中國成人教
育,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