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凌燕
從事英語教學已有數載,剛開始總想找到教學的捷徑。幾年下來,發現教學遠不像我想得那么簡單。教無定法,我常常苦惱,容量大、要求高、課時緊,教學往往達不到期望的高度。有時為了學生學得開心,我采取了一些新方法,新手段,自認為活動多,學生非常開心,課堂十分活躍,沒有想到,效果卻不理想。一堂課看似熱鬧,其實學生真正學到的東西并不多,只是被我設計的眾多活動牽著鼻子走,僅為了活動而活動,結果40分鐘的英語課堂熱鬧而無效,學生的成績并沒有得到提高。
如何擺脫流于形式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我的課堂中能有效學習,盡可能獲得最大發展,這是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的煩惱。通過骨干班的暑期集中培訓,結合本學期的教學實踐,我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通過設計豐富、多元的教與學形式,使得課堂教學有效而精彩。
一、多元的呈現方式,有效激發學生參與
課堂導入要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承上啟下的作用。根據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
1.巧用song,rhyme,chant,活躍氣氛,激發興趣
英語課上,song,rhyme和chant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這種將語言與情境有機結合的活動特點:語言精練,節奏明快,韻律優美,充滿童趣。課上結合新授內容,有目的地選擇歌曲,歌謠和說唱,既能營造出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習氛圍,降低語言難度,豐富學生的想象,又能強化新知的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讓學生通過生動活潑的說唱形式,對新知朗朗上口,進而發展學生的語言思維。
2.設計生動、真實情境,吸引學生的參與
教學中,情景創設得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動、真實的情景,給學生提供互動的機會,激活學生學習的熱情與需求,激發他們運用語言的意識。在教感覺類單詞時,利用“The Little March Girl”的故事,將形容人的感覺的cold,hungry,thirsty,tired,ill,hot一一呈現,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更加深了對這幾個新詞的理解。
3.有機結合,讓內容融入一體
為了讓學生將所學內容運用于生活中,又能運用所學內容,我創設了“一位學生過生日,邀請同學去公園玩,在公園里玩標志位置變化的游戲”這一情景進行操練,有機結合了日期、介詞、過去時及公共標志的內容。學生興趣濃厚,在情景中深入角色,并能將所學語言靈活運用到游戲中,同時解決了“過去時”這一難點的理解和運用。學生嘗到了成功的甜頭,積極性自然增強,他們的語言能力在交際過程中得到提高,交際習慣也在表演過程中得到培養。而如果一味要學生背單詞句型復習,學生會感覺是為了考試才學習,缺少了學習的動力,運用語言也不能脫離教材的框架,結果事倍功半。
4.頭腦風暴,激活舊知,過渡無痕
學習是循序漸進的,要以較低層次的知識掌握為前提,才能保證與此聯系的較高層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開始新課前,教師可以根據本課的新授內容,由復習相關的知識點等教學活動開始,這樣導入,使學生感到新知識并不陌生,便于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降低了學習新知識的難度,易于引導學生參與學習。
5.巧設懸念,導入新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學貴有疑,疑是積極思維和探索問題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恰當的懸念是一種興奮劑。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設下懸念,能勾起學生強烈的破疑愿望,激起他們尋根探源的欲望,從而促使學生邁過“信息溝”實現交際過渡。
二、多樣的體驗參與形式,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
新課標倡導體驗、參與的學習方式,在小學英語課堂上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入手,創設情景,用多樣的操作形式,引導學生自己去體驗參與,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學會正確運用這些知識,成為英語教師有效教學的首選。
1.在討論中領悟、運用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有不同的語體和表達方式,這些內容單靠教師的講解,就算費盡口舌,也難以表達清楚,那么,我就讓學生自己去討論、去感悟,在討論、感悟的過程中運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人恍然大悟。
2.在信息差的活動中交流、運用
課堂上學習語言知識是為了實際生活中進行交際。所以,課堂教學活動首先要有“信息傳遞”,是具有真實意義的交際活動,避免活動中“明知故問”“活動型語法操練”等現象。
3.在完成任務的活動過程中實現語言的有效運用
教學中,采用易操作,實效性又好的任務活動,在學生一個個的任務完成過程中,實現有效的語言運用。如調查型任務活動和合作探究型任務活動等。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強化語言運用,培養與別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因此,作為教師,我盡可能圍繞教學目標,通過各類小任務的設置,引導學生會說、會演、會表達,使他們在輕松交流的氛圍中運用,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小學英語課堂的有效教學,基于教師有效的思考和實踐,通
過一年來的學習和教學實踐,深刻感受到課堂有效教學的必要性,作為教師,研究教材,順學而教,最終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最優化。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