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嬌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我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重要性。這種體會在語文教學中有更深層的體現,因為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然而如何來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與理解能力一直是我們語文學習的難題,我認為要獲得這兩種能力所依靠的就是學生的語言積累。
一、語言積累的內涵及其意義
語言積累包括四個基本方面:(1)語言知識的積累。包括字、詞、句、段、篇知識的逐步積累和豐富。(2)語感的積累。積累語言中所蘊含的形象感、意蘊感和情趣感。(3)語言法則的積累。包括詞法、句法、章法和修辭法則。(4)規范語言的積累。如課文精彩片段的記憶、優秀詩文的背誦等。
語言積累不只是對語言現象的簡單記憶,還需要經歷一個理解、感悟、鑒賞、應用的復雜過程。語言積累不只是一個結果的描述,還是一種動態的體現。具體到語文教學過程,其方法可以歸納為:聽、說、讀、寫、背、看等。
二、語言積累的途徑與方法
(一)聽寫中積累
聽寫是由教師口述一句話、幾句話或一段話,學生聽后把它寫下來。聽寫不但可以積累語言,也可以訓練學生集中注意力和迅速記錄話語的能力。聽寫的內容可不受讀過課文的限制,由教師自編或選編,但必須是學生能夠理解的。
(二)句式訓練、口語交際中積累
所謂句式訓練,就是以課文為例子,學習課文中的句式,品味句子的表達作用和表達效果,通過“讀與寫”,既閱讀理解課文,又進行句式寫作的基本功的訓練。
句式訓練的內容主要包括:(1)從“句子用途”的角度出發進行句式訓練。(2)從“修辭運用”的角度出發進行句式訓練。(3)從“詞語關聯”的角度出發進行句式訓練。(4)從“組句成段”的角度出發進行句式訓練。(5)從“表達作用”的角度出發進行句式訓練。
(6)從“語言的實際運用”的角度出發,進行“簡明、連貫、得體”的句子表達訓練。
我們可以通過趣味性的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學句能力。凡做事情,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學句也一樣,如果學生不喜歡學句說話,甚至害怕學句說話,也就不會學好句子。
(三)朗讀、課外閱讀中積累
朗讀就是清清楚楚地高聲讀誦,就是把文本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外化為有聲語言的過程。在課堂教學活動展開時,每個讀的環節都應該有明確的“行為指向”。讀全文是為了什么?讀某個段落是為了什么?讀某個詞、某個句又是為了什么?教師都必須精心細致地考慮設計。而且設計的目的要求有針對性,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針對學生易于忽略的地方提問;要有思考性,要讓學生讀后想一想才能答出;要有層次性,保證每次讀后都有新的收獲,新的體會;要有向心性,始終圍繞文章中心發問,使學生的每一次朗讀都對課文中心加深一次理解。
其次要注意學生朗讀的質量。“質”是指讀的訓練到位,讀特別是朗讀是一種復雜的對語言的感悟與處理的過程。
“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課外閱讀,也就沒有風和帆。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里航行。”(摘自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們的建議》)由此可見,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俗話說,禿筆頭勝過好記性。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作讀書筆記不僅能夠保存資料,幫助記憶,而且還能促進自己認真讀書,培養思維能力。
(四)記錄、摘錄、抄寫中積累
記錄、摘錄、抄寫是學生學習語文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關鍵所在。一些好詞好句,并不是說通過大腦記下來就行,時間一長難免會忘記,只有通過動筆,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對于記錄、摘錄、抄寫表現好的學生,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如果可以的話可注上評語。對學生的記錄、摘錄、抄寫情況要定期召開評比會,評比會可以一周一小評,一月一大評,期末搞一次總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五)背誦古詩、背誦課文、背誦詞句中積累
背誦是一種傳統的讀書方法。古人就曾強調熟讀和背誦,古人云:“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心。”意思就是說熟讀甚至于背誦會使別人的文章像自己寫的一樣,爛熟于心。不管是背誦古詩、背誦課文、背誦詞句都一樣。教師在指導學生背誦的過程中,必須講究正確而有效的背誦方法,才能在積累的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默讀積累
默讀是閱讀中的重要技巧,也是整個閱讀教學的培養目標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因為讀書需要理解,理解要靠默讀。日常看書報、看課文等,都是通過默讀來進行的。默讀能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積累機會,甚至在一些公共場所,我們都可以通過默讀積累語言知識。
想要提高語言積累的效果,我們就必須去挖掘它的方法及途徑,更好地去實施,這樣才能有助于提高。不過對現在的孩子來講,在課業負擔并沒有實質性改觀的情況下,語言積累是件繁瑣的工作,如何使所有的孩子都把語言積累作為日常學習的一部分?如何在強化積累的基礎上更好地轉化運用,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最終提高學生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呢?這就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去深思和探索。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