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
摘 要:備課和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重要環節。從抓住備課環節,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重視作業管理,拓展延伸課堂教學兩個方面探討了抓住備課環節,重視作業管理,務求切實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備課;作業;鞏固;素養
備課和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重要環節,備課是一個多方參與的共同創作過程,作業管理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延伸,備課和作業體現了師生的有效互動,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選擇適合的方式,精心備課,讓教學更有針對性,加強作業管理,使課堂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應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抓住備課環節,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1.整合教材內容
教材是教師備課的直接資源,教師在備課時應把握課程標準,理解教學目標,系統地梳理教學內容,了解整個知識體系,科學把握教學節奏,語文教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任何知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語文知識是系統和連貫的,備課前要通讀全冊,了解前后內容的關系,準確把握每個單元和每個課時的教學要求,突出重點,教師要深刻理解教材,正確把握教學方向,理清教材的編寫意圖、基本結構,明確教學目的和要求,巧妙進行教學設計,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備好每節課,充分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工作。
2.了解學生情況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性格差異,要上好一節課,不僅要把握教學目標、巧妙設計教學方法,還要深入分析學情,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興趣愛好,顧及學生的個性差異,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融會貫通到語文教學中,設計真實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掌握學生的智力水平,把握學生的心理特性,設計出難易適度的教案,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因材施教,讓語文教學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促進學生語文水平的發展,考慮全體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活動。
3.合理設計教學
教師依據新課程標準,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進行課堂規劃,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創設教學情境,精心設計問題,優化教學環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為課堂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司馬光》一課的教學,教師設計了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孩子們,當你和小朋友玩耍時,玩伴不留神掉進了一個盛滿水的水缸里,你有什么辦法救出玩伴呢?”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出課文:“司馬光想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讓我們一起看看司馬光的辦法”,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思維空前活躍,有趣的課堂導入,為課堂教學展開一個很好的開端。
二、重視作業管理,拓展延伸課堂教學
課下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使作業管理趣味化,提高學生寫作業的熱情,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1.實踐型作業
趣味性的作業題具有一種吸引力。寓趣味于作業之中,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氛圍中,增強學習的內驅力,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使學生保持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加強課內外聯系,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學生在興趣的推動下,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教師布置有條件的小學生養小蝌蚪,認真觀察小蝌蚪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記錄觀察體驗,學生在作業中了解了許多生物知識,培養了學生愛護小動物的意識,發展了觀察和寫作能力。
2.表演型作業
利用表演進行教學,再現課文情節,把知識的掌握寓于生動的情境表演中,學生直接地感受課文情節,在活動中深化語言理解能力,促使學生的思維發展,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故事情節性較強的課文,教師指導學生在熟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小學生爭強好勝,表現欲強,對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章,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戲劇表演。例如,學習《牛郎織女》后,教師布置學生改編劇本,進行課本劇表演,學生興致盎然,很多學生根據劇情需要加上合理的想象,人物神態表現得活靈活現,活用了教材,在合作扮演中獲得藝術的體驗,完善了學生的人格。
3.分層型作業
教師在作業設置時,要分出層次,要著眼于中等生,既要考慮學困生,又要兼顧優等生,作業設置體現出不同層次的目標要求,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找到完成作業的樂趣,學生由被迫完成作業變成主動探究問題答案,教師要認真批閱學生作業,分析學生在作業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從側面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拓展和延伸課堂教學。
總之,備課和課后作業的設計要有開放性、現實性、挑戰性和拓展性,能夠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精神,力求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為學生的思維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
參考文獻:
[1]陳陸玉.和年輕的小學語文教師談談怎樣備課[J].新疆教育,2001(10).
[2]殷菊萍.動態備課促進生成[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08(2).
[3]倪文錦.閱讀經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J].課程·教材·教法,2004(1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