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梅 袁江 趙向榮
學校開展了“高效課堂”觀摩活動。研討會上,大家討論的話題之一是“學生的表現”。大家認為,年級越高,學生顧慮越多,舉手發言越不積極,但每個班級的班長、副班長等班干部卻能保持很高的學習熱情。其實,不光是學習,在對待班級事務上他們也很主動。為什么呢?我們認為這與他們“班干部”的身份有關,他們有著和普通同學不一樣的角色定位和心態。如果“人人做班長”,會不會促進他們的全面進步呢?于是,就提出了“人人做班長”班級管理的理念,并進行了研究。
人人做班長動機建制評價一、激發學生動機,調動自主管理的積極性
1.抓好外部誘因,引發“人人做班長”動機。“動機是一切活動的原動力,人的有意義的活動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它也是推動學生自主管理活動的主觀因素,是進行自主管理的前提。當在班會上宣布每個人都是班長時,我發現許多孩子的眼里閃出了驚喜和渴望。“做班長的首要條件不是學習拔尖,而是要有責任心、服務意識和工作能力。”我說,“當班長還要嚴于律己,率先垂范,要把自己當成榜樣,希望大家重新定位自己,做一個全新的自己。”這樣就使一般學生掃清了心理顧慮,樹立了信心,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動機得到了激發。
2.整合努力目標,強化“人人做班長”動機。后來,我們發現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漲,就及時和學生商量建立班級奮斗目標,引導學生把國家、學校、班級的教育目標整合起來,形成一個自主管理的努力目標。由于目標經過學生整合后切合學生的需要,切實可行,使學生目標明,方向清,管得也就主動了。
3.創設民主氛圍,鞏固“人人做班長”動機。我們提出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學生的地位得到尊重,增強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他們也就樂于遵守紀律,樂于配合教師的工作,也樂于為集體服務。每個孩子都成為班級管理的積極參與者,就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鞏固自主管理的理念。
二、改革班委建制,引導學生全面參與班級管理
1.進行工作細分,確保人人有事做。“人人做班長”,并不是沒有分工,我們把班級繁雜的工作進行細分,設立合適的崗位,讓每個同學各管一攤。班級管理工作,大的方面包含道德、學習、衛生、紀律、安全、活動等方面。再細分,學習包含課堂學習、自習學習、各科作業、課外閱讀、日記周記、疑難匯總與解答等,紀律包含課堂紀律、自習紀律、課間紀律、活動紀律、集會紀律等,道德包含個人修養、團結友愛、關心集體等,衛生包括個人衛生、值日情況、衛生保持等,安全包括交通安全、飲食安全、用電安全、課間活動安全、上下樓梯安全、文體活動安全等。班級工作細化,就有了更多的管理崗位,為學生的自主管理提供了鍛煉機會。
2.發揚民主,爭做班長。我們主張“人人做班長”,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班長。不論學習,不管以前表現,只要你有為班級工作的愿望,有為他人服務的意識,有自覺管理的能力,你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爭做某方面的班長。這樣就調動了全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我們適時開展競選演講會,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確定了各類班長人選。部分崗位競爭激烈,部分崗位無人競爭,我們就進行了志愿“調劑”。崗位不夠用,我們就再設立了幾個“督查崗位”。
3.落實在職班長負責制。班級工作進行了細分,又確定了各崗位的人選,還需要強化學生的崗位責任。各崗位負責人是誰,應當承擔哪些義務,擁有哪些權利,我們在班會上進行了討論,有的責任大,比如,安全;有的任務重,比如收交作業、檢查作業;有的工作有難度,比如,負責矛盾調解。我們把討論的結果連同他們的崗位一起公示在教室前,由負責督查的班長進行監督。在職班長負責制不是發號施令,不是只盯著別人,班長要身體力行做好其他的本職工作,自己負責的工作更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4.實行角色動態分配制。現代教育理念認為,班級的管理角色應該是多樣化的。單一的角色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實行角色變換制度,則能使學生在不同的管理崗位得到多方面的鍛煉。但是班上人數多,沒有那么多崗位怎么辦?社會上存在官員能上不能下的不良風氣,我在班會上反復強調:“班長是為班級為大家服務的角色,誰都有為班級和大家服務的責任和義務。既然如此,優秀學生不能獨攬大權,誰都可以負責班級具體工作。”我又給學生們講了《誰動了我的奶酪》的故事,使部分學生摒棄了狹隘心理,消除了失落情緒,角色動態管理也能平穩運作了。
三、嘗試學生自主評價,培養民主意識和自主管理能力
學生的自主管理也包含學生的自主評價。以往,我們的評價往往是教師說了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這樣的評價對學生是不公平的,因為教師的評價,往往帶有成人化的傾向,容易求全責備,不利于學生自我約束、自主評價、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
因此,在目標管理的評價考中,我們嘗試著以學生自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的形式來進行,學生通過自評、互評,把自己所取得的進步記錄下來,在評價中學生從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滿足,獲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評中,學會反省,逐步完善自己。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了保證,參與的熱情就更高了。在評價中,我們的引導又培養了他們的公平公正意識、賞罰意識及尊重他人的品質。
在學生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幫助一些學生找出存在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整個評價過程教師充分放心、放手,使學生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班級民主管理的氣氛,也感受到了參與管理和評價需要的責任心,深化了班級管理的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0-81.
[2]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336.
[3]傅維利.教育問題案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