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天雪
新的教材觀強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潛心“走進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而要充分發揮小學數學教材的作用,就必須在正確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個性化地處理和創造性地加工,使數學教材本土化、生活化。
數學教材數學與生活重組教材一、數學與生活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尋找身邊的數學,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而且能較好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在教學“利息和利率”這一課時,課前先帶領學生去學校附近的信用社參觀,觀察銀行的環境,特別要記錄的是銀行的利率,學生記的時候就開始產生問題了:“利率是什么啊?”“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啊……”對于學生這些問題,教師微笑不答,表揚他們觀察得很仔細,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新課。課上,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利用所學新知解決了他們所發現的問題。這樣,學生能夠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也掌握了知識,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又如,在教學“毫米的認識”時,讓學生用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測量周圍物體的長度,當學生量到數學書的厚度還不到1厘米時,就會感覺到測量某些物體的長度用厘米作單位還不夠精確,自然會產生問題“有沒有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長?”“毫米與厘米之間有聯系嗎?”“有怎樣的關系?”“還有比毫米更小的單位嗎?”通過實踐,讓學生體驗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知識產生的背景
數學知識的產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學生不了解知識產生的背景,就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這一知識,學習目的性不明確,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也就無法真正理解這一知識,當然更談不上靈活運用這一知識。因此,教師在鉆研教材時,應認真挖掘知識產生的背景。
例如,“面積單位”這一概念的引入,其背景是什么呢?教材中未講清楚。其實,在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中,要經常比較物體的表面和圖形的大小,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1)面積大小差異很大時,通過觀察就能直接比較它們的大小;(2)面積相近時,采用重疊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大小;(3)不能采用以上方法時,還可以把它們劃分成由大小相同的方格組成的圖形,看哪個包含的方格多,哪個面積就大,等等。把一個物體的表面或圖形劃分成幾個方格時,有的把方格畫得大一些,有的把方格畫得小一些,不僅麻煩,而且很不容易比較。因此,要知道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而且要準確地知道大多少,小多少,就要有統一的標準去測量面積,這個統一的標準“方格”,就是“面積單位”。這樣,既很自然地引出了“面積單位”這一概念產生的背景,又揭示了面積單位的作用,為以后用面積單位去度量長方形面積,推導出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作了鋪墊。
三、明確知識形成的過程
數學教學的本質應是思維活動過程的教學。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獲得的過程來發展學生的能力。因而,知識發生過程的教學,無論對于學生掌握知識還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在鉆研教材時,應認真挖掘知識的形成過程。
例如,“體積”概念的教學,就應緊扣概念的產生、發展、形成和應用的有序思維過程來精心設計:
1.讓學生觀察一塊橡皮擦和一塊黑板擦,問學生哪個大?又出示兩個棱長分別是6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塊,問學生哪個大?通過比較,學生初步獲得物體有大小之分的感性認識。
2.拿出兩個相同的燒杯,盛有同樣多的水,分別向燒杯放入石子和石塊,結果水位明顯上升。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燒杯的水位為什么會上升?學生又從這具體事例中獲得了物體占有空間的感性認識。
3.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為什么燒杯里的水位,隨著石塊的增大,水位上升得越高,直至水從燒杯里溢出?在這個思維過程中,學生就能比較自然地導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體積”這一概念。
4.接著,我們又讓學生舉出其他體積的例子,或用體積概念解釋有關現象,使體積概念在應用中得到鞏固。如先在燒杯中盛滿水,然后放入石塊,問學生從杯中溢出的水的多少與石塊有什么關系呢?經過觀察、分析,學生便能準確地回答;從杯中溢出的水的體積與石塊的體積相等。再把石塊從水中取出,杯中的水位下降,學生立即說出,水位下降的部分,就是石塊所占空間的體積。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對新概念的理解。因而,“體積”概念的建立過程,是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過程,體現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環環相扣、步步遞進、主動參與了這個“從感知經表象達到認識”的思維過程,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認識并掌握了數學概念,學到知識的同時又學到了獲取知識的方法。
四、重組教材,讓學習素材“亮”起來
教材的結構不僅要符合學科的知識結構,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總體來說,現有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有它的科學性、系統性、嚴密性和思維性,但有時并不滿足這些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安排時,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對教材的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
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不僅僅是教學觀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學行為的改進。我們倡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隨意超越教材。只有深入地鉆研教材,才能精確地把握教材,才能高效地使用教材。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是有效的,學生的素養才能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