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
[摘 要] 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與意識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開端,是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善于把握一切有利時機,創造各種條件,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和創設問題情境,以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敢問、樂問。
[關鍵詞] 小學數學;問題;發現;探索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中指出:要培養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不僅能消除學習中的障礙與疑點,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
一、消除心理障礙,使學生敢問、樂問
在課堂教學中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不管老師如何引導和啟發,提出問題的學生只是少部分,而大多數學生卻不愛開動腦筋提問題、想問題,只是愿意做“觀眾”。如何才能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敢問、樂問?
1.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問。在課堂中,教師不要以權威者、監督者的形象出現,而應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教師通過自己的言語、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信任、尊重、鼓勵的情感信息,使學生感到老師可親可愛。同時,教師應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在起步階段提問不得要領等問題,無論學生提出的問題質量高低如何,教師都要先贊揚學生敢于提問的勇氣和精神,再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啟迪。長此以往,使學生逐步意識到能主動提出問題決不是意味著學習不好,恰恰相反,這是善于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表現。從而消除學生的思想顧慮,增強提問題的積極性。
2.創設情境,使學生樂問。在教學中可以聯系所學內容,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充分討論,互相提問,互相學習;可以充分發揮四人小組的作用,分組討論,組內提問。例如:在教學完“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后,有位老師組織學生開展了一個小游戲,讓學生提出一個和0有關的問題來考考大家。“比比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水平,能把小朋友都難住,誰就能成為今天的‘小小智多星。”老師的話音還沒落,小朋友就七嘴八舌的提出了問題,連平時不太發言的同學也積極參與進來了。但他們提的問題都是關于0的加減法計算,很快就被回答出來了。這時,一個學生問道:“我們今天學習了0可以表示一個也沒有,也可以表示起點。那溫度計上的0是表示什么呢?”聽到這個問題,小朋友先是一愣,緊接著就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有的孩子認為0表示沒有溫度,這個想法很快就被大家否定了,因為溫度是衡量冷熱的標準,任何時候都不可能沒有溫度。還有的孩子認為0表示溫度的起點,這個觀點也很快被大家否定了,因為還有比0度更低的溫度,所以這個0也不可能表示溫度的起點。那么溫度計上0到底表示什么呢?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好奇心驅使他們迫不及待地去尋找答案。這時,老師把握住這一有利時機,組織學生互相討論,交流意見,并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0度的時候,自然界會出現什么現象?學生逐步聯想到0度是水結冰的溫度,溫度計上的0是溫度的分界線。當學生終于把這個問題解決時,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可見,當學生的思想顧慮被解除后,他們變得敢問、樂問的時候,問題中往往蘊含著出人意料的智慧。
二、培養探索意識,使學生敢疑、善問
課堂教學中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學生不是不想提問而是提不出問題,不知該從哪方面提問,該提什么樣的問題。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該逐步引導學生運用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從身邊的現實生活中發現和捕捉一個個新問題。
1.從答問題中學會問問題。要使學生善于提問,教師的問題也要進行精心設計。首先要能引起學生思考興趣,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其次設計問題要有梯度,學生通過層層剖析,在掌握知識同時能有所拓展。這樣,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對問題的模式也有所了解。
老師問問題,通常要設計以下幾種模式:
①“為什么?”“你是怎樣想的?”“為什么要這樣做?”“你的理由是什么?”(可讓學生了解知識發生過程。)
②“你還有別的辦法嗎?”(求異思維)
③“你有更快捷的方法嗎”(聯想、發散、創造)
④“你自己認為哪點正確,哪點有問題?”(自我調節,自我糾正。)
⑤“與上一題比較,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對比與聯系)
⑥“如果要這樣的話,要這樣改動?”(假設想象)
⑦“你能總結這類題的做法嗎?”(抽象慨括)
假如教師平時都能這樣做,學生自然潛移默化,學會向老師和同學發問,而在向老師和同學發問時,自然把學習內容引向深入。
2.從數學知識本身中發現問題。數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實事求是,敢于正視自己學習中的缺點和不足。對于學習過程中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不能輕易放棄。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教師要學生用3根小棒圍三角形。這時有個學生問道:“我用了3根小棒為什么只能圍成一種形狀的三角形?”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引起了學生們的爭論。有的學生認為這是因為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固定了;有的學生則進行了反駁:認為與邊的長度無關,因為平行四邊形四條邊的長度也固定了,卻能圍成無數個不同的平行四邊形。這其實就引出了三角形的穩定性特征。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并沒有著急回答,而是抓住時機,進一步指導學生擺三角形。小棒的長度(單位:厘米)分別為①4、3、5;②4、4、4;③3、6、4。然后讓學生互相核對,結果發現他們每組的三角形形狀大小完全一樣。通過動手操作,學生確信三角形的邊長確定后,三角形就固定不變形了。通過這次質疑問難活動,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穩定性的認識,也提高了學生質疑釋疑的能力。
3.從奇思妙想中發現問題。教學中還要鼓勵學生敢于打破常規,敢于標新立異,敢于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后,教師讓學生通過測量計算出一個小車輪的周長。大部分學生都通過稱量輪子的直徑,再運用公式計算出輪子的周長。而這時有一個學生突發奇想:“老師,我們可不可以不測量輪子的直徑,就直接計算出輪子的周長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馬上嘰嘰喳喳討論開了。有的說可以把輪子打濕在地上滾一周,量出水印的長度;有的說可以用一根繩子繞輪子一圈,再量出這段繩子的長度;有的說,可以直接用軟皮尺圍輪子一圈,量出車輪的周長;還有的說,可以直接打電話向生產廠家詢問輪胎的周長。
好奇心終于把問題推向了更深的領域。學生想出的方法新穎、獨特,突破尋常的思維模式,這都是學生思維撞擊產生的珍貴火花,都體現了學生突破常規積極進取的探索精神。
4.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數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做“生活有心人”,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觀察生活,研究生活,從身旁的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
例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后,為了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教師讓學生回家后進行市場調查,收集整理各種物品的價格,并利用數學活動課的時間組織了一個“今天我當家”的數學游戲,讓學生把收集到的各種數據和平時買東西時所碰到的問題提出來互相討論、互相交流。這時有個同學問到:“超市中的大練習本每本1元5角,小練習本每本1元,我有3元錢,怎樣買本子合算?”同學們紛紛開始幫他出謀劃策:
生1:買2本大練習本或者買3本小練習本。
生2:買2本大練習本。因為大練習本每本85頁,小練習本每本只有40頁,如果把價錢和頁數結合起來看還是買2本大練習本便宜。
生3:買2本大練習本雖然便宜,但一個學期用不完,這樣剩下的本子就又浪費了,所以買一本大練習本在買一本小練習本最合算。剩下的5角錢還可以買一塊橡皮擦。
整個環節中,孩子們不僅能從數學知識的角度思考問題,還考慮到實際使用中的具體情況。多種想法考慮周到、構思獨特,創新精神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個性得到體現。
責任編輯 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