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從自然、社會、人文因素出發,去挖掘傳統禮制、思想文化、倫理觀念、建筑藝術、風水地理、陰陽五行、哲學思想等方面的客家門飾藝術的核心觀念。
關鍵詞:贛南建筑;客家民居;門飾文化;核心觀念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
客家傳統民居以及客家門飾藝術承載著客家文化觀念的精髓,寄托了客家人的生活希望和理想追求。客家人追求安定的生存環境,與自然共生、共存。“從閩粵流民、流寇在流移地占耕田地,及至后來被官府招撫河就地安插的情況可以看出,他們基本上是以耕地為生的農民”,反映出客家人對自然界的依賴。
堪輿文化在贛南較為流行,其精髓就是要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講究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黃帝宅經》記載:“宅者人之本,若安,即家代吉昌。若不安,即門族衰微。”客家人對宅基的選址一定要請風水先生來主形勢、定向位,以避災攘兇。對門的朝向、門的形制大小、門的整體布局以及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都有嚴格的規定,以達到避災攘禍的平衡心理。
“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嚴雅,及為上吉。”這段來自《黃帝宅經》的經典描述,反映出了人與環境的相依相存。客家人認為朝向決定全家人的命運和前途,它們門的方位遵循著五位四靈的環境模式,五位是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四靈則是指青龍(東)、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四種上古神獸。走進客家圍屋,在其門飾上皆遵循著“五行相克”的理念,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門方位的不同決定了用什么樣的裝飾圖案,這自然是“天人合一”理念下,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方法。
客家人崇尚自然、親近自然最直接的體現莫過于“就地取材”。客家門飾中用到的一木、一磚、一石、一土皆取自贛南地區最常有的材料,客家門飾較為合理地運用了來自自然的饋贈。通過特定的門飾藝術造型、材料和色彩,使客家門飾呈現出一種質樸的自然美,這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及客家人對“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
二、祈福納吉的生命觀念
客家門飾藝術有極其濃厚的生命觀念,這是人們對自己生命意義和存在方式的反映。客家的門飾中以吉祥題材最為常見,如歷史故事、民俗事項、神話傳說等,反映了客家人對生命的崇拜和尊重。
在客家門飾藝術上,內容多以動物、花鳥、人物、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祥瑞、吉慶為主,以象征、寓意、諧音、隱喻為表現手法。客家門飾上蝙蝠與壽字組合圖形,蝠與福同音,壽為五福之首,寓意多福多壽;花瓶與如意組合紋飾,瓶與平同音,如意為佛具,在瓶中插如意寓意平安如意;石榴、佛手與桃組合紋樣,石榴為多子之意,佛與福諧音,桃古稱壽桃,寓意多子多福多壽;鳳與牡丹組合寓意吉祥富貴;魚、蛙寓意生命旺盛等。反映了客家人對吉祥、興亡、長壽、子孫繁衍昌盛的期盼與美好生活的追求。門飾圖案中的榴開百子、蓮花生子、麒麟送子等裝飾圖案的應用是建立在對生死命運不可逆轉的觀念基礎上的,這其實是對生命的崇拜,對生命繁衍的渴求。
客家大門上的門簪,也稱“戶對”,這一圓形的柱體,體現了古人的生殖崇拜,表達了客家人希望多子多孫的美好愿望,數量上常取雙數,寓意好事成雙等。客家圍屋,以“圓”和“方”代表天地,古人敬天,崇拜“圓”。“圓”象征著家和團圓之意,客家人圓形建造房屋,以祈求萬事和合,子孫團圓。這些祈福納吉的門飾圖案共同體現了客家人對美好、幸福和信仰的追求,同時承載著客家人樸素的“生命觀念”。
三、宗法孝悌的倫理觀念
客家倫理觀念源于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倫理觀念的核心就是宗法和等級制度。古代宗法社會,必須講求人的等級次序、上下尊卑的關系,在建筑上有著不俗的表現,建筑的材料、造型、色彩、裝飾等無所不包。這些裝飾內容都反映了古代崇尚的道德觀念和社會形態。《周禮·考工記》中寫道:“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體現了古人為了維護封建社會等級秩序,把建筑的規制作出明確的規定。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男女有別、賓主有異”的社會秩序與人倫和諧,一直是客家人所尊崇和敬奉的。客家人重視“敬祖睦族”、光前裕后,在其門聯、門楣上都有體現。客家人長期接受“孝悌”的思想,重視家庭、父母、兄弟。他們把家族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們同樣秉承“父母在堂,則兄弟等亦不分;祖父在堂,則祖孫三代都不分;分則視為‘背理”的傳統原則。所以客家民居普遍占地面積都比較大,房屋間數比較多,除了顯示其家族經濟實力外,更是為了聚族而居。這其實也反映出客家人對兒孫滿堂的歡樂氛圍的追求。
總的來說,客家門飾是隨著倫理觀念的控制發展演變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客家門飾藝術的自由創造,但終究有一定的社會內涵,為我們研究客家門飾提供了研究與創新的依據。
四、崇儒重教的教化風尚
客家人作為中原人后裔,把儒家思想視為客家精神的精髓,推崇“有教無類”的教育觀念,在尊師重教原則的指導下,在大山深處建造學堂,廣招門徒、傳道授業,并鼓勵后代子孫通過獎勵制度盡力求取功名、造福于民。
儒家強調的“學而優則仕”的入世理念在圍屋和廳屋組合式民居建筑上往往都是通過雕刻的圖案和楹聯等表現出來的,其內容都是勉勵奮發上進、讀書好學等。客家的楹聯有著濃厚的書香氣息,客家民居從外大門、內大門到廳堂,都鐫刻或懸掛著楹聯。這些楹聯大多都是勉勵后人耕讀傳家、勤儉崇廉、修齊治平為內容,也有教育后人興詩立禮、和諧包容、為善積德為內容的楹聯,字里行間明顯流露出濃濃的教化意蘊,隨處可見的楹聯使客家人的教育走出小小的學堂而造就了一個崇文重教的社會氛圍,理所應當地看作是對客家人教育模式的一種有益補充。門頭上的門榜也有提醒、警示子子孫孫的作用,如上猶門榜,內容多以歌功頌德、警示后人為主,無不體現了客家先人的教化風尚。
門飾藝術通過裝飾圖案來表達人的思想情感,客家門飾藝術題材應用廣泛,門飾中的吉祥圖案、神話傳說、民俗故事、幾何圖形等題材都通過一定的象征、寓意的表現手法,來達到激勵后人、教化世人的目的,這不得不說把客家人的教化風尚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客家門飾作為客家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技術和藝術的統一,功用和審美的統一。通過自然、社會、人文等因素,對客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建筑藝術、哲學思想、傳統禮制、思想文化、風水地理進行總結歸納,得出了四項核心觀念,即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祈福納吉的生命觀念、宗法孝悌的倫理觀念、崇儒重教的教化風尚。這對于我們繼續研究客家門飾文化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方志遠,謝宏維著.江西通史·明代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潘谷西.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顧蓓蓓.門與窗的文化與圖析(蘇州地區傳統民居的精銳)[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4]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5]李硯祖.裝飾之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6]吳裕成.中國門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甄照國,贛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