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榮良
河南省云臺山景區日前通告,稱上海游客翁懋在其小寨溝景區被猴子蹬落的石頭砸中頭部,不治身亡。此后,從冠生園相關人士處證實,翁懋為冠生園有限公司原董事長,事發前已退休。事后,很多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又挖掘出,死者曾經是大白兔奶糖的創始人,從而更增加了這條消息的段子成分。明明是一件關乎死亡的嚴肅問題,卻逐步演變成一條頗有逗逼意味的新聞,讓人感到輿論的撕裂。
一方面,對于這條新聞的傳播邏輯,從景區的回應來看,把責任單方面推到猴子的身上,其內在的邏輯就有待商榷。景區對于經常有落石的區域,有沒有作出預警和安裝防護網,都應該作為這個事件的責任判定依據,而不是匆匆地將責任單方面推向一個無人類意識的猴子。另一方面,對于新聞傳播,眾多媒體為了搶新聞眼,在傳播過程中過分追求傳播性,忽略了其中的法理邏輯。互聯網不同于作為大眾媒介的傳統媒體,屬于人際傳播媒體,所有的傳播是基于一個一個的人來傳播的,每一個傳播的人實際上會把自己的意見放進去,不間斷地擴展著新聞本身,從而導致新聞傳播中常常發生歪曲真相,撕裂輿論的現象。這是互聯網時代輿論傳播的一個異相。
還有一個異相,即輿論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有很多規則是倒過來的。或者說輿論有天然的補償機制,表現在打分上,一個人面對輿論給自己打的分越低,輿論給的分可能越高;反之,一個人給自己打高分,輿論的補償效應一定是把他的分數往低里打。假如說這是輿論的情感律在起作用的話,那么,看看電視劇就會明白。那些苦情戲里,越是吃苦吃虧的人,越是得到觀眾的喜愛。
今天,處在新媒介時代的媒體面臨的輿論傳播過程更為復雜。誠然,面對同一個新聞題材,不同的記者看問題的方法與角度都不一樣,因此寫出來的新聞其傳播效果也不會一樣。原因在于,互聯網時代新聞輿論傳播的兩個異相導致了傳播效果的差異。需要追問的是,在新聞事實面前,你是標新立異,順從于輿論傳播的異相去采制新聞,甚至不惜造假、做片面報道,一心制造傳播效果最大化,還是肩扛社會責任,最大程度地挖掘事實真相,把新聞以及它所包含的正能量完整地傳播給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