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浩
【摘 要】由于經濟形勢整體下行,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持續攀升。銀監會發布2015年第四季度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2015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67%,較上季末上升0.08個百分點。本文將系統地闡述不良貸款的概念,成因及對策等方面,研究該話題的意義在于提高銀行效率,優化資源配置等。
【關鍵詞】不良貸款;成因;對策
一、前言
據統計,這是商業銀行不良率自2013年二季度以來連續第10個季度上升,而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則是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連續16個季度增多,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2744億元。同時,2015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23089億元,較上季末增加455億元;撥備覆蓋率為181.18%,比較上季末下降9.62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為3.03%,與上季末基本持平。
二、不良貸款的含義
不良貸款換言之就是非正常貸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規定的貸款協議按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或者已有現象表明借款人已無法按原定的貸款協議及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而形成的貸款。通常,借款人如果拖延歸還本金和利息達到三個月,貸款就會被視為不良貸款。銀行在確認不良貸款已無法收回時,應從利潤中給予注銷。超期貸款無法收回但無法確定時,則應在賬面上記成壞賬損失準備。
三、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
近幾年來,我國的資金市場對外資銀行正在放開,外資銀行在我國取得優厚待遇。現在國內外銀行業已展開劇烈競爭,但國有商業銀行卻被迫面臨著雙向抉擇。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量嚴重上升,尤其以四大國有銀行為首。金融風險大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的增多。我國商業銀行處于特殊地位,如果不良資產量過多,會嚴重威脅我國經濟的發展,所以解決銀行不良資產對我國已經處于積極重要的地位。
四、形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原因
(一)商業銀行形成不良貸款的體制性原因
當然商業銀行形成不良貸款也在所難免,具有客觀性,這也是一般市場經濟的共同特點,其解決方法也只能是通過制定有效的投資組合分散風險和通過中央銀行的有效監管并及時采取防范風險的措施。沒有外部沖擊是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特殊原因,在經濟轉型時期逐步形成和積累的,其核心是體制改革過程中的磨合和風險的轉接而形成的,造成一般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金融風險在體制型軌期間得以擴大,其生產和預防并不適用于完全規范條件下的研發,而應該放在體制轉型的大背景下,從體制性風險的角度去整理和研究,因而有必要專門研究不良貸款形成的體制性原因。
(二)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
經濟周期影響金融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都有一定的周期,而且受經濟整體周期的影響,對于銀行貸款量也是一樣的,如果整體經濟形式不好的情況下,則貸款人收到貸款無論進行投資還是消費,都增加了及時償還貸款的難度。所以銀行應該對經濟整體形勢,貸款人資產狀況進行系統的分析,在經濟形勢下滑的情況下,就應該嚴格放貸,從根源上遏制不良貸款量。
(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產生的法律原因
有關擔保貸款的法律,對貸款的保障不夠嚴格。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規定,抵押人所擔保的債權不得超過其抵押的價值。財產抵押后,該財產的價值大于所擔保債權的余額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過余額部分。但這一規定,對抵押貸款的保證還不夠。《擔保法》還規定,抵押權因抵押物消失而消失,因消失所得的賠償金的具體比率,能否足額賠償等,這有可能造成銀行因抵押物消失而遭到損失。應該加大法律力度,明文規定來確定抵押貸款的額度,從而減少銀行貸款損失。
(四)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經濟原因
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主要產生在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許多而且劇烈的短期行為和整體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是造成銀行大量不良資產的一個主要原因。企業的經營狀況決定其償還銀行貸款的能力,如果企業經常經營不善、虧本,甚至破產,就會導致償還貸款失去了經濟保證。企業的貸款在逐年增加,而每年企業的盈利能力在逐漸下降,企業的償還能力持續減弱。這樣,最終的結果是:一方面企業貸款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企業的還貸能力不斷減弱,這就造成了銀行不良貸款產生的一個重要的經濟根源。
五、解決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對策
(一)從商業銀行外部、內部兩個方面考慮
從外部來講,一是銀企機制市場化。其本質是指通過資金連接,產生宏觀、微觀經濟效益,以實現銀企雙方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二是成長金融市場,完善金融市場法律體系,一方面使政策性貸款從商業銀行的業務中完全分離出來,保障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的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降低信貸風險;另外可增大直接融資比例,給企業提供獲取資金的另一種方法。三是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完成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加快實施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步伐,使政府在企業、銀行改革中沒有后顧之憂。從內部來看,一是建立規范的信貸審查、決策機制。二是完備信貸的監控、預示機制。三是建立信貸風險的轉移補償機制。信貸風險的轉移機制應嚴格按照法律進行擔保,而信貸風險補償機制應包括逐漸提高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以滿足《巴塞爾協議》和我國《商業銀行法》的要求。四是完善銀行內部稽核機制。五是完善信貸風險責任機制。
(二)針對政府方面的原因
國家應實施稅收優惠和財政注資政策。財政注資的數量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資產處理方式的抉擇和資產處理的作用。從我國的實際來看,國有專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大部分是政策性因素造成的,而且國家有責任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因此國家財政應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能注資的注資,該擔保的擔保,主動配合資產處理和資產證券化工作,為其創建一個優良的外部環境。
(三)針對體制方面的原因
我們必須徹底消除不良資產產生的根源,需要實施一系列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和加強以市場約束為中心的改革,關鍵是要完善起一系列機制: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銀行的風險防范機制,市場的淘汰機制以及結構的科學調整機制。
(四)從銀行方面來說
強調貸款風險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各商業銀行應及時準確地觀察客觀環境的變化,使貸款資金的投向、投量隨著客觀情況的改變而改變。要提高企業領導綜合素質、經濟實力、信譽名聲等各種指標來增強企業的信用等級。在貸款發放前通過對貨款企業進行信用等級的評定并對有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和選擇,通過量化方式測算企業信用對貸款風險的作用影響,盡量避免對信用等級低于貸款標準的企業提供貸款。
(五)從企業方面來說
以目前狀況分析,大企業正逐漸通過證券市場直接融資,對銀行信貸的需求下降,而以往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源自大企業。因此,面對這一情況,商業銀行應改變經營觀念。加強對“三農”的有效信貸投入,尤其要加強對農戶的貸款投放以及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有效信貸投放,特別是要加強對小企業的信貸投放;還可加強對中小城鎮、基礎設施的信貸投放;積極發展消費信貸業務,努力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
【參考文獻】
[1]涂永紅.關于建立科學的銀行不良貸款管理系統的探討[J].國際金融研究.2003.(01).
[2]聶慶平.我國銀行不良貸款與銀行改革政策的建議[J].經濟科學.2002.(06).
[3]謝冰.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宏觀經濟影響因素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