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水保 陳秋麗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理論分析法等對日益加快的城鎮化進程對農村義務教育的影響從理論和現實層面進行了研究與分析,為相關同類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城鎮化;農村義務教育;影響
城鎮化是人類文明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遷移、農村生產生活方式逐步向城鎮進化、農村文明持續向城鎮文明轉型發展的過程。城鎮化主要以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即城鎮化率來衡量,2011年,我國城鎮人口達到6.91億,超過農村人口6.57億,城鎮化率達到51.27%。城鎮化是我國社會結構的一個歷史性巨變,對經濟社會各方面均產生深刻影響。作為事關國計民生的農村義務教育在城鎮化進程中經受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發生著重大變革。準確把握城鎮化與農村義務教育的關系,科學應對城鎮化背景下各種復雜的挑戰、矛盾和問題,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農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城鎮化導致義務教育非均衡發展的作用機理
(一)城鎮化影響義務教育發展的資源集聚機制
城鎮化過程是資源和要素,尤其是人口在空間分布上的集聚變化,這些變化無疑加快了教育各要素的城市集聚,影響了義務教育的發展。
1.經濟集聚可能加大城鄉義務教育非均衡發展。
城鎮化會吸引農業人口轉移導致資源向城鎮集聚,加大城鄉發展差距,農村社會經濟條件相對城鎮更為惡劣,不利于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
2.城鎮化過程優質師資向城鎮梯級轉移集聚,加大城鄉義務教育非均衡發展。
城鎮化的不斷發展使得城市相對農村具有更為完備的基礎設施、社會保障體系等。而城鎮優良的生活發展條件必定吸引優質師資向其集聚,這種教師向城鎮流動現象其實是農村地區優秀師資的流失,結果是農村和城市師資質量差距擴大。
3.城鎮化過程中,財政在教育投入上的差距擴大城鄉義務教育非均衡發展。
城鎮化過程中,城鎮產業發展遠超農村,城鎮收入水平也高于農村,這樣城鎮財政收入會遠遠超過農村,教育來自地方財政投入部分的差距必定會擴大。城鎮學校辦學條件因此會越來越優于農村學校,短期內這種狀況不會改變。
4.城鎮化過程中,隨著產業轉移集聚,城鄉家庭收入和人力資本水平在義務教育上影響日益凸顯。
城鎮產業發展首先吸引的是人力資本高的家庭,這些家庭在城鎮化中向發達城市流動,他們的收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流入增加了對城鎮教育的需求,從而提升了城鎮教育供給。人力資本比較低的家庭只能讓孩子接受相對較差的教育條件。家庭在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產生的影響越來越重要,不同人力資本的家庭在空間上的流動,可能加大城鄉義務教育的非均衡發展。
(二)城鎮化影響城鄉義務教育發展的社會分層機制
城鎮化是資源人口等要素空間變動的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口要素的流動是依據人口所具有的各屬性和能力來實現的,那么流動的結果是屬性和能力不同的群體在空間地域的聚集會呈現出差異,這表明城鎮化具有導致人口空間分布群體特性的作用,我們可以把城鎮化的這種作用稱之為社會分層,這種社會分層會引致城鄉義務教育非均衡發展。
1.城鎮化與產業轉型和轉移改變人口分布。
由于能力因素,各城市、各城鎮、各行業、各階層的人在產業轉型中會受到不同影響。有些人跟隨新的產業流動、有些人在企業淘汰中就業艱難,部分農村人口因此獲得向城市轉移的機會,無法遷移的農村人口只能滯留本地。
2.城鎮化過程伴隨收入分配差距擴大。
城鎮化過程城市內部、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可能擴大,收入分配差距也意味著各階層鴻溝越來越大,他們在教育投入上的差距由此將擴大。
3.城鎮化早期,城鄉群體發展層次將十分明顯,二元結構加強,群體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各方面享受的待遇差別很大。
二、城鎮化發展與農村義務教育
新世紀以來快速推進的城鎮化歷程對農村義務教育的作用呈現出以下特點:(1)全面性。城鎮化對農村義務教育的布局、內容、手段乃至思想觀念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2)差異性。有些地方城鄉義務教育已無實質性區別,有些地方則鮮受城鎮化觸動,還重復著傳統的教育方式;(3)長遠性。城鎮化進程方興未艾對農村義務教育的影響將長期存在。
(一)城鎮化對農村義務教育的積極影響
1.明顯改善了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
在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近年來各地開展了較大規模的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總體上優化了農村教育資源配置,特別是改善了農村小學辦學條件。與2001年相比,2010年全國農村小學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從2.8平方米提高到3.5平方米,體育場館面積和教學自然實驗儀器達標學校分別從46.8%、45.5%提高到54.6%、50.4%。
2.整體提高了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素質
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根本環節。在追趕城鎮學校的過程中,各地逐步辭退安置了一批代課人員,補充了一批合格教師,優化了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結構。2010年,我國農村小學、初中專任教師合格率分別為99.4%、98.4%,分別比2001年提高3.0%和11.3% 個百分點。
3.初步催生了農村義務教育現代化雛形
在城鎮化進程中,城市先進的教育理念、辦學思想、管理模式逐步向農村輻射。伴隨著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農村初中普遍建設了計算機教室,小學安裝了衛星接收設施,教學點配備了光盤播放設備,互聯網逐漸成農村學生學習、通訊、交流的重要載體。
4.持續提升了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國民素質
越來越多的學校開齊開足了國家規定的課程,如農村小學英語課的開設率從2001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90%以上。許多學校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學生文體活動普遍變得豐富起來。農村義務教育鞏固率和畢業生升學率持續提高,特別是2011年我國“兩基”目標的全面實現大大促進了人民群眾文化素質的提升,也為世界全民教育做出重要貢獻。
(二)城鎮化對農村義務教育帶來問題和挑戰
1.部分農民的負擔加重
為了求學,離校較遠的家長只能選擇安排子女寄宿,為此必須支付額外的生活費和住宿費、交通費,還有一些選擇陪讀的家長還不得不支付額外的租房費,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2.學生上學路程普遍變遠
城鄉人口結構變化直接影響農村教育規劃和布局結構。2001年至2010年,全國小學由49.4萬所減少到25.7萬所,其中農村占減少總量的87.6%。初中由6.7萬所減少到5.5萬所,其中農村占減少總量的91.7%。在學校撤并之后,一些非寄宿學生上學要起早摸黑,來回甚至要走很遠的路程。
3.學生上學交通安全存在隱患
農村實行集中辦學后,很多學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學,由于農村道路條件較差,車況好壞參次不齊,交通狀況復雜,交通違法現象時有發生,學生上學放學路途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4.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不到位
由于撤并學校過快,農村寄宿生大量增加,除了國家“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內的學校外,農村大多寄宿制學校條件較差,存在寄宿生活管理人員缺乏,床鋪緊張,食堂簡陋,廁所位不足,沒有澡堂,冬季取暖和夏季防暑等條件跟不上等問題。2010年全國3046個縣級單位中,302個縣生均學生宿舍面積小于1平方米,占9.9%;741個縣小于兩平方米,占24.3%。
5.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面臨新情況
城鎮化的主要表現就是大量的農村務工人員向城市流動,同時伴隨著大量的農村兒童隨其父母一起向城市流動。大量增加的生源使城鎮原有的學校布局和辦學容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大多數市縣未能將中小學建設納入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或者納入后由于相關的配套政策和執行細則的缺失致使執行不力,導致城鎮的教育資源非常緊張、學校數量不足、生均建筑面積偏小、學位差額過大等一系列問題,城鎮基礎教育普遍的大班額現象,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基礎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教育成效,亟待破解與應對。
【參考文獻】
[1]王本陸.關于我國現代教育發展階段問題的探討[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1.3.
[2]范先佐.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原因、動力及方式選擇[J].教育與經濟,2006,(1).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
[4]王志學.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背景下家庭教育支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5]楊令平.西北地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程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2.
[6]翟博.教育均衡論:中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實證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