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芮希
【摘 要】姜文迄今為止只拍了四部電影,但每部作品的創作風格卻各不相同。每部影片都講述著姜文不同時期的經歷和故事。姜文的電影,沒有刻意走向世界,卻成為世界圍觀中國精神的樣本,影響著中國的氣質和進程。在眾多導演中,姜文是作品最少,但獲得評論最高的導演。雖然姜文導的電影屈指可數,但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散發著其特有的光芒,充斥著姜文獨特的藝術拍攝手法。在這期間,電影《鬼子來了》遭到封殺與禁播,《太陽照常升起》的票房遭遇低潮,這都沒有阻止姜文對藝術的追求。本文通過對姜文僅有的四部電影的解讀來分析姜文導演的藝術創作定式。
【關鍵詞】時代背景;主旨;人物形象;創作定式
一、特殊的時代背景
追憶,有時候是不清晰的,回憶往往也是零散無序的。姜文導演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故事發生在文革時期的北京,講述了一個生活在部隊大院里的孩子的青春故事。反應了那個年代殘酷的青春和朦朧的愛情。
文革本是一個壓抑的年代,昏暗的時期,但是整部影片都摒棄了象征壓抑與昏暗的冷色調,相反的,通過從主人公馬小軍等一群孩子眼睛里面透露出來的陽關燦爛的日子,充滿著溫暖燦爛的光芒。整部影片的色調都彌漫著一種黃昏的琥珀色基調之中,符合青春的主題,釋放著青春的本色。影片中的馬小軍就是姜文自己,顯然,這部片子是姜文對自己青春期的追憶,觀影的觀眾也從此片中完成了自己在那個時代的青春記憶。影片結尾處,以黑白的形式出現,與之前影片的色調產生巨大的反差,雖然他們坐上了豪車,喝上了洋酒,走在現代化的立交橋之上,但是卻離之前青春的日子越來越遠……陽光燦爛的日子也不復存在。這將永遠成為大家心里最深的記憶。“只有出生于1960年代后期的孩子才能在其中找到所經歷過的無所事事的年少生活;也只有他們,才會找回身心懵懂時期的青春感受和理想幻滅后的痛楚難當。”[1]
同樣的,影片《鬼子來了》也側重表現特殊的歷史背景。姜文用黑白的影調去講述整個故事,而最后馬大三的頭像卻用彩色的畫面去描繪,產生了強烈的視覺對比,影片的諷刺意味達到了頂峰。正是黑色與白色,這樣獨特的色調,從而更好的為主題服務,更加深刻的揭露了國民的愚昧和戰爭的殘酷,凸顯出了電影的年代感——老電影的感覺。影片中運用側光制造強烈的明暗對比,傳遞緊張,刺激的心理效果。如馬大三要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看管兩個人質,提心吊膽的應付著各種突發狀況,因此總是處于一種害怕和惶恐不安之中,為了讓這種情緒外化到大熒幕之上,導演選擇用光來達到此種目的,利用強烈的側光,制造長調對比畫面,形成一種害怕、緊張的視覺效果。
姜文電影的背景總是讓人值得細細體味,總是寫離當代社會很遙遠的歷史背景,但每一個歷史背景又深入人心,使觀影的觀眾通過對歷史的拷問而引發對當今社會的思考,在對過去的追憶中喚起觀眾的共鳴和思緒。
二、寓言式的電影主旨
“所謂藝術觀就是指創作主體對藝術創作的目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標準等問題所持的態度和看法”。[2]每一個優秀的藝術創作者都有自己成熟的藝術觀。從創作心理學來看,姜文的人格屬于理智型,他的影片中總是充斥著對民族和人類生存以及自己內心的審問。
姜文的電影不缺娛樂性,但在大笑過后,卻是觀眾對影片深深的思考。姜文的影片更注重的是對人的教育作用和啟蒙作用。起初,姜文導演的第二部影片《鬼子來了》在美國上映時,剛開始,觀影的人們都在哈哈大笑,被影片中人物的幽默表演所深深吸引,而在影片快結尾處,馬大三人頭落地,整部影片的畫風突然轉變,影院全場便立馬安靜了下來,影片中可笑的背后卻是令人深思的歷史。
《鬼子來了》是一部抗日題材的電影,但是卻不符合以往的抗日題材的影片,以往的影片日本人是殘酷、兇惡的,而與之對立的百姓全身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他們善良機智勇敢,與鬼子抗爭到底。但是姜文的這部電影并沒有為我們展示人性這一些的閃光點,這部電影中的百姓,充滿著缺點和陋習,臨陣退縮,互相扯皮,誰都不想惹禍上身,做冤大頭。影片中著重刻畫了馬大三,是影片中百姓的代表,普普通通的農村人,沒膽子,也沒眼光,說話結結巴巴的。在經歷了日本人的一次次非人虐待之后,馬大三終于奮起反抗,但最終卻是人頭落地。
影片的影調一直是黑白的,馬大三被砍頭之時,整個畫面轉為彩色,視覺上的反差極大曾強了作品的震撼力,引發了觀眾的深思,充斥著強烈的諷刺意味。影片另一個具有強烈諷刺意味的是日本兵花屋小三郎,片首被人用麻袋裝著扔進馬大三的家,片中花屋小太郎被當作俘虜,想通過辱罵中國人的方式去尋求一死,但翻譯董為了保全性命,教他罵中國人的話卻是“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詮釋了一個麻木單純的日本丑角,但出于自己國家的文化背景和特殊條件,影片最后還是殺死了放了自己一條生路的馬大三,諷刺意味極強。姜文說,這部電影不僅是再現當年日軍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種警示世人的作用,要正確面對這段歷史,面對已經發生的事實,中國人和日本人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避免此類事情的再發生。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同樣是諷刺了文革時期那段黑暗的日子,正如在影片開頭,“那時候的北京,有酷烈的陽光,但是并不燦爛”這樣的話出現在影片的開頭,并沒有與片名《陽光燦爛的日子》所呼應,在開頭便出現了深深的諷刺意味。“我們的故事總發生在夏天,炎熱的氣候使人們裸露的更多,也更難掩飾心中的欲望。那時候,好像總是夏天,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發黑……”電影一直以琥珀色調為主,而在最后的時候運用了黑白色調,強烈的暖色調更加突出了馬小軍冰冷的冷色心理,最后的黑白攝影,更是諷刺了在燦爛的陽光下被時代扭曲的人們的心理。“創作主體的藝術觀,藝術個性是藝術創作主體心理定勢的核心部分,對一個藝術家創作心理定勢的構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
三、成功的人物形象
1981年姜文報考了中央戲劇學院,成為了表演系的其中一員。1985年,姜文被導演陳家林看中,在影片《末代皇帝》中出演溥儀一角,為了這個角色,他查找了很多歷史資料還去拜訪了溥儀弟弟,最后成功的塑造這一形象。1986年出演謝晉導演的《芙蓉鎮》。1987年,姜文進入《紅高粱》劇組,面對的是第一次當導演的張藝謀,因為角色塑造問題,姜文和張藝謀從頭吵到尾,最后吵出了轟動世界的大作。
這都是與姜文自身豐富的演員經驗密不可分的,是他十分注重對電影中人物的塑造。正是因為姜文自身對每個角色的用心,在1991年,才創作出了他的第一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成功塑造了馬小軍這個人物,馬小軍出生在文革時期,在青春的電影中,主角往往都是正面的形象,而馬小軍卻是一個滿身缺點和壞毛病的人,正是這樣的描寫,才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實,加上夏雨出色的演出,使當時還在中學讀書的夏雨獲得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以及臺灣金馬獎影帝三項國際性大獎,夏雨獲得的這些獎項,更是有利地證明了導演姜文對人物形象的細致把握。在其隨后的影視作品中,姜文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典型獨特的人物形象,這也是增加其作品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童年經歷的縮影
“不同的人,因生活經歷和人生經歷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社會經驗。這些社會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他看問題的角度和創作定勢。”[4]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可以說就是姜文的自傳體,里面有姜文的幼年,少年和成年的影子,1963年姜文出生,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姜文剛剛15歲,趕上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尾巴,正是姜文自身的經歷,才使馬小軍刻畫的有血有肉。
在姜文的所有影片當中,都會有軍人,電影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有對當時軍隊的描寫,以及影片中,馬小軍偷穿父親的軍裝,在全身掛滿軍功彰,閱兵,敬禮。電影《鬼子來了》中出現的日本軍隊,《太陽照常升起》中從未出現的阿遼沙,但也是軍人的背景,《讓子彈飛》中也有軍隊的影子。童年的經歷對創作者的影響是十分大的。在姜文所導演的影片中,到處都有著“軍人情結”,這是與導演姜文的生活背景所離不開的。童年的姜文在部隊大院里長大,每天都可以看到軍隊的影子,同時姜文的父親也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軍人,自小就受到軍人給他的影響,姜文把兒時的記憶和經歷投射到自己的影片中也是平常不過的了。當然,形成一個藝術家個性和風格的因素絕不會只有那么兩件事,但童年的經歷對藝術家的影響卻是深刻的,內在的,所以也就造就了藝術家的心理結構定勢。
五、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姜文的四部影片,了解到姜文將自己的人生觀,童年時期的人生經驗,個人的藝術素養和文化底蘊都運用到了其自身的影視創作中。他的電影充斥著對過往歲月的追憶,其影片主旨具有強烈的寓言模式,影片中塑造了典型獨特的人物形象,充滿了自己的社會經歷以及童年的人生體驗。姜文的電影創作經歷了十幾年,時間的打磨,個性的推敲,確實讓他的電影有著不同的韻味。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姜文不僅是一位熱愛藝術、善于表現真性情的導演,更是一位敢于揭露社會事實的導演。姜文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拍攝手法去詮釋演繹著他和他的影片。
【參考文獻】
[1]馬蕭.一枚“電影硬幣”的兩面——商業與精英的殊途同歸[J].喜劇文學,2009(7).
[2]呂景云.藝術心理學新論[M]. 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3月版,P196
[3]秦俊香.影視藝術心理學[M]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年版 P11
[4]秦俊香.影視藝術心理學[M]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年版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