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健
換位思考,在PC廠看來的慘淡產業現狀,其實只是與過去幾十年的好日子相比,個人電腦賣得沒那么多了而已。
2015年應該是可穿戴設備市場呼聲最高的一年。蘋果Apple Watch上市后不錯的銷量讓可穿戴設備的總體市場價值得到了不錯的提升。如今2016年第一個季度已經過去了,似乎并沒有出現重量級的可穿戴新產品,而且市場上相關的新聞已經越來越少,難道可穿戴設備的熱乎勁兒就算過去了嗎?
從去年開始我就堅持做一個小調查。每次新看到一個使用可穿戴設備的朋友,我都會問一句你戴了多久了?去年的答案大多數是三個月以內,基本沒有超過半年的。今年的情況有些變化,有幾個買了Apple Watch的朋友堅持了超過半年,還有幾款Moto、三星智能手表成了手腕上常駐的裝備。而沒有屏幕互動功能的手環,我已經很少看見了。
從我身邊的用戶情況來看,智能手表體現了一些價值。不管用戶是因為品牌的吸引力,還是它們的智能互動能力,還是它們的專業功能反正有一些智能手表留在了手腕上。而看起來更便宜的智能手環反而不太樂觀:簡單完成運動狀態監測的手環,可能已經被手機內置的運動監測能力取代了。專業運動玩家又大多已經升級到智能運動手表。
但可穿戴設備遠遠不止手環和手表。實際上,我認為可穿戴設備的春天還遠遠沒有到來,相較未來姹紫嫣紅,現在只是嚴冬剛過才冒出頭的幾縷嫩芽。未來的社會必將走向萬物互聯,我們身邊的大多數東西都將具備收集、處理數據并且互相連接的能力,
智能手環或智能手表這些脫離了手機的裝備只是未來可穿戴設備的最初級形態。比如你的衣服為什么不能直接收集體溫和心率甚至血壓數據呢?比如你的鞋為什么不能更準確直接地收集步數和體重數據呢?目前的技術實現這些功能已經沒有問題,難度只是在于解決成本、供電以及易用性的問題。
只要能突破用戶認知到這些功能的價值并大規模使用的門檻,成本不會是大問題。隨著大規模量產,簡單的傳感器和信號處理能力肯定會越來越便宜,甚至在中檔以上的衣物里降低到可以忽略的地步。讓用戶大規模接受這些功能,關鍵還是解決易用性問題。
如果每一件智能設備都需要在手機上安裝一個獨立的APP,用戶肯定不能忍。所以當前更需要的是建立可穿戴設備的連接和溝通平臺,簡化用戶的操作。從小處看,一個整合式的APP來完成這些功能,甚至手機的操作系統內置連接、管理可穿戴設備將有巨大的想象空間。放開想象力,這將是個人消費者身邊的物聯網入口,而物聯網早已是產業一致認可的下一次產業革命浪潮。
物聯網平臺入口的價值自然早已被產業領袖公司看清楚了,我們看到最近英特爾公司宣布轉型的一個重要話題就是萬物互聯。實際上微軟、高通、谷歌這些巨頭們都早已做好布局了。參與平臺化的競爭,對“小”公司來說已經太難,但可穿戴設備就沒有機會了么?不一定。
所有接觸到個人的商品,其實都有智能化、互聯化的機會。除了上面提到的衣服鞋子,飾品、背包、打火機甚至桌椅地毯為什么不能帶上傳感器并提供反饋呢?它們并不一定需要帶上屏幕喇叭,也不一定需要內置強大的運算能力,只要能收集數據并提供簡單的連接,或許就能給用戶提供以前完全沒有想象過的價值。比如椅子可以發現你坐的時間太長了,該起來活動一下,戒指發現今天紫外線太強提醒你趕緊抹防曬霜。而這些“傳統“行業,肯定是缺少智能化、互聯化人才的,在跨界的可穿戴領域,各種創業和革命的機會其實是難以窮盡的。
再把所有這些設備的數據匯總到一起,有一個聰明的平臺綜合處理,我們的生活將發現什么變化?從科技改變生活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算是很幸運的一代。過去幾十年技術的進步,已經讓百年前的人們無法想象現在的生活。未來幾十年將會是什么樣?強烈期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