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茹
摘要:人文即人性文化,人文價值即指尊重人性為本的價值理念。仁愛之心、創新精神、正確的價值觀念這三方面表現了人文價值的核心。
關鍵詞:仁愛;創新;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06-01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價值具有重要意義。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價值所涉及的內容是比較廣泛的,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培養仁愛之心
“仁愛”是重要的人文價值。我們的語文書里,有很多課文都滲透“仁愛”思想。我們可以在傳授學習方法之余,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窗前的氣球》就是一篇充滿童心童趣、至情至真的文章,表現了同學之間純真的友誼。課文以科利亞的情感變化為線索,講述了科利亞生病住院,米沙和同學用氣球給科利亞帶去問候的故事。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能充分感受到科利亞的同學關心、關懷之情,從而體會到要在生活中關愛他人、珍惜友情。
教學中,有的老師借助導學案,讓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精心設計“自學導航”,讓學生思考:窗前的氣球,是誰送給誰的?為什么要送氣球?這是兩個很關鍵的問題,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濃濃的友情,體會到友情的可貴,認識到要為有困難的人送去自己祝福。在合作學習環節,老師就引導學生發現科利亞心情的變化。一開始,科利亞獨自呆在病房里,覺得“真沒意思”,當他看到窗前的氣球,“心情一下子好了許多”,并高興地笑了。科利亞心情的變化,原因在于同學們的“問候”和關懷。課堂結束的時候,老師運用了靜思,學生安靜地閉上眼睛,專心地聽老師朗讀課文,再一次感受深刻的友情,這樣,關心他人的仁愛之心就會在學生心中烙下印記。
二、鼓勵創新精神
人的自我意識的不斷生成過程便是個性化的過程。但是,任何重復性活動都不可能構成真正的自我。人只有永不滿足于當下的實然狀態,不斷向著一種更高層次的未然狀態邁進,也就是不斷地創造和追求,才能不斷展現、充實自己的本質。這個不斷豐富自己的“人 ”的內涵的過程以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真正的人 ”為最高追求,由此也就從根本上體現了人的存在實質上是一個價值的存在。而正是創新,才使人的價值成為可能。教育是一個使主體價值和意義不斷實現的過程,在講求教學過程教育化的今天,教學怎樣鼓勵創新,體現學生的個人價值,應當成為一個迫切的命題。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問才能促進學生去探索,去創新。學生的疑問往往都是從好奇心開始的,他們活潑好動對什么都充滿好奇心,遇到問題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順其童心,投其所好。”積極鼓勵學生敢想、敢疑、敢問,從而發現事物的奧妙。語文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好奇心,熱情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引導大膽提出疑問,是培養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手段。如,在教學《稱象》一文時,有個學生提出:“曹沖雖然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要搬運那么多的大石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又要把大石頭的重量稱出來,這樣也不會太準確。因此,我覺得曹沖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辦法。”這時,我拍手稱贊這位同學敢于大膽質疑的同時,也因勢利導學生還有比曹沖更好的稱象辦法。孩子們的情緒異常活躍,紛紛出言獻策。有的說:“用兩條大小一樣的船在水中,一條船裝象,一條船裝人,兩條船都沉到一樣的位置。(說明象、人重量相等。)”但有的同學反駁說:“如果裝滿人的那條船,還沒有和裝象的船沉到一樣的位置怎么辦?”經過同學們的一番爭論,就進一步了解在當時的情況下,曹沖能用船代替稱,用大石頭代替象,稱出大象的重量,已經是很了不起了。從而鼓勵學生們要向曹沖學習學習他愛動腦筋的好品質。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挖掘語文教材中能夠質疑的因素,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善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我們不可忘記的人文價值思想。
三、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要特別強調教師要有“育人”的意識,要充分挖掘所教學科內在所特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素,同時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師要特別注重價值觀導向,把教學生學會做人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例如在教《狐貍與烏鴉》一課時,老師請同學們把狐貍對烏鴉說的話找出來細讀,結合烏鴉的表現,談談讀后的感受。一學生說:我認為狐貍很“聰明”,而且很有“恒心”。其理由是:它不但善于觀察,而且很有心計,它不斷改變說話的口氣,由向烏鴉問好,到“關心”它的孩子,到贊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烏鴉開口,最終得到了烏鴉口中的肉。老師這樣引導:“這位同學讀得很深入,有自己獨特的感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說的有理有據,值得大家學習。但是,狐貍的聰明和恒心用錯了地方――想欺騙別人達到不勞而獲的目的,這是心術不正的“聰明”和“恒心”是不可取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主要通過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機制而發生作用。如果教師脫離具體內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為地、機械生硬地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是空洞無力的,也是低效或無效的,它不會成為有效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因而對學生的發展不可能有實際的作用。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關注學生的仁愛之心、創新精神、價值觀念并加以培養,不僅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更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質的需要。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各種契機,積極進行滲透、熏陶、感染,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培養美好情懷,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年版.
[2]楊愛粉:《.以生為本 努力搞好語文課堂教學》[J].科學教育,2008,(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