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和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分別是東西方啟發式教學的兩大創始人。本文就孔子啟發式教學和蘇格拉底“產婆術”進行對比,找尋二者的異同。
關鍵詞:孔子;啟發式教學;蘇格拉底;產婆術
中圖分類號:B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34-01
啟發式教學的東西方兩大源頭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時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青年時期就開始辦私學從事教育活動,被稱為“教圣”,是世界上第一位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比西方的蘇格拉底“產婆術”還要早幾十年。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臘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蘇格拉底熱愛教育活動,由于當時沒有學校也沒有教科書,蘇格拉底的教育活動是通過在公眾場合進行演講、交談的方式展開。他著名的“產婆術”被視為西方啟發式教學的源頭,為后來的教育家們所繼承和發展。
孔子啟發式教學與蘇格拉底“產婆術”的相同之處
都屬于問答式教學
問答法也可以稱作談話法,孔子和蘇格拉底所處的時代,學校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是個別教學,而且學生主要是成年人且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為問答式教學提供了現實的條件。《論語》記載了很多孔子日常教學中的事例,其中學生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就達一百多次。在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一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蘇格拉底在教學中常用設問的方式提出問題,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加以回答,如回答錯了他則用暗示性的補充提問來引導,最后使學生得出蘇格拉底認為正確的答案。[1](P116-118)由此可見,孔子和蘇格拉底都善于運用問答式教學,力求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
都強調歸納類推
孔子在《述而》中提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指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深入思考,如果學生思考了很久但還是想不通的話,這個時候可以去啟發他,思考了很久并且有所領悟,但是難以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的時候,可以去開導他。啟發以后還需要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再有所領悟,比如一個方的東西,知道了其中一個角的樣子,卻不能類推出其他三個角的樣子,則證明學生還沒有徹底領悟到,這個時候教師就暫時不要再講。可見,孔子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在啟發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歸納類推,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目的。同樣,蘇格拉底的“產婆術”的四大環節之中就有歸納和定義,歸納即從各種具體事物中找尋到事物的共同特點,在歸納的基礎上進行類推。亞里士多德曾說:“有兩樣東西完全可以歸功于蘇格拉底,這就是歸納法和一般定義。這兩樣東西都是科學的出發點。”[2]
孔子啟發式教學與蘇格拉底“產婆術”的不同之處
啟發式教學的程序不同
孔子啟發式教學是以學生的深入思考為前提,當學生思考良久仍然想不通或者有所領悟卻無法用適當的語言進行表達的時候老師可以啟發,啟發以后學生再進行思考,并有所感悟,能達到舉一反三方可,如若達不到舉一反三,老師則暫時不要多講。孔子的啟發式教學的程序是適時啟發再檢驗。蘇格拉底的“產婆術”以問答的形式開始,老師會就對方的言論不斷的提出疑問,在問答的過程中,迫使對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最終發現自己的無知,然后再幫助對方自己獲得問題的答案。蘇格拉底“產婆術”是一條追問——歸謬——修正的程序。
教學的主體不同
從孔子和蘇格拉底啟發式教學的程序可以看出,二者的教學過程中,教學主體是不一樣的。孔子在進行啟發式教學時,是以學生為主體,主要強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學習和思考,教師只是適時啟發,師生是平等、相互促進的。蘇格拉底“產婆術”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先追問讓學生自陷矛盾,發現無知,教師再幫助學生自己得到正確答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主體掌握著整個教學動態,在師生知識掌握上,教師高于學生。
對受教育者自身要求不同
相比孔子啟發式教學原則,蘇格拉底“產婆術”實施過程中的限制因素就比較多,這些限制因素將大大影響“產婆術”的適用范圍。首先,需要學生在談論問題所在的領域有較好的知識儲備,這是問答進行下去的前提條件。其次,需要學生在問答過程中具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問答有效進行的保障。再次,蘇格拉底“產婆術”的快節奏給學生反映和思考的時間很有限,這就要求學生要具備快速反應能力和持續的參與熱情。孔子的啟發式教學相比“產婆術”來說,節奏就要慢一些,留給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時間充足。
教學側重點不同
孔子啟發式教學的側重點在學生的“學”。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這句話主要強調“思”要以“學”為基礎,沒有學習的思考是沒有用處的。所以,孔子在啟發學生之前總是留充裕的時間給學生學習。蘇格拉底“產婆術”的教學側重點為“思”,蘇格拉底主張學生在層層推理過程中發現真理,所以在問答過程中,通過追問,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但是這種辯論式的“思”也具有片面性,正如羅素所言,“這種處理方法所適用的,乃是那些我們對之已足夠的知識可以達到正確結論的事物,但由于我們思想混亂或者缺乏分析的緣故而未能對于我們所知的東西加以最好的邏輯的使用”。
結語
東西方啟發式教學的兩大創始人孔子和蘇格拉底是偉大的,他們的教育思想值得當代教師認真研讀。但是教學方法又是多樣的,同樣也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完美的,在現代化的今天,在面對不同的學生時,老師不能生搬硬套教學方法,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已有基礎和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58頁.
作者簡介:劉淑媛(1990- ),女,漢族,安徽,四川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外國教育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