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英
摘要: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目前素質教育中普遍關心的問題。多組織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提高創造思維水平的重要途徑。引導學生對研究對象從不同角度、方面、層次進行思考,以求得認識的更全面、更深刻。
關鍵詞:地理課堂;創新意識;課堂氣氛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66-01
中學地理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實踐能力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隨著地理教材的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的深入,中學地理教學將更加適合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目前素質教育中普遍關心的問題。基于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對地理課的認識,以及對學生的興趣,求知欲望,強烈的好奇心等特點的觀察,我認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培養學習興趣,培養創新精神
培養學習興趣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我們要求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學生,教師則首先必須具有創新的品質,那些教死書、死教書,整天拘泥于考試大綱和教科書的教師將被逐步淘汰。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死記硬背,毫無自學意識更談不上能力。因此,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要轉變對學生的認識,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學習,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如談話法、創造情境法、實驗法等。其中談話法是學生獲取知識以及教師了解學生的接受程度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個性和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談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學生存在的疑問,表達自己的見解。在每一節課的開始要特別注意新課的引入。教師一堂課的開頭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切入口,可采用歌謠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戲、歌曲或者最近發生的國家大事等趣味較強的教學方法導入新課,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例如,我在講《新疆》一課時,先給學生播放電視連續劇《西游記》中三借巴蕉扇的片斷,然后問:片中唐僧師徒要過的是什么山?(火焰山)這座山在現實生活中有嗎?(有)在我國哪個省?(新疆)那么你們對新疆了解嗎?通過看片和問題的提出,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精神為之一振,接著就討論開來,好奇心一來,學習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了,后面的東西就好講多了。
二、開拓學生的擴散思維,激發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多組織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提高創造思維水平的重要途徑。引導學生對研究對象從不同角度、方面、層次進行思考,以求得認識的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課外小組可以通過所學的地理知識搞點小實驗、小改革、小制作、小發明活動等有助于調動思維的積極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起到了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作用。地理探究性課的研究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為探究學習的基礎。探究性學習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目的,強調一種主動探索和創新實踐精神,著眼于給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和能力,反映和適應了時代對教育的需求。因而在教學中,應該十分重視課程中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內容,教學不流于形式,結合實際,緊扣“本地”具體情況,將學生身邊的“鄉土地理”列為重要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
三、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地理教學具有顯著的特殊性,需要涉及區域差異性、要素綜合性、空間描述等內容,僅通過單純的教學無法形象直觀地勾勒出實際的狀況。在當今地理信息多樣化的背景下,地理教學也必須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來組織教學,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現代的教育技術手段如投影、電腦、多媒體技術為地理信息時空一體化提供了展現舞臺。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注重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盡可能多地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地理素材,使教學活動真正成為活躍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思維和激發學生創新的過程。
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新培養的方法很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作為地理教師要充分抓住時機,增強科研意識,勇于探索創新,進行創新教育,力求在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方法、思維能力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同時還應加強對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與研究,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做好準備,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地理教學的靈魂。
結合中學地理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當代中學生學習環境的變化,提出了基于素質教育的中學地理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和技能:教師是復合型研究性人才;具有終身學習理念;具有科學方法論做指導;具有跨學科知識結構體系。
四、地理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地理知識不是孤立的,它與其他學科聯系交融,在講課時不僅要充分利用課本圖表、地圖冊、掛圖等,利用其他學科資源活躍課堂氣氛,創設身心愉快地學習氛圍。如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可用來印證;“正午太陽高度角測量”,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討論,讓學生發現原來各學科知識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講到這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掌握相關知識,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從而達到了培養能力,提高興趣的目的。
地理知識中有著如此豐富的內涵。比起其他學科,地理更貼近我們的生活,許多地理現象與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希望老師的課講得更貼近自己、貼近生活,更具有吸引力。顯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光講授明白已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教師必須練好基本功,提高講授技巧,要講得有聲有色,有理有趣,好聽好記。因此,教師可以結合相關課本知識,多聯系社會實際,啟迪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是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點,也是新課程改革中需要我們探究的重要課題。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勤于思索、不懈探究,爭取我們的新課程改革早日成功。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我國早日騰飛,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黃紅蓮.談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 教育現代化. 2015(17)
[2]陳志輝.聯系生活,地理課堂可以“搖曳多姿”[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