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 蔡麗紅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應該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在“中外校長談創新”時也指出:“在學生獲得的知識中,有50%是在交流中從學生那里學來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相互交流、共同發展的過程,培養和提高學生課堂交流能力,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情感的溝通、智慧的碰撞和經驗的提升,有利于數學語言的內化,有利于激發學生主體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正視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創設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多向的動態的數學交流氛圍,為學生提供數學交流的機會,在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數學交流能力。
關鍵詞:數學;交流能力;培養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交流氛圍,讓學生敢于交流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在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里,孩子們身心放松,積極參與,學習輕松、愉快,他們敢于解讀、勇于評價,敢于交流。因此,教師要給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交流氛圍,在教學活動中信任學生,鼓勵學生參與交流,師生間建立一種平等的、合作的伙伴關系,教師不是一味的“給予”,而是與學生一起去探索、去體驗,學生在課堂交流中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才能將學習活動看作是自己主動參與、自我發展的活動。
二、聯系生活實際,設計交流內容,讓學生樂于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數學,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愿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針對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設計富有科學性、現實性、趣味性、挑戰性的內容,要善于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增強合作交流意識,使學生樂于交流。
三、注重問題引領,把握交流時機,讓學生主動交流
數學交流只有建立在個人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并以促進學生的數學理解和認知發展作為根本目的,才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事實上課堂交流質量的高低,能否深入、有效地開展,能否讓學生主動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設計的問題是否具有挑戰性、思考性、趣味性。因此,教師既要善于設計一些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問題,也應善于設計一些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的小問題。同時,要把握恰當的交流時機,及時調整和完善教學。
四、選擇交流方式,參與交流指導,讓學生有效交流
在學習活動中,交流起到了觸及人們思維活動的作用,沒有了交流就沒有了人類的活動。教師不能只顧完成表面上的教學任務,應該讓學生參與交流活動。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有意識地探索和采用那些利于交流的方式來組織教學。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是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它具有使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提高交流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的優點,使數學課堂學生交流更具有效性。
五、教給學生方法,學會傾聽對話,提高學生交流能力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開,充分發揮交流的作用,提高學生交流能力,必須教給學生正確的交流方法。
1、引導學生學會閱讀。閱讀是了解和學習數學的一種常見方法,也是培養學生數學交流能力的一種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閱讀材料并不僅僅限于數學課本,學生自己寫的作業、材料、數學史話和故事等都應成為他們的閱讀內容。通過這種有序和廣泛的閱讀交流,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不同的角度和關系中了解和學習數學,學習他人思考問題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題策略。
2、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只有傾聽,才有交流,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傾聽,聽的時候要抓住這樣的幾點:一聽表達的大致過程,從總體上把握別人發言的要點;二是聽別人解答問題的思維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是聽別人表達的思想有沒有不嚴密的地方,自己準備隨時進行質疑或補充。
3、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引導學生學會對話。數學交流的載體是數學語言,因此,發展學生的數學語言是提高學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學中,可以進行“說數學”的練習,這種練習,可以在學生和教師之間進行,也可以在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一是從教會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開始,規范學生的語言,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簡單的交流方式;二是學會說幾句連貫的話,使學生能進行有條理地交流;三是學會說合乎邏輯的話,使學生能夠有根據地思維和交流。
4、引導學生學會評價。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帶著尊重和欣賞去傾聽別人的發言,要學會合理的評價別人的觀點和想法,要學會接受別人的優點,要學會從別人的發言中捕捉閃光點,并要從中受到啟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讓交流的過程成為大家共同發展的過程。
總之,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數學交流的價值,并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發揮數學交流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提高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