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萌
摘 要:人類社會的發展使得人的問題成為時代主題之一,人的問題也是學術界進行理論探討和爭論的焦點之一,這同樣引起了馬克思主義學術界的極大興趣。馬克思的人學思想是馬克思思想體系中的重要思想,人學思想存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正確理解馬克思的人學思想要先從其理論來源和早期發展狀況來著手進行分析和研究,只有深層次的對馬克思人學思想進行挖掘,對它理論的形成、發展和成熟進行探討,把它放在實踐中進行分析,才能夠真正得到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精髓,為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努力。
關鍵詞:馬克思人學思想;人道主義;人的本質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4-0025-02
當今時代對人的問題的關注程度愈發增高,使得人學問題成為國內外哲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馬克思的人學思想是馬克思理論體系中關鍵組成部分,對其研究成為國內外馬克思主義學術界探討的一個焦點。過去學術界對馬克思思想體系中辯證法、經濟學、唯物史觀、科學社會主義等研究得比較深刻,而對于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研究較為淺顯,很大原因在于一些學者認為:人學思想不在馬克思的研究之列。但據學者韓慶祥認為,馬克思雖未明示要建立相對獨立完整的人學體系,但從馬克思的著作中可發現人學思想的基本結構。“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就是指在實踐基礎上人的本質及自我實現的歷史的科學。”[1]他的人學思想是大量散見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各種論著中。
正確理解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對于國際范圍內的人權思想研究和國內“以人為本”思想的研究意義深刻,本文認為應先從其理論來源和早期發展狀況來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理論來源
任何思想或理論的產生都有理論來源,都是對前人理論的揚棄,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就是在批判和繼承前人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道主義是其主要理論來源之一,馬克思人學思想是在對文藝復興時期自然主義、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理性主義、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德國人本主義等人道主義的批判繼承下發展起來的。
(一)文藝復興時期自然主義的人道主義
文藝復興時期自然主義的人道主義是馬克思人學思想的萌芽,此時的人道主義站在人性至善的角度上反對宗教神學和倡導人的現實社會,強調人對物質生活追求的自然性。其倡導從以神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中心,蘊含了后來各種形式人道主義的雛形;首次從文化角度進行人的問題的研究,使人的問題成為西方文化研究的重要主題;在實踐上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有利于資產階級的統治;培養了人的主體意識,有利于打破宗教神學的束縛,確立人在現實社會中的主體地位。此時的人道主義反對宗教神學對人的壓迫,追求人的個性解放,這對馬克思研究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起到萌芽作用。
(二)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理性主義的人道主義
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理性主義的人道主義對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發展起到推進作用,此階段人道主義反對封建勢力和蒙昧主義壓迫,強調人的理性超越一切。這種觀點對自然主義人道主義關注自然性思想的升華;有利于開發個人理性認識去認識客觀世界,強調個人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能力;有利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樹立人的主體地位等。此階段人道主義對馬克思關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研究產生了積極影響。
(三)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
19世紀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對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發展起到直接推動作用,其從理性出發理解人、衡量社會,為未來社會設計方案,這是從啟蒙時期人道主義中發展而來。這種人道主義志在批判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和對人民的剝削壓迫;注重合作、聯合、集體的理性特征;注重對未來社會的設計和展望。其關注個人全面發展、提倡集體觀念及對未來社會主義進行描繪的思想,是馬克思對人的社會性研究的直接理論來源。
(四)德國人本主義的人道主義
19世紀德國人本主義的人道主義對馬克思早年人學思想起到重要作用。代表人物費爾巴哈的人道主義是對理性主義人道主義的揚棄,他反對理性人道主義夸大個人的思想,主張從“人本身”理解人,提出:人的本質論,認為人的本質在于人本身,是自然聯系起來的類的共同性,是單個人所固有的類的普遍屬性;人的異化論,宗教的異化就是人的異化,是人失去自我的表現;“人的復歸論,希望通過‘愛的宗教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確立人的主體地位。”[1]這種“類本質”概念對于馬克思早期關于人的本質的探索有重大啟發。
馬克思批判繼承了西方人道主義中人的存在、人的發展、人的本質等思想,指出要在實踐中探索人的發展、人的本質等問題。馬克思認為西方人道主義中的“自然人”“理性人”“復歸論”等思想,都只是從人和動物的差異性中探討人類抽象的類本質,沒有從人類彼此不同的立場上追求人的社會本質。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克服了前人思想的弊端,著手從社會關系角度研究人,把人理解為“社會人”,這種理解使馬克思在人道主義問題上實現徹底轉變。同時馬克思強調只有在現實社會環境中才能確定人之為人,才能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
二、馬克思人學思想的形成和早期發展
任何思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都是一個逐漸上升的過程,馬克思的人學思想也不例外,馬克思是在批判繼承前人人道主義的基礎上,逐步在其著作中形成完善自己的人學思想,可將其分為六個時期進行研究:即博士論文時期、《萊茵報》時期、《德法年鑒》時期、《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期》、《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期、《哲學的貧困》和《共產黨宣言》時期。
(一)博士論文時期
馬克思在1841年初完成了《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這篇博士論文,他的訴求在于從兩者的差別中得出個人自由原則的論證,他批評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觀點,因為德謨克利特認為人是不自由的,受到必然性束縛;而伊壁鳩魯“原子偏斜”提出的偶然性觀點對個人自由思想進行了論證,解放了人。通過比較分析,馬克思贊同伊壁鳩魯主張人的主體性和自由的思想,提出了“個人在本質上應當是自由的原則”[2],暗示馬克思將揭示出人的本質的思想萌芽。
(二)《萊茵報》時期
馬克思1842年在《萊茵報》工作時期,經常接觸到底層社會貧苦人民,尤其是寫了《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之后,他關心的重點從理論轉向社會現實問題上,逐步認識到現實社會中物質利益的作用。普魯士國家制度的剝削性質使馬克思對于人的本質的理解開始向唯物主義轉變,即從現實出發思考人的本質,在實際的政治斗爭中強調人的本質是“理性和自由”,這對于馬克思人學思想是一個極大的突破。
(三)《德法年鑒》時期
馬克思在1843年移居巴黎后,在《德法年鑒》發表的《論猶太人的問題》文章中首次提出人類解放問題,馬克思通過對猶太人的解放問題引申到研究人類的解放問題,指出政治解放、宗教解放都不能實現猶太人的解放,只有人類解放才能實現猶太人的解放;人的解放要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把實現每個人全面自由的發展作為目標,不再受某個階級的束縛;初步提出了人類解放的力量是無產階級,指導無產階級進行人類解放的理論就是哲學。雖然此時人類解放的理論并不成熟,但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打下了根基。
(四)《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期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異化勞動進行研究,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實踐,“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3],馬克思辨析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于人的生產勞動。《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同樣指出人的發展前提是人須達到理想存在狀態,即自由自在的存在狀態,“以此為基礎分析人類揚棄異化達到理想狀態的方式是實現社會主義”[4],這就是人的發展實質。
(五)《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期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1845年為了清算費爾巴哈思想所做的筆記,通過對費爾巴哈的批判使得人的本質這一問題有了更深刻的闡述,即指出人的本質在于整個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的多樣性,使得人的本質必須在復雜社會關系之上進行全面理解和綜合考察。同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人學觀點是建立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之上,這是馬克思人學思想史上的革命性變革,他們論述了“現實的人”的觀念,指出人的本質和發展是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肯定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主觀能動作用。
(六)《哲學的貧困》和《共產黨宣言》時期
《哲學的貧困》是馬克思1847年對蒲魯東的《經濟矛盾的體系,或貧困的哲學》一書的批判,馬克思批判了蒲魯東的抽象人性論,進一步發展了他所確立的人的本質的理論,主要包括:從人們進行物質生產分析社會關系規定人的本質;廢除舊的社會關系人類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等。在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馬克思總結性地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闡述科學共產主義的學說,提出重要的人學觀點,即“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5],這反映出馬克思思想體系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類的自由發展和全面解放。
人的問題在當今時代舉足輕重,人作為全人類社會的主體,人學思想的研究必然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作為馬克思思想體系中關鍵一環的馬克思人學思想,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和挖掘是十分有意義的,尤其是它將為我國更好地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導意義。深層次的對馬克思人學思想進行挖掘和研究,不僅僅要對它理論的形成、發展和成熟進行探討,更要把它放在實踐中進行分析,才能夠真正掌握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精髓,為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韓慶祥.馬克思的人學理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2]劉景平.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思想的發展歷程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4(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譚成.《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人類學筆記》中人學思想內在關系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3.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