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婧
喂豬、砍柴、種莊稼、帶孩子……這是很多人印象中的農村家庭婦女的日常生活。但在偏遠的四川宜賓縣高場鎮大華村,50多歲的韓顯英用行動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認知,以其前瞻性的思維方式和敏銳的商業嗅覺,在創業大潮中勇立潮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半邊天?!拔夷軓囊粋€在城里到處找活做的普通農村婦女走到今天,最重要的是精打細算的習慣和家里人對我的支持?!?月1日,韓顯英如是說。
“她打過工,后來回鄉用18萬元本錢跑運輸,兩年不到卻虧得連養路費都交不起。誰知此后,她拿著僅剩的兩萬元家底進入煤炭行業,7年時間賺了500萬元。”韓顯英的創業故事在當地已經成為佳話。
然而,韓顯英并沒有沉醉在創業成功的喜悅中。“作為女性來講,我可能更加敏感,觀察事物也更細心,總覺得煤炭行業的前景不太樂觀?!睅е@種念頭,韓顯英在2008年毅然決定改行,成為當時宜賓地區煤炭行業改行的第一人。
瞅準家鄉優質的河水,韓顯英萌生出發展綠色水產養殖的念頭,經估算需要投資上千萬元。是將前些年賺的錢留給子女輕松過日子?還是重新創業朝水產養殖的路走下去?韓顯英內心十分矛盾。“媽,您就放心去做,就算虧了,我們一起還。”子女的話,讓韓顯英至今回憶起仍十分感動。也正是他們的支持,讓韓顯英決定甩開膀子大干一場。
向來精打細算的韓顯英,在建設養殖基地時,為保證施工質量、節約開支,堅持自己負責施工現場的監管。建設過程中,她不幸遭遇脊椎第十二節粉碎性骨折,但還是忍痛堅守在現場。隨后,韓顯英在大山里的河道上,斥資不下2000萬元,建成了30畝標準條石養魚池、270多畝生態養殖庫區、活水養殖場,養殖了長江鱘、江團等10多種魚,成為川南最大的河道流水養殖基地。
為了打造生態漁業的品牌,保障長遠發展效益,韓顯英決心拿下綠色水產品認證的“金字招牌”?!熬G色食品中,水產品認證頗為困難,因為其生產因素十分復雜,對地理環境、空氣質量、養殖條件和養殖飼料都有著嚴格要求?!币速e縣水務局負責人介紹,“多年來,有著豐富水產資源的宜賓一直沒有水產綠色食品認證。”
怎么才能達到目標?韓顯英的做法是:抓住每一個環節,從基地打造到養殖,全程實施高標準管理。為了攻下認證過程中最難的關口——魚飼料,韓顯英多次飛赴北京 “取經”?!皫捉浿苷郏K于聯系上全國唯一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魚飼料生產企業,在提前支付了20萬元的飼料費用后,才和該企業簽訂原料供應訂單,讓其專門為養殖場生產飼料,從而解決了認證瓶頸?!?015年,韓顯英申報的松普鏡鯉、長吻鮠、南方鲇等3個水產品被國家農業部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成功認證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成為宜賓市第一個通過該認證的水產品企業。
如今,已經創業成功的韓顯英活躍在家鄉的田間地頭,帶動更多鄉親增收。“她賒魚苗給鄉親,免費把養魚知識傳授給大家,幫助他們銷售魚產品?!备邎鲦偞笕A村村主任雷秀鋒說,“她還修建硬化4公里鄉村公路,帶動涂壩村、大華村、茶林村3個村的110戶農戶發展特色水產業達800余畝,使戶均年增加收入一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