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一場沒有伴奏的音樂會
1829年7月,肖邦在朋友的資助下,再次出國。這次他來到了著名的音樂之都—維也納。
維也納的繁華景象使得肖邦目不暇接。這邊,是舒伯特的誕生地;那邊,是貝多芬的墓地,到處都是音樂的圣地。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氛圍給肖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天下午,維也納劇院經理加倫伯格見到了肖邦,他不由分說,便安排肖邦:“下個星期四,我要為你舉辦音樂會,請你準備一下。”
可肖邦一點準備都沒有,他馬上找到樂隊指揮,商討節目內容,先是貝多芬的曲子,然后是肖邦自己的《請伸出你的手》,最后是他在維也納創作的《克拉科夫回旋曲》。
由于時間緊迫,肖邦與樂隊排練的機會定在了星期三的上午。樂隊的樂手們很不情愿用這么倉促的時間來排練新作品,他們一邊排練,一邊發牢騷,排練得很不順利。
到了周四,維也納各界名流都來到歌劇院,觀看肖邦的演出。
昨天的排練與配合讓肖邦很不滿意。于是,正式演出時,他徑直走上前臺,看都沒有看樂隊一眼,便開始自己的演奏。他的音樂是那樣的輕柔迷人、飄逸瀟灑。
沒有聽到理應的伴奏與配合,聽眾開始竊竊私語,漸漸地,沒有人說話了,大家都屏住呼吸,靜靜地聆聽著美妙的旋律。
演出終于結束了,聽眾狂熱的歡呼聲、叫好聲響徹大廳,還一窩蜂地涌上舞臺,把肖邦高高地舉了起來。
就這樣,肖邦舉行了一場沒有伴奏的音樂會。
一杯波蘭土
1830年7月,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革命的浪潮很快波及波蘭,華沙的愛國力量又重新振奮起來,醞釀著新的起義。
大批的警察開始上街,他們大肆地搜捕,華沙的形勢變得越來越緊張。在家人和老師的勸導下,肖邦決定再次出國。
1830年11月1日晚,天氣格外涼爽,肖邦的親朋好友從四面八方趕來,齊聚在他家里。埃爾斯納也不顧年邁,趕來參加肖邦的告別晚會。大家懷著依依惜別之情,含著眼淚唱起了波蘭民歌。埃爾斯納特意為肖邦寫了一首告別歌,同學提達斯走過來,朗誦了自己的一首告別詩:
不論你去哪里逗留、流浪,
愿你永遠不將祖國忘記,
決不能停止對祖國的熱愛,
以一顆溫暖忠誠的心……
朗誦完,他抓起一把泥土,放在一只銀杯里,遞給了肖邦,莊重地說:“愿你永遠帶著它,不管走到哪里。希望你時刻記著波蘭,永遠用一顆忠誠而溫暖的心愛你的祖國。”
肖邦很感動,他淚如泉涌,激動地接過這一份珍貴的禮物,對在場的人說:“我的音樂里將深深地拓上祖國的烙印,永遠、永遠都不會忘記。我深知,我將永遠離開華沙,我覺得我的離開只是為了死亡,我正在向祖國作永久的告別。”
想不到,這句未卜先知的話,不幸成了后來的現實。第二天,肖邦告別了家人,告別了夢系魂牽的祖國,永久地離開了華沙。
《革命練習曲》
就在肖邦出國不久,華沙爆發了革命武裝起義,起義軍高呼“自由萬歲,暴君該死”的革命口號,唱著“波蘭軍團”的戰歌,包圍了華沙總督的官府。1930年11月30日,華沙全城解放,市民紛紛涌上街頭,歡呼著、擁抱著,慶祝革命的勝利。
然而,勝利的喜悅沒有維持多久,年底,俄國就派遣20萬大軍開赴波蘭,對起義軍瘋狂鎮壓。頃刻間,華沙城內火光沖天,血流成河,大批的革命志士慘遭殺害,腥風血雨彌漫了整個城市。
肖邦的很多同學、朋友也在這場革命斗爭中光榮犧牲了。1831年7月,肖邦聞訊后,打算離開維也納,返回祖國,參加革命抵抗運動。9月7日,就在他途經德國斯圖加特時,突然傳來華沙起義失敗、波蘭再次淪陷的慘痛消息,這消息如同千斤重錘,敲碎了肖邦的心。
當晚,他攤開日記本,奮筆疾書:“……莫斯科鬼子能成為世界的統治者嗎?他們踐踏著成千上萬的死尸填滿的墳墓,他們放火焚燒城市,到處殘害人民。啊!為什么我連一個莫斯科鬼子也不能殺啊?……啊!上帝,你還存在嗎?”
他的眼睛里放射出憤怒的目光!他的血管里燃燒著仇恨的火焰!他要吶喊,他要戰斗,他不停地揮動著雙手,朝著漆黑的夜空,發出心底的怒吼:“不!波蘭不能亡!絕不會滅亡!”
此刻,斯圖加特的鐘樓上傳來了深夜的鐘聲,他霍地站起來,用拳頭使勁錘著鋼琴。他把華沙的陷落看作是一個偉大民族的悲劇,他流著熱淚,不停地砸向琴鍵……那一晚,那首激昂奔放的樂曲—《c小調(革命)練習曲》就在肖邦對祖國的民族解放事業最強烈的呼喚和最悲情的吶喊中,應運而生。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