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鮑振東
?
要做好官,先做好人
◎文/鮑振東

我國古代圣賢有云:“士有百行,以德為首。”為官者為人不正,不僅會害己害家,而且會誤國誤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帝國的崩潰、王朝的覆滅、執政黨的下臺,無不與其當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踐德有關,無不與其當權者作風不正、腐敗盛行、喪失人心有關。”因此,領導干部的道德操守和品行修養絕不是個人小事,而是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
重人格、重品行、重修養,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歷朝歷代的仁人志士都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奉為人生信條,他們之所以能夠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崗位上成就一番事業,做到青史留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這句話的認同和堅守。
怎么做人才稱得上堂堂正正呢?我國歷史上許多進步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曾提出過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孔子提出的做人主張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這里講的“禮”,是周禮,是封建禮教。如果把這個“禮”換成共產黨人約束黨員干部的紀律和準則,那就有現實指導意義了。對于不符合黨的紀律和準則的東西,作為一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一不要看,二不要聽,三不要說,四不要做,否則就會在做人上出問題、摔跟頭。特別是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每一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都應銘記在心、身體力行。
孟子提出的做人準則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黨員干部來說,同樣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有的黨員干部有了權力、地位和金錢以后,就耐不住寂寞了,熱衷于包“二奶”、養小姘,什么傷天害理的事都敢干,能說是“富貴不淫”嗎?有的耐不住清貧,一味地與“大款”“大腕”們比富有、比闊氣、比瀟灑,見錢眼開,見利忘義,以權謀私,發不義之財,能說是“貧賤不移”嗎?有的趨炎附勢,媚權阿貴,熱衷于傍“大款”、傍大官、傍大腕,能說是“威武不屈”嗎?
范仲淹提出的做人準則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現實生活中,有的黨員干部把錢看得比什么都重,比什么都親,瘋狂地聚斂錢財,能說是“不以物喜”嗎?有的官迷心竅,干點工作就向組織上要官、要權、要待遇,得不到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能說是“不以己悲”嗎?有的在高樓大廈里養尊處優、不思進取,對老百姓的艱難困苦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能說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嗎?有的對中央重大戰略決策有不同意見,不是通過正常渠道反映和提出,而是在私下里評頭品足、說三道四,不是這個不行,就是那個不對,能說是“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嗎?當前,全國仍有7000多萬人尚未擺脫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很艱難的任務等待我們去完成,而有的黨員干部特別是少數領導干部不是夙夜在公、艱苦奮斗,而是吃喝玩樂、歌舞升平,能說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嗎?
魯迅提出的做人準則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們有些黨員干部包括一些領導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不堅定、旗幟不鮮明,對錯誤的東西、丑惡的東西、逆歷史潮流的東西,不抵制,不斗爭,甚至隨波逐流、沆瀣一氣,能說是“橫眉冷對千夫指”嗎?有的不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而是顛倒主仆關系,凌駕于人民群眾之上,能說是“俯首甘為孺子牛”嗎?魯迅曾說過,“我就是人民大眾的牛,每天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我們有些黨員干部真應該對照魯迅的思想境界捫心自問和深刻反省。
我國歷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提出的許多關于如何修身做人的重要思想和行為準則,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但對共產黨人應如何修身做人,講得最全面、最深刻、最系統、最明白的,還是毛澤東同志。他在《紀念白求恩》這篇光輝著作中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我們共產黨人的做人主張和原則,就是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這一做人主張和原則,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道德修養的一般規律和科學內涵,體現了我們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詮釋了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境界,闡明了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建設的關鍵點和著力點。
□本欄編輯/高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