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江 敏
?
幼兒園公共區域及幼兒活動室游戲規劃與實施
文江敏



摘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怎樣通過“創設有價值的活動區環境”來實現幼兒預期的發展呢?我們在學習中成長,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靜下心研討我們的現狀;在思考中規劃,在公共區域及幼兒活動室游戲規劃中,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地域的資源特點、園所的發展需要,在觀察中實施。
關鍵詞:學習 規劃 觀察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由于我園園所空間小,只有一棟教學樓,怎樣利用好我們的環境,通過“創設有價值的活動區環境”來實現幼兒預期的發展呢?帶著困惑,我們開展了如下的嘗試。
1.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本學期園長、副園長、骨干老師外出學習十多次,培訓覆蓋率達100%,每次外出培訓后,我們都及時開展二級培訓。走出去,開拓了我們的視野,為園所環境規劃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寶貴的經驗。
2.靜下心,研討我們的現狀
在園本培訓中,副園長楊春老師帶領全體教師學習了《幼兒園室內區域活動的環境創設》,對照標準我們靜下心來研討,感覺我們的公共區域、幼兒活動室還有不少問題,如三樓草垛坊占的空間大,導致幼兒活動時選擇余地少;幼兒活動室部分區域不固定,區域位置不合理。
1.公共區域的游戲規劃
公共區域是利用班與班之間相鄰的空間設置的活動區域,公共區域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幼兒園的空間資源,空間和材料為全園幼兒所共享,減少了教師間的重復勞動。

我園公共區域規劃一覽表
規劃依據:
(1)基于幼兒的學習特點
幼兒的學習方式主要是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我們的一樓走廊、二樓走廊、科發室提供了大量生活中的材料,為幼兒的操作、體驗奠定了基礎。
(2)基于地域的資源特點
我園地處城郊結合部,園所附近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如農作物、石頭、沙、土等;還有富有價值的社會資源,如園所附近的面筋廠里有大量廢舊木料。立足這些資源,我們創設了鄉土創意坊、木趣工作室。因為現在農村發展“城市化”,很多傳統的工具、農活都荒廢了,我們創設了農趣園,為幼兒營造了一個走進傳統、感受農味的氛圍。
(3)基于園所的發展需要
我園一直堅持“科研興園”的原則,現正在開展“十二五”省級規劃科學課題的研究,創設豐富多彩、富有探究性的環境,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學習,有助于提升課題研究效果,促進園所的發展。
2. 幼兒活動室游戲規劃
我園各班活動室空間相同,格局相近,下面以小班活動室為例進行介紹。
規劃前:以“秧田式”布置為主,活動區域未全部固定。
規劃后:室內分為集體活動區、表演區、角色區、生活區、建構區、美術區,走廊上還有科學探索區。(圖片形式展示)
規劃中的感悟:
(1)在觀察中調整區域
教師是貫徹、落實《指南》精神的主力軍,要充滿游戲精神,自由、自主、創造和愉悅,客觀、真實地觀察和了解幼兒,是教師有效地滿足幼兒的需要和促進其學習與發展的前提。
小班室內原來有一個“小貓釣魚”的游戲,教師期望幼兒在游戲中初步感知磁鐵的奧秘,但觀察發現幼兒興趣度不高,剛好幼兒園的操場上新砌了水池,教師就試著把“魚”放進水池,再邀請幼兒去玩,看到水里的“魚”,幼兒立刻來了興致,主動跟老師要釣魚竿和小漏網,于是教師順水推舟地把“小貓釣魚”搬到了戶外。教師在觀察中還發現幼兒對粘貼、手指點畫等美工活動較感興趣,就在教室里新增了美工區,滿足了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需要。
(2)在生活中尋找新材料
在“聞一聞”區域中的材料原本僅限于酸、甜、苦、辣等調味品,幼兒很快就沒了興致,教師就將香水、蔥、蒜、姜等生活中的材料引入活動區。原本“摸一摸”區域中提供了毛巾、沐浴球、絲瓜瓤,教師發現幼兒對粗糙的材料很感興趣,還有什么是粗糙的?幼兒在散步時撿到一片樹葉,高興地告訴老師:樹葉是糙糙的,教師的思維也被激活,帶領幼兒在活動室、專用室里“尋寶”,他們找到了美工室的麻袋,環境創設的海綿紙和瓦楞紙,讓活動區的材料更豐富了。
樹葉、麻袋等材料來源于幼兒的生活,能使幼兒感受和體驗到所探索和學習的內容對自己和同伴的意義;是他們當前想要知道的東西和想要解決的問題,會使他們發現和感受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 “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3)在課程中生發新游戲
在實施綜合活動課程的過程中,老師帶領幼兒玩游戲“什么玩具不見了”,教師提供玩具后,幼兒主動和同伴商量玩法,并確定了“我把眼睛蒙起來,你來藏,我再來猜什么玩具不見了”的玩法,在游戲中教師先提供了三四種玩具,發現幼兒很快能猜出什么不見了,然后幼兒互相討論,主動將玩具增加到六七種。捕捉到幼兒新的興趣點,教師及時增加了各種玩具,滿足幼兒新游戲的需要。
(4)在放手后玩出真游戲
在一次次見證幼兒的主動學習與發展后,小班老師感受到:一定要信任幼兒,學會放手。當她們閉上嘴、管住手后,她們又有了新的發現。
在“聽一聽”區域中,幼兒選擇喜歡的樂器后,在敲打的過程中自彈自唱起學過的歌曲,并邀請同伴欣賞,然后還利用桌子打起了節拍。當旁邊的同伴因為敲桌子的行為受到干擾時,也能友好地向他提出“輕一點”的建議。幼兒在探索聽診器的過程中,自發地扮演“媽媽”與孩子的角色,孩子要站著給“媽媽”聽,“媽媽”說:“你坐在椅子上。”“媽媽”幫孩子檢查完心跳后說:“媽媽聽過了,你沒什么事,可以出去玩了。”孩子出去玩之后,“媽媽”又拿著聽診器找到保安師傅,幫他檢查心臟。“媽媽”在探索完聽診器后,拿著聽診器做話筒,開起了演唱會……
通過規劃,老師為幼兒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有準備的環境,幼兒會怎樣使用這些環境,環境的規劃是否符合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需要呢?下面還需要進行怎樣的調整?我們鼓勵教師帶著問題退到后面,學習安吉的游戲理念:閉上嘴,管住手,把真游戲還給孩子;睜大眼,豎起耳,把真支持給予孩子!
(江蘇省鎮江市潤揚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