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華
【摘要】 思維的積極性、求異性、廣闊性、聯想性等是發散思維的特性,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這些特性進行訓練與培養,既能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國家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數學教學中愈來愈顯得重要,以下就本人數學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 數學教學 發散思維 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05-062-01
0
發散思維亦稱擴散思維、輻射思維,是指在創造和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從已有的信息出發,盡可能向各個方向擴展,不受已知的或現存的方式、方法、規則和范疇的約束,并且從這種擴散、輻射和求異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結果。這種思路好比自行車車輪一樣,許多輻條以車軸為中心沿徑向向外輻射。發散思維是多向的、立體的和開放型的思維。發散思維可以使人思路活躍,思維敏捷,辦法多而新穎,能提出大量可供選擇的方案、辦法或建議,特別能提出一些別出心裁,完全出于意料的新鮮見解,使問題奇跡般地得到解決。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教學過程中,關鍵要抓住以下幾點:
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創設寬松氛圍,競爭合作的班風,營造思維活動的環境
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原來的主導者轉變成了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學生探究發現的引導者,與學生共同學習的合作者。“組織者”就是組織學生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組織學生營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等。“引導者”就是引導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激活進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經驗,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核心進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
二、注重基礎,厚積薄發
一幢高樓大廈離不開穩固的根基,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同樣離不開牢固的掌握基礎知識。任何一個學生學習任何一項知識,都不是從一無所有開始的,他在學習之前就已經具備與新知識有關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在接受新的學習任務之前,原有知識技能的準備是學生習得新能力的內部前提條件。
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訓練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培養思維的積極性對培養發散思維是極其重要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十分注意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能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力去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概念,如:在理解數軸上的數時可以這樣想像,直線看作是如來佛的手掌心,直線上的曲線就是孫悟空,無論孫悟空跳得多遠,都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這樣一下就引起了學生的興趣。
四、轉換角度思考,注重對問題進行引伸和推進,訓練思維的求異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改變已習慣了的思維定向,而從多方位多角度即從新的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中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于年齡的特征,往往表現出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個體(乃至于群體)的思維定勢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以至于產生錯覺。所以要培養與發展中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思維求異性,并加以引伸和推進,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要改變學生的思維定勢,在教學中可以采用發現法教學。
五、因材施教,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不同年齡、不同地方的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學習的客觀條件都不相同,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因材施教,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
六、訓練學生“一題多解”、“舉一反三”的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反復進行“一題多解”、“舉一反三”的訓練,是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狹窄性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提倡學生尋求問題的多種不同解法,專門的訓練方法可以是讓學生每天絞盡腦汁地想出一些物品的不同用途或想出對某一問題的盡可能多解決方法,而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從主意的多少、主意的種類和主意的新奇性三方面進行評價,給予對比,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增強創造的欲望。在數學教學中,抓住一道典型題目,尋求多種途徑的解法,促使學生多方位、多層次的思考分析。
七、激勵學生“聯想、猜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聯想是由來源材料分化多種因素,形成的發散思維的中間環節。善于聯想,就是有助于從不同方面思考問題,有些探索性的命題,沒有明確的條件或結論,條件要人去設定,結論要人去猜想,體系要人去構想。這類題目不僅題型新,而且擴大了知識和能力的覆蓋面,通過題目所提供的結構特征,鼓勵、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充分發揮想象能力。
八、重視非智力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
由于數學這一門學科枯燥無味,學生難免會出現厭學的情緒,如果老師不及時調整他們的心理,那么,一節再好的課對于這些學生來說同樣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學習目的性教育,滲透德育,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的教育。克服怕艱苦思想,進行挫折教育等。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對差生要及時表揚,對優生要隨時提醒。
總之,教育是對人力資源的長期投資,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內把一個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具有創造力,思維超常的能人,但只要我們在教學中科學地、有計劃、有步驟地的指導學生的學習,那么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數學能力教學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 參 考 文 獻 ]
[1]顧繼玲.章飛.初中數學新課程教學法.開明出版社,2003.
[2]富維岳.唱印余.教育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3]李宏翰.心理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