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紅莉
【摘要】 我國中醫文化博大精深, 認為人的脾胃與情志之間具有相互影響的關系。本研究主要從脾腦相關理論出發, 分析脾胃與情志之間的相互關系, 從而為我國身心疾病的臨床治療提供更多思路。
【關鍵詞】 脾腦;脾胃;情志;關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4.194
我國中醫認為人的形與神應該保持一致性, 認為人情志的變化會對人體產生相應的影響, 如果一個人在情志上受到了傷害, 那么必定會對人體的臟腑氣機產生一定的影響與傷害, 其中脾、臟、心三大臟器最容易受到直接的影響[1]。研究調查顯示, 人的各種身心疾病中胃腸消化功能的紊亂占據首位, 并且其在臨床上除了表現出相應的消化道癥狀之外, 還會表現出抑郁、焦慮情緒, 因此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緒波動的影響。根據我國中醫中與脾腦相關的理論, 作者認為脾胃和情志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1 理論的源泉
1. 1 脾腦相關理論 我國中醫將脾胃歸為包括病、時、神、形的一個較為復雜的內部系統, 認為脾與腦之間具有密切相關性。脾胃與脾藏營之間的內在機制對脾腦之間的相關性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維持作用, 人們在平時生活中所體現出來的智能、情志、思維、意識以及精神都屬于我國中醫中“神”的范疇[2]。通過對脾腦相關理論與假說進行研究得知, 治療脾腦相關失常癥最重要的方法為強脾、補精、化瘀、益智法, 這種治療方法構建了我國中醫中與脾腦相關的假說。現階段強脾、補精、化瘀、益智法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療老年癡呆類型疾病的研究體系, 其創新點在于打破了傳統呆病治療中化瘀、補精的界限, 并將其轉為研究脾虛與淤濁、精虧之間的相關性。
1. 2 脾主化生 人體臟腑中的精氣血液律是人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我國中醫古典《索問·陰陽應象大論》[3]中說:“人有五臟化五氣, 以生喜怒悲憂恐”, 從中可以看出人體臟腑中的精氣血液律是人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當人體中的氣血處于充足狀態, 并且運行十分順暢時, 那么人的情志也會十分順暢。人體中的脾屬土, 而土又為萬物之母, 可以化生為萬物, 因此脾胃是人體精氣血液生化的一個重要源泉。
1. 3 脾主思 脾主思中的思指的是思考與思慮的意思, 思之志是脾氣所生, 為脾的生理功能活動。我國中醫大約在兩千年以前便提出了“思出于心, 而脾應之”, 這說明在兩千年以前我國中醫便認識到了脾胃與大腦之間的密切相關性。“思傷脾”則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揭示出了脾胃與大腦之間的密切相關性。脾主思, 為情志之本, 若一個人的氣血虧虛, 脾胃虛弱, 那么便很難滋養神明, 脾虛則思無所主, 意無所存, 便難以控制人的情感活動, 過度思慮會使運化失職、脾氣郁滯。
2 臨床治療
在通常情況下, 人體情志疾病的出現與脾胃存在密切相關性, 脾胃病會表現出情志異常的癥狀, 這在病理上可以具體分為兩種情況:①過度思慮。相思苦思不解, 這很容易對人體的脾運造成傷害, 患者會出現飲食不思以及呆滯等表現。②脾胃出現不耐思維的效率偏低, 患者記憶力衰退。
2. 1 脾胃病的出現常會伴隨情志異常 根據脾主思、脾主生化以及脾腦相關理論可知, 若脾虛則人體的氣血生化便會失去源泉, 思考的功能也難以正常發揮, 在臨床上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以及健忘等精神神志方面的表現。除此之外, 脾主運化水液, 如脾失健運, 那么則容易生水濕痰飲, 脾不能降濁生清, 最終會造成癡呆、癲狂、心煩等情志異常癥狀。
2. 2 情志異常會導致脾胃病的出現 情志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人體臟腑精氣血律液運行的順暢來保障情志活動的正常, 如果患者的情志出現異常, 那么脾升胃降的功能與氣機也會出現失常, 具體表現為氣以及氣滯的升降出入失常。我國中醫古典《索問·舉痛論》中說:“思則氣結, 勞則氣耗, 驚則氣亂, 炅則氣泄, 寒則氣收, 恐則氣下, 悲則氣消”。脾胃是氣血生化的源泉, 人體氣機失調很容易使血液的運行失常, 具體表現為血液運行不暢, 或者由于人體中的陰血生化不足, 從而導致血瘀以及血虛現象的出現。脾主運化水液, 如果脾失健運。那么則會使津液虧虛或者津液輸布障礙, 從而導致一系列臨床病癥的出現。脾主思, 如果一個人的情志失調, 那么很容易對相應的臟腑造成損傷。思則氣結以及思慮過度等很容易導致人體出現泄瀉、飲食不思以及腹部脹悶等表現。臨床上情志失調患者常會伴有大便失常、食欲不振等脾胃失調的表現與癥狀。
2. 3 兼顧調理脾胃與情志疏導 若脾虛則要健脾, 則氣血生化有源, 血能生神, 心神得養則意能正常發揮。《金匱要略》[4]中說:“婦人臟躁, 喜悲傷欲哭, 象如神靈所做, 數欠伸, 甘麥大棗湯主之”。該病的發生與患者的體質因素具有極強的相關性, 臟躁之, 則臟陰不足也。精血內虧, 五臟失于濡養, 上擾心神, 則致臟躁。甘麥大棗湯具有生陰滋潤的功效, 因此能夠補脾和中, 現今流傳下來的方中常采用加減的方法來治療情志失調的相關病癥。其次, 歸脾湯、補中益氣湯以及調中益氣湯等都是治療情志病癥的良方[5]。對于由多種不良情緒所引發的情志疾病, 在臨床上除了使用常規的藥物進行治療外, 還會運用中醫中的“脾胃相關”理論, 在進行脾胃治療時, 還要注意對患者進行情志以及心理方面的開導, 最大程度上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以及不良心理應激因素, 防止脾胃病的復發。
3 小結
對情志與脾胃之間的相關性進行探討, 并強調兼顧情志疏導與脾胃調理, 這能夠使中醫發揮出自身獨有的優勢, 對身心疾病治療方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峰, 毛萌, 馬捷.心脾相關理論及其應用—脾胃學說傳承與應用專題系列 .中醫雜志, 2013, 11(15):1265-1268.
[2]金容炫, 田德祿.情志因素與脾胃病.北京中醫藥大學, 2000.
[3]郭葛春.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 2010: 489-493.
[4]張仲景.金匱要略.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790-795.
[5]肖寧, 張麗萍.淺析脾胃與情志的相關性.時珍國醫國藥, 2009, 20(1):237-239.
[收稿日期:2015-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