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軍
[摘 要] 創新潛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潛質,特別是幼兒時期強烈的好奇心和想嘗試的欲望構成了最執著的創新精神。傳統的美術教育過分強調教師在知識、技能方面的傳授和示范,妨礙了幼兒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美術活動中,幼兒創新潛能的培養應從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激發創造美的情趣出發;從借形想象的培養、發散思維的培養、感受身邊材料、合理利用創造幾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 美術活動;創新潛能;幼兒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創新潛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潛質,特別是幼兒時期強烈的好奇心和想嘗試的渴望構成了最執著的創新精神。從人腦的生理發展來看,60%的腦細胞是在3歲以前形成的;從心理特點來看,幼兒期的孩子處于創新心理覺醒時期,這時候的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渴望和憧憬,所以幼兒期是人創新潛能開發的關鍵期。
一、現狀分析
傳統的美術教育過分強調教師在知識、技能方面的傳授和示范,教師以學科為中心,一味地把大量的美術技法單調地傳授給幼兒,去“改變”幼兒、 “塑造”幼兒,使幼兒的人格過早地開始內在分化。重視知識、技能方面的傳授,把美術教育的豐富性、多樣性、綜合性等同于一種單一性藝術訓練,使每個幼兒呈現同樣的風格,這是創新的大忌。但是就全國而言,不得不承認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的文化滯后現象還大量存在,傳統的寫實教育模仿化問題還是比較嚴重,它扼殺了兒童稚拙、天真的表達方式,扼殺了兒童的幻想力和創造力,使幼兒喪失了自我表現的能力。還有一種極端情況是過分強調幼兒自由表達而處于漫游式的自流狀態,疏忽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從而誘發幼兒惰性,妨礙創新,這對幼兒發展有一定的延誤作用。
二、培養幼兒創新潛能的重要性
(一)幼兒園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明確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2]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美術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創新潛能的重要性。讓幼兒的自主性得以體現,滿足幼兒情感、心理的需要,才能使其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可見,傳統的美術教育已不再適宜于現代教育,而是進一步要求我們加快教學改革的步伐。
(二)迎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未來時代需要創新型人才,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培養創新型人才是許多國家增強綜合國力的共同選擇。而美術教育向來是體現創造力培養的一門有代表性的學科。幼兒期又是最富有創新精神的階段,每個兒童都具有創新的潛力,他們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興趣廣泛、可塑性強。因此,通過美術教育活動,開發與培養幼兒的創新潛能,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意義重大的研究課題。
(三)激發潛能的需要
創造學、心理學原理的研究表明:個體的創造力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得以提高。神經生理學對人腦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絕大多數人有99%的大腦潛能已被自己浪費,人的左腦是理性的腦,右腦是創造的腦,而往往人的右腦遠沒有左腦發達。這充分表明,培養人的創新能力是大有可為的。
三、培養幼兒創新潛能的措施
(一)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激發創造美的情趣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沒有形象的呈現,就沒有創造活動。”一切的創造都源于生活。在所有的美術活動中,如果孩子的已有經驗越豐富,那么他的理解就會更全面和更深刻,在進行美術活動時作品就會更具有創造性。反之,如果生活經驗不足,內需不夠,這樣的美術作品必將空洞而無新意,直接會影響到孩子在美術活動中的興趣和創造欲望。所以,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是孩子能創造美的基礎。
教師可經常利用各種時機引導幼兒接觸大自然和各種新鮮事物。例如:在中班想象畫活動“夏天”中,教師可以帶孩子去周圍的社區或小公園感受夏天的熱情,與他們一起觀察大樹、小溪、陽光,去聞聞那醉人的花香,去尋覓各種小昆蟲的蹤影……原來夏天是那么的多姿多彩。當幼兒帶著這些經驗與自己的想象結合作畫時,就會變得輕松自然,充滿創意。孩子只有運用各種感官去了解周圍的一切,獲得深刻的生活感受,才會有創造的源泉,而在獲得成功的同時又激發了他們繼續創造的欲望。在這個過程中,還能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力和洞悉事物的能力,為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奠定了基礎。
(二)借形想象的培養
其實世界上任何一樣東西都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圖形、數字,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我們想象的媒體。例如:在大班美術活動“奇妙的洞洞”中,教師讓幼兒觀察圓形的洞能帶給大家怎樣的聯想,并利用洞進行添畫。有的孩子把洞想象成了足球,就畫孩子在踢足球;有的把洞想成了大狗熊的鼻子,還有的把洞想成了車輪子……既創造出趣味無窮的作品,孩子也樂此不疲,樂在其中。只要教師打開了幼兒的思維,他們就能大膽想象。除了圓形之外,還可以利用其他的各種圖形,通過這些點、線、圖形的聯想,提升幼兒的想象能力。
數字也是孩子所熟悉和喜愛的,在中班美術活動“我的魔法棒”中,就利用數字“1”通過魔術師變魔術的情景來拓展幼兒的思維。孩子們開心地當起了魔術師,有的孩子說自己把“1”變成了太陽的光芒,變成了大樹的樹干,變成了游水的鴨子、跑步的企鵝、水龍頭中留出的清水……每一個數字都可以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所有的數字在孩子的眼里都不再是單純的數字,他們變成了各種有趣的物體,當孩子慢慢不滿足于簡單的數字和圖形的時候,讓孩子觀察身邊的物體,孩子感興趣的物體就都可以成為孩子想象的載體了。
(三)發散思維的培養
發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放射思維、擴散思維或求異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它表現為思維視野廣闊,思維呈現出多維發散狀態。不少心理學家都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最主要的特點,是測定創造力的主要標志之一。因此要注重培養幼兒的發散思維。
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可充分利用音樂、故事,以及其他各種形式方法來培養幼兒的發散思維。例如:在聽了一段優美或歡快的音樂后,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并鼓勵他們用畫筆表現出來。從孩子的作品來看,就算是同樣的音樂,但是由于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所以表現出來的畫面也完全不同。故事激勵的方法也很奏效,教師先講一個短小的故事,把幼兒引入帶進故事情景中去,再激發孩子大膽的想象。神話故事和寓言故事也是訓練孩子想象力的好方法。
除了專門設計的發散思維訓練外,還可以利用平時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舉行有趣的小活動。這些簡單而有趣味的小活動,孩子不僅喜歡,而且又培養了孩子積極思維、大膽想象的習慣。
(四)感受身邊材料,合理利用創造
在大千世界里,有很多可利用的材料供幼兒進行美術活動。我們要充分利用身邊的所有資源,讓幼兒發現、挖掘、感受、利用、創造。這些材料最大的優點是收集方便、組合隨意、形式多樣,可供孩子自由發揮想象,創新的空間很大,并能起到“一物多用,以物代物”的作用,從而不斷激發幼兒靈感,讓孩子敢于創造。
在美術活動中,孩子們能用他們稚嫩的眼光捕捉生活中一切感興趣的事物,只要提供一個平臺,他們就能盡情地展示自己。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