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廷文
[摘要]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離不開堅實的物質基礎,離不開發展這個主題。即便是個別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出現了一些問題,也需要分清主要和次要、主流和支流、當前和長遠。不能因為個別地方的個別問題而因噎廢食,偏離“發展是硬道理”的主題。
[關鍵詞]民族地區;發展;創新;社會治理
創新社會治理需要充分的發展階段,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發展不充分,或者缺少雄厚的物質基礎,只靠單純的理念、服務的方式方法創新、體制機制健全完善、政府職能轉變,就某一個或幾個治理模式來說,在個別地可能奏效,但如果就此推而廣之,對整個社會長期和諧繁榮穩定、對社會各階層層際關系的調解平衡、對已經長期積累的社會矛盾的化解,仍然可能杯水車薪。由于民族地區發展階段發展程度與其他地區存在較大差異,創新社會治理,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定力。
一、當代民族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敏感都復雜都脆弱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敵對勢力日益把民族分裂主義當作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棋子,利用所謂的“民族”“宗教”問題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同時,周邊一些國家的局勢動蕩,敵對勢力乘機煽風點火,各種狹隘、極端思潮沉渣泛起,“三股勢力”和達賴集團不斷借機生事,大肆詆毀我國民族、宗教政策??梢哉f,民族問題在當今已經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敏感,都復雜,都脆弱。
放眼當代,民族關系早已不是只停留在國家內部各民族間簡單的差別問題,已經伴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上升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由“軟”而硬。而在某個特定時期,這個“軟”的部分會影響、甚至會直接支配整個國家的發展穩定、外交國防。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和各種國際勢力、國際力量的較量中,一民族與他民族的關系狀況,往往成為一些敵對勢力和國際勢力相互爭奪,互為利用的王牌。一民族內部或民族之間,哪怕只是很小的一點點星星之火,或許會對國家政權、整個社會穩定醞釀發酵成燎原大患。可以這樣斷言,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社會穩定;沒有社會穩定,就沒有發展的機會;沒有發展的機會,其他的一切發展規劃、奮斗目標都將被擱置,更談不上整個民族的強大復興了。
二、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
社會差別是指,一民族與他民族在語言、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歷史傳統、文化傳統、交際交往交流等方面存在差別,而引起的民族間的差別。比如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在文化傳統和生產方式方面的差別;發展差別是指,某一特定民族由于所處的歷史階段、發展程度、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的不同,與他民族在生產力水平、發展程度、教育科技方面存在的差距。發展差別是導致當前民族差別存在的根本原因。
新中國的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實踐表明,雖然我國在特定歷史時期、在整體上、在發展方面有過迂回曲折,但中國共產黨在對待民族問題的原則立場、政策主張上,一以貫之,得到了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信賴,經得起了歷史的檢驗。當前,一個包括各民族人民平等團結和諧包容的新型民族關系已經形成;實現各民族人民共同繁榮共同團結進步的目標,正在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部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途中,正在進行。
民族地區的團結和諧穩定事關國家安危。如何消除這個隱患,做到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一件大事,是關系祖國統一和邊疆鞏固的大事,是增強綜合國力、民族凝聚力、實現社會穩定的大事,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
三、發展是民族地區創新社會治理的硬道理
以發展促創新社會治理,是我黨的一大優勢,一大法寶,一貫主張。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新時期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的歷史性轉變,及時將民族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加大民族政策落實力度,提出“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制定并實施我國第一部民族區域自治法,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從此展開。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道路這一基本方略,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赴湖南湘西、內蒙古、新疆、吉林延邊等民族地區考察調研,深入思考新形勢下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根本大計,并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提出“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兩個堅持”的基本方針和“三個離不開”的原則。
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要著力加強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培育民族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社會事業發展和民生建設資金要向民族地區傾斜,讓民族地區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尊重民族差異、包容文化多樣,深化創建活動,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和睦、共同發展。
社會治理,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基礎。創新社會治理,更離不開充分的發展階段、離不開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發展不充分,深層次矛盾就不會顯露;基礎不堅實,一些新理念、新措施、新技術就無法跟進。少數民族地區尤其如此!
四、把握好民族地區發展與創新社會治理的關系
創新社會治理與發展既不矛盾,也不對立;是相互統一、相互促進、相輔相成、良性循環的關系。
一要處理好創新治理與“重點難點短板”的關系?!懊裎┌畋?,本固邦寧?!?“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睓z驗創新社會治理工作的成效,最終還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和短板。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央的一項基本政策基本方針。要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目標,順應各族群眾的熱切期盼,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充分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激發市場活力和全社會創新創造熱情;要發揮民族地區特殊優勢,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提高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釋放發展潛力;要發展社會事業,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進公平正義。使創新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做到發展的硬道理不因一地一時一事而放松,發展的主題不因國際局勢的風云變幻而懈怠。同時,還要對個別侵害少數民族群眾合法權益的事堅決糾正,杜絕歧視或變相歧視少數民族群眾、傷害民族感情的言論和行為。
二要處理好創新治理與“成果共享”的關系。必須看到,當前社會反映強烈的差別問題,公平問題,信訪案件居高不下的問題,群體性事件易發多發等問題,在根本上都涉及利益問題。利益問題最終還得用利益的辦法去解決,用物質成果去調解。物質成果不夠豐富,物質基礎不夠堅實,無論什么樣巧妙的平衡術,也只能維系一時而無法維系長遠。
為什么一些發達地區在處理諸如征地拆遷、群體性上訪等問題上做得就比較好?矛盾相對會少一些,緩和一些,而一些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就要多一些,對抗的程度就激烈一些?同樣的創新治理模式,同樣的創新治理辦法,比如積極建立并引導社會組織參與治理,引導公眾參與治理的問題等,在發達地區使用起來效果會好一些,而欠發達地區和民族地區就差一些?原因或許很多,但根本在于,前者有基礎、有條件、有足夠的投入,而后者還沒有,或者還不夠充分、還不夠堅實。
三要處理好創新治理與改革發展的關系。創新社會治理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論述當前民族工作面臨著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征時就指出:做好民族工作“頂層設計要縝密、政策統籌要到位、工作部署要穩妥,讓各族人民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社會治理是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對民族地區來說,處理好改革發展與創新治理的關系問題,可能比創新治理問題本身還重要。尤其是民族地區,要結合實際,要因地制宜,堅持在發展中創新治理,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推動發展,做到不因創新治理影響發展的主題,也不因發展而忽視治理的創新。
總之,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問題,同其他任何地區的治理問題一樣,一定要創新,不創新就無法與時俱進;但一定要區別的是,不能偏離發展這個主題。偏離發展談創新社會治理猶如緣木求魚、舍本逐末,得不償失。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新華社,2014-9-28.
[2] 王正偉.重在平時 重在交心——關于民族工作貫徹群眾路線的思考[N].人民日報,201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