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摘要]電視問政是政府主動提供的、以電視為平臺公民參與的新途徑,是公民利益表達和維護的新渠道,是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新形式。同時,電視問政也給政府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在電視問政中尋求政府治理的善治之道,實現角色回歸,是我國政府當前必須面對的問題。面對這些新挑戰,政府應從善治的合法性、責任性、透明性、法治、回應性和有效性這六個基本要素入手,以窺視電視問政中的政府善治之道。
[關鍵詞]電視問政;政府;善治
上個世紀70、80年代以來,政治、經濟環境日趨復雜,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同時出現,新公共管理范式應運而生,而其中呼聲最高的是治理和善治理論。善治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政治理念和政府管理目標,政府的管理之道也隨之發生改變。在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公民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并積極同政府展開博弈,政府作為主導和控制的角色日趨弱化,善治理念在公民參與過程中萌芽和發展起來。
2010年起,電視問政作為一種利用電視媒體直播問責政府官員的電視節目在我國多個省市開始興起,武漢市是此輪電視問政風暴的發源地。電視問政是政府主動提供的公民參與的途徑,公民通過電視這一大眾媒體的平臺對政府官員的治理工作進行質疑、發問、提建議、要答復,切實為民眾提供了一條有效的利益表達和利益維護的渠道。公民利用手中的權力對政府的行為和政府服務的品質進行監督,極大地提高了公民政治參與的熱情,為公民政治參與注入了新的血液,是公民利益表達和維護的新渠道,是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新形式。政府如何在這種新的政治參與方式中尋求其善治之道,是需要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善治的內涵
“善治”一詞于二十世紀80、90年代后被頻繁地使用于各類政治學文獻之中,但對于“善治”一詞的定義并沒有形成統一意見。國內學者高度認可俞可平關于善治的解釋,俞可平認為善治本質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它強調政府與公民共同管理公共事務,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1]
根據俞可平的觀點,可以把善治的基本要素概括為:(1)合法性。是指政府獲得合法性能力,是政府治理的基礎。合法性表現為政府建立和主導的權威得到公民認可和服從。其主要方法是政府盡量增加公民的共識和政治認同感,使公共管理活動得到公民最大限度的同意和認可(2)責任性。意味著管理人員和管理機構由于承擔一定的職務、擁有相應的權力,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3)透明性。是指政治信息的公開,打造透明政府需要通過各種媒體向公民傳達與公民利益相關的政治信息,使公民能夠有效地參與公共政策過程,對公共管理過程進行有效監督。(4)法治。本意是法律是公共管理的最高準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是善治的基本要求,沒有健全的法制,沒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會秩序,就沒有善治。(5)回應性。即公共管理人員和管理機構必須對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時的和負責的反應。要適時向公民征詢意見、解答問題,(6)有效性。一是管理機構設置合理、管理程序開展科學、管理活動實施靈活;二是管理成本最大限度減少。善治的程度愈高,管理的有效性就愈高。[2]
二、電視問政中我國政府的善治之道
(一)使電視問政常態化,有利于夯實政府的合法化基礎
文中所指的合法性,是指政府獲得合法性能力,是政府治理的基礎。合法性表現為政府建立和主導的權威得到公民認可和服從。其主要方法是政府盡量獲得公民對自己執政理念上的共識和政策過程的認同。電視問政從2010年的每年一次,到2012年后的每年舉行兩次,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特別是從2015年開始,武漢市市民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掌上武漢”參與問政過程,并對官員現場表現進行測評打分,最終測評結果還納入承諾整改單位的年終績效考核當中。共有174萬人次通過新媒體平臺參與互動,參與人數創歷年新高。其中,通過“掌上武漢”手機客戶端參與互動的網友達133萬人次。但是無論是一年一次,還是一年二次,這類節目直播的期數都太少,持續影響力不夠,缺乏長效保障機制。因此,要真正把電視問政形成一種常態,增強公眾的政治參與意識,夯實政府的合法化基礎,第一,需要把電視問政與政府信訪、網絡問政、電話問政、廣播問政等其他公民參與途徑聯系起來,確立常態開放的民意收集機制,搭建暢通無阻的官民對話平臺;第二,建立包括電視問政在內的市民評議、媒體暗訪、群眾監督等多種問責機制;第三,擴大問政對象的范圍,從問政相關部門一把手到基層機構的負責人,實現問政常態化。”[3]
(二)使電視問政內容“大民生”化,有利于政府承擔公共責任
打造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必須加強官員的責任感,為公眾解決實質性問題。電視問政的內容都是與公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比如,在2015年電視問政“期中考”涉及到的“別墅違建問題”、“農村土地征收補償不到位、良田變荒地問題”、“道路損壞問題”、“未成年人上網問題”、“公交運營服務質量不高問題”、“地下停車場變超市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零散、不成體系,一個問題解決了,相似的問題還有可能出現,如何解決根本性的癥結,電視問政無法根除。因此,電視問政的內容無法擺脫“小民生”的窠臼。而所謂“大民生”,就是不僅要反映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同時也要反映公眾關心和公眾的焦點,提供代表全社會價值取向的信息解讀。電視問政在內容上只有選擇這種“大民生”問題,才會讓相關部門聯合起來徹底地去調查問題的來龍去脈,把問題完整全面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在知情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想法與觀點,進而有效地、徹底地解決問題。
(三)公開電視問政的全過程,有利于打造透明政府
透明性指的是公開政治信息,讓公民能有效地參與政府的公共管理過程。在公開電視問政的過程中,首先是要公開問政的群眾代表。電視問政的問題必須反映公眾的心聲,這就需要參與電視問政的群眾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因此,要讓不同職業、不同領域、不同階層的群眾都參與到問政中來。其次,是要公開問政的問題。在電視問政的全過程中,對群眾代表提問不要設“底線”和“高壓線”,讓群眾代表無所顧忌,敢于提尖銳和提敏感的問題。最后是要公開問政的現場。電視媒體盡量采取整場直播的形式來展示電視問政的全過程,不刪減尖銳和敏感問題的信息,確保信息發布原汁原味。同時,盡量讓場外群眾能夠通過電話、短信、微信、微博、手機APP等形式參與電視問政現場的互動,確保電視問政能夠真正反映公眾關心的主要問題,把公眾的主要利益落到實處。
(四)電視問政制度化建設,有利于政府將法治落到實處
善治要素之一“法治”指的是,法律是公共管理的最高準則,任何機構和人員必須遵守法律的規定,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動。電視問政作為公民參與的新型渠道,還沒有相關法律條文規范,也沒有出臺相應的制度和文件。因此,在電視問政實際操作過程中,雖然表面上各路人馬在問政的過程中問得“激烈”,但老百姓未必真敢對各級領導真正“詰難”;問政內容僅僅只是一些簡單瑣碎的、家長里短的“小民生”問題,并未涉及到代表全社會價值取向等的體制、制度的問題。此外,有些官員在問政過程中承諾立即解決的問題,由于缺乏追蹤問效機制,也存在久拖未決的情況。因此,政府要將法治落到實處,真正實現電視問政的社會效果,引導全民有序參與政治,必須要建立健全與法律條文相配套的實施細則和管理制度規定,制定與電視問政相配套的政策措施。[4]
(五)加強電視問政回訪和檢查,有利于增強政府回應性
政府回應性要求政府必須及時處理和滿足公民的要求。由于缺乏追蹤問效機制,電視問政中承諾立即解決的問題也存在久拖未決的情況,這使得政府的回應性受到質疑。因此,政府必須構建完善的追蹤問效機制,實施全程追蹤報道,以推動問政問題的監督落實。比如,開辟新聞追蹤平臺,對節目中承諾解決的問題進行全程追蹤報道,不斷督促相關責任人兌現承諾,全面推進相關職能部門工作,解決實際民生問題。
(六)積極轉換觀念強力推進電視問政,有利于政府提高管理效能
有效性意味著一個有效的政府必須轉換管理觀念,促成管理職能的轉變和管理成本的減少。電視問政由政府主動發起,公民通過電視這一大眾媒體的平臺對政府官員的治理工作進行質疑、發問、提建議、要答復,使政府機關的組織結構往扁平化方向發展,管理層次的減少,管理幅度的變大,為政府管理成本的減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作為電視問政風暴的發源地,武漢市政府積極轉換管理觀念,以發文的形式,明確要求各個相關的職能部門的官員沒有特殊理由不能缺席電視問政現場。此外,官員在電視問政中的表現也已經被納入其績效考核的范圍。截止2015年9月,武漢市共問責249人,其中,處級干部44人,科技及以下干部205人;給予紀律處分46人,組織處理248人。武漢市政府通過這種上級向下級施壓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有關職能部門官員處理問題的工作效率。因此,要保證電視問政不斷促進政府管理效能的提高,還要求政府部門對電視問政的支持要進一步落到實處。
三、結語
“善治根本上有賴于公民自愿的合作,以及公民對其權利的自覺,否則,政府治理至多只有善政,而不會有善治?!盵5]電視問政使公民能夠通過電視媒體的平臺對政府官員的治理工作進行質疑、發問、提建議、要答復,能夠利用手中的權力對政府的行為和政府服務的品質進行監督。在實現政府善治的過程中,電視問政作為一種利用電視媒體直播問責政府官員的電視節目,極大程度地喚起公民的權力意識,拓寬了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推動公民政治參與的常態機制建設,從而有效地促進政府善治。
[注釋]
[1][2]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0:345-346.
[3]程久龍.武漢:電視問政[J].浙江人大,2012(9).
[4]耿相魁.問政類電視節目長效機制建設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6).
[5]鄧聿文.“網絡問政”與政府善治[J].鳳凰周刊,2011(12).
[參考文獻]
[1]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0.
[2]俞可平.地方政府創新與善治:案例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9.
[3]周琪.電視問政,不單是一場秀[J].南方人物周刊,2012(31).
[4]程久龍.武漢:電視問政[J].浙江人大,2012(9).
[5]耿相魁.問政類電視節目長效機制建設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6).
[6]鄧聿文.“網絡問政”與政府善治[J].鳳凰周刊,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