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剛
[摘要]在互聯網新形勢下,大學生過度依賴網絡、自身不成熟容易迷失于網絡、傳統的教風和學風受到較大沖擊,高校學風建設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以高校學科型學生黨支部為切入點,通過充分利用新媒體溝通平臺,打造朋輩互助和師生互動平臺;利用新媒體創新組織生活活動形式和內容,加強學習型黨支部建設;組建學科型黨支部網絡監督小組等三個方面,推動高校學風建設。
[關鍵詞]新媒體;學科型黨支部;學風建設
學風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優良的學風是高校教學管理水平、教育質量和辦學特色的重要標志。加強學風建設,促進優良學風形成,事關高校可持續發展和辦學質量的提升。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已進入高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接受教育的方式。面對新媒體這把雙刃劍,如果利用不恰當,則會產生一系列消極的影響。高校學科型黨支部作為高校黨的組織體系的基礎,是黨各項工作的基礎,是聯系學生的橋梁和紐帶,是高校優良學風建設的組織者、實踐者和推動者。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學科型黨支部如何成為學風建設的有效切入點,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
一、新媒體形勢下高校學風建設面臨的現狀與挑戰
(一)大學生過度依賴網絡新媒體,過度占用大量的學習時間
網絡新媒體是提供大學生獲取豐富知識和溝通交流的平臺,同時也提供了電視電影、網游交友、購物消費等娛樂活動。部分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于微信、QQ、微博和網游等網絡平臺中,甚至有些學生沉迷于網絡中不能自拔,繼而出現曠課、學習成績下降等情況。長時間的沉迷網絡讓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出現退化,更有甚者則出現了心理問題等情況。
(二)大學生自身不夠成熟,面對紛繁復雜網絡信息容易迷失自我
網絡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大媒介,在制度和監管等方面還存在一定欠缺,大量的暴力、色情、反動和迷信的不良信息充斥在大學生面前。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面對網絡上不良信息的誘導,十分容易讓是非觀念淡薄、自控能力較差的大學生迷失自我,從而影響其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進而影響高校優良學風的形成。
(三)網絡新媒體時代下,傳統的學風和教風受到較大沖擊
傳統的課堂是建立在師生互動學習的基礎上的知識傳授,課堂的教學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個人的專業水平、教學方式的形象性和鮮活性。傳統課堂存在教學內容陳舊、枯燥;教學方法單一、陳舊;教學形式以教師為中心,缺乏必要的互動交流等情況。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導致課堂上低頭族逐漸增多。同時,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上大量的名師、名校的公開課資源可以讓學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按照自己的學習需求和學習進度進行自主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對傳統的學風和教風存在較大的沖擊[1]。
二、新媒體形勢下以高校學科型黨支部為切入點建設高校學風新途徑
(一)高校學科型黨支部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溝通平臺,打造朋輩互助和師生互動平臺
高校學科型黨支部充分利用網絡媒體溝通的即時性、交互性等優勢,基于學科專業為基本單位,打造涵蓋教工和學生的兩個新媒體溝通平臺。一是同學科學生之間的溝通平臺,通過在同學科不同年級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群體中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新媒體平臺,加強同專業學生知識共享和交流互動,充分發揮黨員之間的傳、幫、帶作用。
同時,打通同學科教工黨支部與學生黨支部的溝通媒介,促進教工黨支部與學生黨支部形成共建載體,充分發揮教工黨員在思想教育、學業指導、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引領作用,讓教工黨員通過新媒體溝通平臺,及時了解學生在學業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難或建議。針對學生的困難和建議,教工黨員在教學方法、內容和形式等方面做出優化調整,助推教學課堂改革,以此形成一個雙向互動、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在此過程中,教工黨員要自覺踐行“四有”好老師標準,敬業修德,奉獻社會,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踴躍投身教育創新實踐,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學生黨員要做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表率,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2]。
(二)高校學科型黨支部利用新媒體創新組織生活形式,促進高校學風建設
高校學科型學生黨支部要積極弘揚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將網絡文化融于黨支部日常組織生活,通過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新媒體、專業知識學習和黨支部組織生活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參與組織生活的積極性,不斷提升黨支部組織生活的內涵,加強學習型黨支部建設,以此來推動高校學風建設工作。
第一,利用網絡新媒體拓展學習型黨支部建設新載體。在新形勢下,學習型黨支部的建設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工作思路,用新媒體平臺來豐富組織生活活動載體形式,以此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傳統的黨支部學習主要通過學習文件、專家指導和集中討論等方式來進行。在新媒體形式下,可以將傳統方式與新媒體進行融合,針對大學生喜好追求新鮮事物的特點,將組織生活注入線上互動、線下活動等活動形式,借助新媒體平臺信息流動快、教學資源豐富、學習方式自主和學習交流互動性等特點,讓黨支部組織生活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集中學習和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隨時隨地、方便快捷的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模塊進行學習、交流和交換意見,讓每一位學生都是學習資源的受益者,傳播者,擴大信息傳播范圍,提升組織生活的覆蓋面和受益面,提高組織生活的質量和效率,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3]。
第二,利用網絡新媒體豐富組織生活的內容。傳統的黨支部組織生活主要聚焦黨的政策理論宣傳,在新媒體平臺下的組織生活,應該進一步做到內容豐富,要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素質拓展和專業實踐等方面相結合,努力做到互聯網+高校黨建工作,讓網絡新媒體成為大學生黨員學習成長的平臺。建立網上黨校,將黨的相關理論知識、視頻等在網上發布,邀請著名專家學者對時政熱點進行解讀、和學生黨員直接互動交流等,使網絡成為引導思想、宣傳觀點的輿論陣地。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拓展黨建+學科的模式,將組織生活與專業實習實踐相結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習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深化學習,在實踐中推進學習型黨支部建設,以此來夯實學習型黨支部基礎。可以合理安排理論學習、時事評論、經驗交流會、學術研討會和職業經驗分享會等,將更多貼近大學生需求的元素融入到組織生活中,讓學生黨員真正參與進來,找到與自己學習生活的契合點,在增強對組織歸屬感的同時,助推學風建設。
第三,利用網絡新媒體增強黨支部的引領學風建設功能。高校學科型黨支部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資源,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文化陣地,傳播先進文化和思想,不斷增強黨支部的吸引力、影響力、感召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從而在大學生的思想、生活和學習等方面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校整體的教育質量。同時,學生黨支部不斷打造自身品牌文化,加強黨支部文化傳承,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進一步推進學習型黨支部建設[4]。
(三)高校學科型黨支部組建網絡工作小組,高標準嚴要求加強學風建設
第一,高校學科型黨支部要加強學生網絡監管小組建設,努力打造黨支部的網絡媒體平臺。為了進一步切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滿足新時期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要求,要對網絡工作隊伍進行業務培訓,不斷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和業務素質,加強正面引導,打造受學生歡迎的新媒體平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新媒體內容的閱讀量和傳播量,讓新媒體平臺真正成為高校學風建設的有力幫手。
第二,高校學科型黨支部建立網絡監督小組,加強對同學科學生上網情況的摸底和上網成癮同學的心理幫扶工作。現在大學生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很容易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每天用于上網的時間較長。據統計,目前大學生每天用于上網的時間多達3個小時,通宵上網的情況十分明顯。因此,黨支部的網絡監督小組要對本專業同學上網情況進行有效的引導。首先,要對本支部的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普通學生的上網情況進行摸底。主要是通過談心談話、實地走訪和寢室同學側面了解等三種渠道,深入了解黨支部成員用于上網的時間和上網主要關注的內容。在此基礎之上,要對網絡成癮的同學及時關注,要通過構建老師、家長和同學三級幫扶機制,幫助他們戒掉網癮,縮短上網時間。對于部分同學過度依賴網絡或者已經初步存在心理問題的同學,要尋求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幫助,給予及時的干預,并采取相關的治療,以求幫助他們盡快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5]。
同時,要重點關注學生網絡輿情,及時進行網絡輿情引導,要堅持做到天天有關注,周周有匯報,月月有總結。要堅持傳播正能量,及時發現網絡上的不正之風,要將學生的關注重點轉移到專業學習上面來,合理的利用網絡新媒體的學習資源,讓網絡資源成為學生學習進步的重要支撐點。與此同時,要與學校的團委、學生會等相關單位,進行協同合作,打造網絡文化品牌活動,提升學生的網絡綜合素養,以此來推動學風建設。
總之,發揮學科型學生黨支部的組織、實踐和推動作用,為高校學風建設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利用新媒體溝通平臺,打造朋輩互助和師生互動平臺;利用新媒體創新組織生活活動形式和內容,加強學習型黨支部建設;組建學科型黨支部網絡新媒體學生工作隊伍等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從黨建工作的角度對學風建設的有益探索。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研究也應該與時俱進,根據高校學風建設中的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以期達到高校學風建設的新要求。
[注釋]
[1]蔣豪.新媒體在高校學風建設中的應用路徑研究[J].文化學刊,2015(4):108-110.
[2]陳華健,張翠玲等.新媒體對高校學風建設的影響及應用對策研究[J].學術研究,2014(12):48-49.
[3]李德亮,王博等.新媒體時代高校學風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時代教育,2015(9):233-234.
[4]詹凱.新媒體視野下高校學習型學生黨組織建設途徑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5(5):213-214.
[5]王紅琳.網絡時代高校學風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6):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