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平
【摘 要】中核核電運行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運行”)負責秦山地區九臺核電機組的運行管理工作,在面對復雜的多機組、多堆型的群堆管理模式,中核運行根據兩化融合中“互聯網+”的平臺應用理念,利用WEB和數據庫開發技術,結合自主開發的與各生產單元生產業務系統、電站數據系統、企業管理業務平臺等運行生產相關系統的數據接口開發了一套生產運行管理系統,該系統平臺的應用推進了中核運行運行管理流程標準化和業務模塊一體化,部分實現了對群堆運行管理工作的標準化。
【關鍵詞】群堆運行管理;生產運行管理系統;互聯網+;兩化融合
0 引言
為應對國內核電新的發展形勢、符合市場化發展需要,根據集團公司部署秦山核電基地實施完成機構的戰略化改革,原秦山核電基地三家核電公司將九臺核電機組委托中核核電運行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運行)統一運營管理。在面對復雜的多機組、多堆型的群堆管理模式,中核運行提出“一體兩翼”的戰略目標,其中“一翼”為實現“核電管理的標準化”。運行領域根據“一體兩翼”戰略及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要求,以實現管理流程標準化和業務模塊一體化為指導思路,結合“互聯網+”的平臺應用理念,推進數據、業務流程的互動創新和持續優化,提出了生產運行管理系統平臺的開發需求。
1 生產運行管理系統解決方案
運行領域在完成對各生產單元運行管理相關業務和流程的梳理工作后,根據業務模塊需求,提出了生產早會、管理晚會、運行日報、運行周報、十大缺陷、生產待命、生產日報、無人因時鐘、關口電量、設備定位十大業務系統子模塊。利用互聯網的WEB和數據庫開發技術,結合自主開發的與各生產單元生產業務系統、電站數據系統、企業管理業務平臺等運行生產相關系統的數據接口,集中采集、處理、存儲運行管理相關業務活動過程中所需的各項數據和信息,并由各業務模塊管理人員在平臺中對需要的數據和信息進行集中處理,生產運行管理系統將已處理的數據和信息根據統一模板文檔自動生成各業務模塊需要的各項文檔;對于需要持續跟蹤反饋的信息,系統根據設定的原則利用企業郵件系統和公眾短信發送平臺,及時提醒相關的業務部門。同時,該系統集成了強大的搜索引擎,能有效的對歷史數據、信息、文檔等進行查詢,方便企業員工對各項生產信息的了解和掌握。
運行領域在提出平臺開發需求時,對該系統設定了四大開發目標:
目標1:實現統一平臺、統一開發、統一運維;
目標2:業務模塊集成化、信息管理集約化;
目標3:實現新老系統無縫更迭,優化模塊統一上線;
目標4:建立以數據為核心的平臺可持續發展策略。
2 生產運行管理系統各子系統具體實現方法
2.1 生產早會/管理晚會子系統
系統上線前,原生產早會/管理晚會的相關材料準備,由與會的各生產部門使用辦公軟件編輯本部門需反饋的信息內容,然后統一提交當班值長或運行工程師進行整合,最終形成生產早會/管理晚會的召開材料。這種做法比較費時費力,需要當班值長或運行工程師要花較多的時間進行材料內容的整合,各項信息也是分散的,在材料整合過程中需花費較多時間進行溝通,同時相關文檔只有與會的人員知曉,不利于在公司內部共享交流。
系統上線后,該系統從各生產單元的電站參數系統自動采集電站系統參數,并集中從“EAM”、“CBA”、“TEAM”等設備管理、工作控制軟件中采集工作票、工作申請、設備缺陷等數據和信息,相關職能部門只需在系統中對采集的信息進行確認和編輯即可。系統根據設定的規則自動將以上數據信息填入生產早會的PPT模板中,生成生產早會/晚會的文檔材料供相關職能部門使用及電站所有員工查閱。該系統同時設置了提醒功能,對未能及時填報和編輯的項目,采用企業郵件和公眾短信平臺的方式提醒相關職能部門管理人員。
該子系統設置了行動跟蹤模塊,管理人員將生產早會和晚會中產生的相關行動錄入到行動跟蹤模塊中進行跟蹤。系統通過郵件和短信的方式自動提醒行動責任部門負責人新增和即將回顧的行動。由行動負責部門將行動的實施或完成情況填入系統中,系統將行動的反饋信息生成到早會/晚會的材料中供會議使用。
2.2 運行日報/周報子系統
核電站日常運行期間需要向相關監管部門定期報送大量電站運行情況的文檔,如運行日報和運行周報。原報告文檔由各生產單元根據需報送文檔格式使用辦公軟件編輯所需的電站運行數據、圖表、信息等內容,該項工作需要從各生產單元的電站數據系統中手動獲取相關的電站數據并進行編輯處理,如功率曲線圖表,電站運行參數等。
系統上線后,從各生產單元的電站數據系統中集中采集如熱功率、核功率及電廠工況的主要參數,并根據采集的數據自動生成日功率數據曲線和周功率數據曲線,相關管理人員僅需要對采集的數據進行簡單編輯,并在系統填寫頁面中編輯主要工作內容、出現的異常情況、本周重要運行操作及維修活動、本周出現的重要異常(事件及設備異常等),十大缺陷情況,現存重要缺陷情況等內容。系統根據設定的規則將保存的信息和數據填入報送文檔模板中,自動生成相關的報送文檔,供相關部門和電站員工下載使用。該系統的上線極大的減少機組運行工作管理人員的重復性工作,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到電站安全管理上。
2.3 十大缺陷子系統
十大缺陷管理系統為公司管理各生產單元及公司級的十大缺陷提供了一個統一、直觀、集中的管理平臺。由各生產單元的管理人員在系統中填入相關的十大缺陷信息,并由相關缺陷責任人對缺陷的發展趨勢、最新進展等信息進行更新維護,使電站管理人員及相關生產部門及時掌握十大缺陷的解決處理進程。同時該系統中也設置了行動跟蹤模塊,對需解決十大缺陷而產生的各項行動進行跟蹤,該行動跟蹤模塊可以設定回顧日期和回顧周期,系統自動根據設定的日期和周期采用企業郵件的方式提醒相關的行動部門的責任人填寫行動的最新進展。該系統還設置了附件上傳功能,對支持十大缺陷處理的相關文檔進行管理,有利于對電站缺陷的處理提供豐富經驗反饋。
十大缺陷管理系統采用柱狀圖表、曲線等方式對各生產單元的十大缺陷進行分析統計,對了解機組的性能、狀態及十大缺陷的處理變化情況提供直觀的輔助手段。同時對十大缺陷的點擊瀏覽情況進行統計、排序,以掌握目前電站員工最關注的十大缺陷,對缺陷處理的優先級別提供參考。
2.4 設備定位導航子系統
核電廠擁有數以萬計的設備,其中部分設備是日常不操作的或處于電站相對隱蔽區域;另外,在電站功率運行期間,部分設備位于電站的高輻射區域,電站工作人員無法進入。因此電站工作人員對以上設備位置較為陌生,當需要操作以上設備時將花費較多的時間去找尋設備的位置,降低人員的工作效率,同時增加人員額外的輻照劑量。
運行領域自主開發了設備定位導航子系統,該系統集成了中核運行管理的九臺機組的廠房地圖,可由管理人員在系統中錄入各機組設備位置信息,同時設置將現場設備照片錄入到系統的功能。電站工作人員可以方便通過該系統查詢設備位置,結合現場圖片可以迅速定位現場設備。該系統還開發了設備位置導航功能,根據人員所處位置自動規劃出到達目標設備位置的最短路徑,對路徑中上鎖的房門給出提示,同時利用現場的輻射水平數據合理選擇輻射劑量最優化的路徑,對于高劑量的區域同時還能給出警示。該系統的投運極大的方便了現場人員設備查找定位,增加了人員工作效率,并合理可行盡量低的降低人員接受的輻射劑量。
2.5 生產待命子系統
生產待命是核電廠所特有的人員管理形式,單臺機組日常期間需要安排大量的人員處于生產待命狀態,以確保生產待命人員隨時具備向運行值班人員提供需要的各類支持的能力。以往各生產單元生產待命人員采取分散的管理模式,待命人員的安排費時費力,查詢也不方便。該系統上線后,將四個生產單元生產待命人員信息集中管理和顯示,并且后臺待命人員名單的管理采用較為人性化的維護方式,極大的方便了生產待命人員的管理和查詢,運行值班人員在需要查詢生產待命人員時,僅需要打開一個頁面就能及時獲取全部待命人員的信息。
2.6 關口電量管理子系統
中核運行原各生產單元關口電量管理平臺分散,電量記錄數據種類不一致,數據匯總、統計、查詢均不方便。該系統上線后,對四個生產單元的每日電量數據按照統一的種類進行采集,利用采集的數據計算所需的電量數據,并明顯異常的數據進行警告提示;系統開發了電量統計功能,統計日、月、年等周期電量情況,并給其他子模塊提供發電量的相關數據。
3 生產運行管理系統持續改進措施
生產運行管理平臺從上線后,部分實現了運行管理工作的標準化、統一化,該系統的應用獲得了各生產部門的一致好評。根據逐步深化改革的需要,全面實現中核運行9臺機組的運行管理工作的標準化,具備群堆管理的能力,生產運行管理系統還在持續開發新的業務模塊,如運行決策、生產日報系統模塊正在開發過程中。后續,該系統也具備根據業務流程的逐步統一,如EAM項目的推廣應用,實現進一步的持續改進和優化。隨著系統的運行,采集了大量的電站管理信息和數據,對以上大數據的持續開發和創新也將為提高核電廠的安全運行水平提供基礎支持。
4 結論
生產運行管理系統自2014年1月起各業務模塊逐步上線至今,中核運行已經基本實現了對四個生產單元9臺機組運行生產管理流程的統一。同時該系統平臺與公司企業兩化融合的目標達成一致,利用信息技術推動了運行生產管理、業務流程方面的統一。該系統的投入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社會效益
實現中國核電群堆管理在生產運行管理領域的應用落地,形成管理制度、流程、平臺的標準化和集成化。實現多電廠、多機組在一套平臺中進行對標管理,特別在管理水平的橫向與縱向對比分析上實現統一的參照平臺管理。實現一套滿足核電管理要求的、穩定可靠的信息化生產運行管理管理平臺,利于中國核電管理標準化的輸入和輸出。
2)經濟效益
在生產運行領域實現多電廠、多機組管理流程標準化、統一化。管理流程的統一減少了重復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生產運行管理系統提供了全面的功能,人性化的操作界面,大大減少了員工的工作量,提高了員工工作效率,從管理效益、集中管控效益等方面節約了開發成本和運維費用。
【參考文獻】
[1]GB/T 23020-2013 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融合評估規范[S].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