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
【摘 要】研究科普教育的創新途徑,利用全社會的資源共同促進科普教育的全面發展已成為科普工作者的急迫任務。對科普教育發展歷史進行了研究以后,從科普教育的積累、樹立創新精神和具體創新途徑3個方面著手探討科普教育的創新途徑問題;并從中尋找一條更好更快的科普教育發展之路。
【關鍵詞】普教育;創新精神;創新途徑
近年來,隨著科普教育在全社會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科普教育中來,推動了科普教育的進一步繁榮。為更好的普及科普教育,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研究科普教育的創新途徑,利用全社會的資源共同促進科普教育的全面發展已成為科普工作者的急迫任務。本文試從科普教育的積累、樹立創新精神和具體創新途徑3個方面著手探討科普教育的創新途徑問題。科技館作為科普教育的主陣地,在研究科普教育創新上具有典型意義,故本文所探討的僅以科技館為限。
1 科普教育的積累
1.1 專業活動的積累。
自科技館19世紀初出現以來,它的發展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每一階段均具有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征:第一階段主要展示自然標本,工業產品,科學儀器的實物或者模型;第二階段主要展示工業革命的成果;第三階段展示的內容基本上是基礎學科和一些技術原理,著重強調觀眾參觀的自主性、互動性。展示的內容、方式均發生了變化,展示內容由單純的展覽科學技術成就發展到以展示基礎學科的基本原理為主,展示方式側重互動性;其中,展示內容涉及的交叉學科越來越多。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科技館從業人員從不同的內容、方式和角度上積累了相對豐富的專業知識,從中總結、提煉出不少共性、規律性的理論知識。
1.2 相關專業的積累。
科技館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也是比較復雜的交叉學科,文理工藝術混雜。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規律性的常識,如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科學性與表現形式、展示方式的結合等相關專業知識的積累越來越豐富。
2 創新精神的樹立
樹立創新精神是進行創新和有效創新的前提。科普教育創新精度的樹立,需從以下幾點著手。
1)堅持解放思維、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準則,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實踐中創新。眾所周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是我黨在社會領域行之有效的法寶,同樣,在科普教育的創新上,這3大法寶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觀當前的科普教育創新,以下3條至觀重要。
(1)堅持實踐的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科學的源泉,更是科普教育創新的源泉。實踐是一個歷史的過程 ,要從科普教育的實踐中吸取科學創新的源泉,以科普教育創新的成果指導新的實踐,并以實踐為標準檢驗科普教育創新的科學性和成效。
(2)堅持發展的觀點。社會是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前進的。同樣,科普教育的發展歷程也適用這一規律。
(3)堅持需要的觀點。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公眾,提高公眾素質,這就要研究人,研究人的需求。發展不能離開人,人的標準是科學創新和發展的最高標準
2)遵循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在科學交往與科學選擇、科學批判與科學兼容、科學積累與科學創造的相互聯結、相互作用中創新。
3)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充分發揮科普工作者的創造精神。如果說科技工作者是科學創新的主體,那么科技館的科普工作者則是科普主體中的主力軍,在科普創新中發揮導向作用。
3 創新途徑
科普教育的創新途徑多種多樣,從宏觀的角度來講,兩點必不可少:一是制度化的創新體制,二是永恒的創新心態。本文不涉及宏觀的理論研討,主要探討具體可行的措施,具體來說,筆者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強項入手
一個人或一個單位,總有自己擅長的方向,亦即強項。毋庸置疑,它的好處至少有兩點:一是,容易找準方向,容易開展工作;二是,相對而言較易取得成果,從而積極信心和資源,形成良性循環,加快發展和創新。這也是強者恒強的道理,就全國的科技館來說,有的擅長理論研究,有的擅長展品研發與制作,有的擅長活動的開發與實踐,有的在互聯網科普上優勢明顯;大館有大館的優勢,小館有小館的特點,不一而足。大不是目標,有特色,培養自己的優勢才是終極目標。
3.2 短板著手
根據木桶理論,我們要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個人或單位必須明確自己的短板,把短板加長,整體水平才能獲得提升。明確了短板,僅是第一步;關鍵的第二步是制定切實可行的提高方案并堅決執行。在這個過程中,不怕走彎路,就怕走回頭路;為避免走回頭路的情況出現,需要堅定地信心和一定的犧牲精神和妥協能力。同時,取得一定或階段性的成果以后,長短板互相對照,互相促進,更容易取得長足發展。具體到省市科技館來說,短板相對容易羅列,難的是選擇哪一個或哪幾個短板入手來提高單位的整體水平;其中涉及到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層次、興趣愛好、發展潛力、經濟支撐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從長計議,通盤考慮。
3.3 需求著手
從需求著手,方向自然正確,前提是取得正確的第一手資料。如何取得第一手資料,方法很多,比如,觀眾的反饋(正式、非正式,書面和口頭反饋記錄)、社會統計、專業調查等等。這些方法如何取舍,根據其針對性即可。比如,中國科協進行了8次全國性的科學素養調查,其公布的成果和其數據,當然具有權威性,但是,具體到某一個省、甚至某一個市,其結果就僅具有參考價值,而不是權威數據,由其引發的各種對策和措施,就必須相應的調整;否則,當然不可避免“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的結果。總之,弄清楚對象至關重要。另外,對于科技館來說,設計使用可行的調查方案,其統計數據可有各種不同的應用。比如,山東省科技館的觀眾統計數據的分析,不僅讓科普工作者找準了努力的方向,還有其它出乎意料的作用,它為工作人員的工作安排、休假時間的合理安排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據,作用明顯。
3.4 引進消化吸收
社會發展階段不同,人的思想認識不同,能力也不盡相同。作為發展中大國的我國,科普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制約,可部分超越社會發展階段,但不可能大幅跨越,因而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自然可以借鑒,也可少走彎路;這就意味著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道路的可行性。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大大方方的走先模仿、后創新的道路,當然要加上知識產權保護的前提。引進不僅僅是引進國外的理念和展品,各館之間也完全可以實行。比如,2009年由山東省科技館首創的流動科技館,2年后就推向了全國,逐步實現縣域全覆蓋,對推動全國縣域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作用明顯,對中西部而言更是作用巨大(中西部的經費基本由國家財政承擔)。
3.5 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創新
互聯網顛覆了公眾的觀念、思想和行為,科普也是其中一員。青少年是網絡的主力軍,又是主要的科普對象二者的重合意味著重大的機遇。這里有兩個方向:一是,技術本身的科普創新,二是,利用技術開發新的科普形式和內容。從最早的網站僅僅只是機械的轉載一些科普文章,到專業的科普網站的出現,再到民間科普團體及其網站的蓬勃發展,以致近幾年來陸續出現的科普APP等等,發展速度之快,技術應用能力之強,無不體現新技術和創新的魔力。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互聯網科普代表著科普的未來。
3.6 整合資源,共同開發
說來容易做卻難,客觀地說,社會上做科普的單位和個人,雖然不算多,但絕對數量還是很可觀的,缺的是資源的整合。這是一個費時費力的政府工程,需要下大力氣推動。
3.7 寬容與包容的思想
任何新的思想、新的創意、新的創造,起初肯定存在不完善的方面或瑕疵等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歷史告訴我們,我們已經屢次錯過科學發展的良好機遇;今天的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再次懷疑、甚至扼殺新思想、新創造。我想,最好的辦法是實事求是,讓時間、實踐檢驗一切,否則,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我們將再一次擦肩而過,趕超世界一流的科普夢想將再成鏡花水月。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協.第8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Z].2010.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