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芮
【摘 要】環境保護,教育先行,環境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是人類獲取環保意識和環境道德價值的重要途徑。在“低碳、環保”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環境教育更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把保護環境作為我們天然的使命。
【關鍵詞】環境教育;存在問題;轉變方向
在百度詞條中輸入“環境教育”,會瞬時彈出數千條關于其的定義,匯總梳理后不難發現,環境教育始終離不開兩個關鍵主體,即人類和環境。簡而言之,環境教育就是圍繞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而進行的一種長期、系統的教育活動。既然關鍵主體是人類和環境,那么就不可回避的要談談現在的環境問題。
跨入21世紀的人類社會,由于人口激增、科技進步及生產力迅猛發展所產生的環境問題日益加劇,人類對環境惡化的擔憂也與日俱增,處于對自身的保護,環境教育必須委以重任。環境保護,教育先行,環境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是人類獲取環保意識和環境道德價值的重要途徑。
一、環境教育概述
環境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維和理念是教育內容外延的重要補充領域,馬桂新在其《環境教育學》一書中明確提出:“環境教育是一個涉及整個教育過程的教育新領域,它以生態、經濟、社會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促進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途徑與方法,實現受教育者情感、態度、價值觀與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一系列轉變,使受教育者成為具有環境綜合素養的新人類。”
具體包括以下四大類,第一類環境科普知識,顧名思義即感知外部環境并獲取環境知識;第二類環境法律知識,例如,通過學習新《環境保護法》來明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法律對于政府、企業及公眾都有賦予什么權利和義務,讓廣大民眾自覺遵守環境法律法規,不斷強化環境法律意識;第三類環境體驗知識,例如,通過參觀“綠色主題”環境教育基地來豐富和填補書本上的環保知識。讓環保知識更加貼近生活、服務生活;第四類環境道德倫理,即在掌握一定的環保知識和環保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用環境道德倫理做支撐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外界環境。
二、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
回顧我國環境教育的發展史,清晰可見,環境教育突出貢獻在于“傳道授業”,即傳播環保知識、培養環保意識。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環保知識予以普及化、大眾化和全民化。與此同時,環境教育也存在著形式單一、方法簡單、內容碎片化及城鄉差異大等諸多問題。
第一,環境教育形式單一、方法簡單
單純依靠說教的方式很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課堂固定的一對多的信息接收模式剝奪了學生們戶外體驗的感受,過多發揮環境教育中“傳道授業”的作用,勢必會影響環境教育陶冶情操的功效。
第二,環境教育內容碎片化
目前,環境教育主要采用滲透式教育法,通過學科交叉來導入環境教育,缺乏系統、完整的環境教育體制,無法充分挖掘環境教育的相關結合內容來滿足學生們強烈的求知欲。
第三,環境教育城鄉差異明顯
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連環保基礎設施都不健全,談何環境教育?此外,缺乏接受正規環境教育培訓的老師也是造成城鄉環境教育差距大的重要原因。
三、環境教育轉變的方向
第一,環境教育形式多樣、方法靈活
深入挖掘教材內在的環境教育因素,在潛移默化中開展環保教育工作,配合植樹節、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等開展環境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到環保活動中,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把從環境教育中獲取的環保知識內化為環保道德情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環境意識真正轉變為自覺行為。
第二,環境教育內容獨立化、系統化
滲透式的環境教育模式,短期內可以滿足孩子們的環境知識需要,但從長遠發展來看,不足以把環境教育向普及化、大眾化和全民化推進,環境教育應作為獨立開設科目,列入中小學教育大綱,通過學習環保知識、掌握環保技能、了解國家法律法規來提高孩子們的環境意識,讓環境教育真正成為實現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環境教育從加強農村基層設施建設為切入點
全面提高素質教育,必須注重農村人口素質提高,只有農村人口素質有了質的飛躍,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我國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目標。廣大農村地區的環境教育,應首先從加大環保設施的投入為切入點,只有改善環保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環境教育才有存在和發展的沃土。除此之外,培養并輸送更多從事環境教育的專業教師也是促進農村地區環境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的重要因素。
四、結論
環境教育任重而道遠,需要不斷摸索、開拓和創新。環境保護,教育先行,環境教育是人類獲取環保意識和環境道德價值的重要途徑,更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馬桂新.環境教育學(第二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張敦房.淺談我國大陸中小學環境教育[J].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9)
[3]周敏.論青少年環境教育與環境意識培養[J].寧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02(1)
[4]郭正華.加強學校環境教育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J].課外閱讀(中旬),2012(8)
[5]胡瑛.加強中小學校環境教育,增強青少年環保意識[J]. 環境教育,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