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利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知識輕情感,學生缺少美的體驗。本文主要從挖掘文本之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錘煉教學語言、注重反復誦讀等角度重構審美,讓閱讀與審美和諧共生。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而審美活動往往依附于智育與智育之下,審美在閱讀教學中的缺位,已成不不爭的事實。小學蘇教版教材的諸多美文未被美讀,沒有感悟,學生的“自主性”無疑被套上枷鎖,成為被動接受的道具。
小學語文教學呼喚美的教育,以文本內部的邏輯美與外部的形式美統(tǒng)一起來,能以美怡情、以美啟真、以美激智、以美育德,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交融在一起,實現(xiàn)和諧共生,共同發(fā)展。
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1.情感態(tài)度被漠視。教師擺脫不了應試觀念的影響,工具性被日益強化,而人文性愈來愈得不到重視,以題海戰(zhàn)術擠占學生的時間,一味照搬教參,學生缺少想象,缺少創(chuàng)新,其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被忽視。
2.閱讀教學中審美“缺席”。語文教學倚重知識技能的訓練,將本應個性化、情感化、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變成“理性”的分析,學生學到的只有零散的知識,而真、善、美的內容越被忽視。教師以聲色俱全的多媒體輔助教學,美只在外表,只有點綴,而無視學生的審美接受,語文教材中真正的美被淺層的演繹隱遁了,學生想象的翅膀尚未展開便已折斷。
3.朗讀活動存有缺憾。在朗讀教學中,教師采用分角色朗讀、角色扮演等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但由于以講替讀、以聽代讀,講多讀少,導致閱讀時間的不足。教師分析多,學生感悟少,文質兼文章被“庖丁解牛”分解得支離破碎,人文被曲解、精神被扼殺,美感無法呈現(xiàn)。
4.評價作祟。小學語文閱讀考試重分析理解,分析句子內在含義、概括中心思想,教師迷戀于考分的追逐,陷入講解分析的怪圈,采用應試的套路,砍的砍、削的削,只剩下光禿禿的軀干,還存有美感?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的建構
1.閱讀文本,挖掘文本之美。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符合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選擇的多是絢麗多姿的自然美、感人至深的社會美的文本。(1)感受自然之美。教材中自然風光、文物古跡等都蘊含著自然之美,教師要引導學生投身于神奇美麗的大自然中,感受如詩如畫的風光。如在《黃果樹瀑布》教學中,教者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瀑布之美,有學生感受到聲之美,“就像是微風拂過樹梢,漸近漸響;最后像潮水般涌上來,蓋過了人喧馬嘶,天地間只存下一片喧囂的水聲了。”有學生感受到形之美,“懸掛在巖壁上,上面折為三疊,好像一匹寬幅白練正從織布機上瀉下來。”(2)感受社會之美。社會之美有情感美、節(jié)操美、智慧美,情感美是對喜愛之情的真誠表露,節(jié)操美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智慧美有著創(chuàng)造的力量。如《輪椅上的霍金》一文學習中,教者讓學生讀出命運對霍金的殘酷,讀出霍金頑強的意志、探索的精神與感恩的心,從而在內心深處產生深深的震撼,被他的節(jié)操美、智慧美所折服。
2.創(chuàng)設情境,與心靈對話。教師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拉近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建立新知與舊知聯(lián)系的橋梁,將情與境交融于一起,引領學生深入文本,跨越時空,與智者對話,感受他們深邃的思想、偉大的心靈、超凡的智慧,在細細品味中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從而能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形成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如在《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中,教者以賀知章的《詠柳》詩導入,讓學生說出柳樹美、枝條柔軟、葉子細勻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賀知章眼中的柳樹,是生長在普通地方的柳樹,你知道高原上的柳樹是什么樣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急于了解陳忠實眼中的高原的柳樹是什么樣的。
3.錘煉語言,感受語言之美。小學生具有模仿性,教師的語言對學生的感受、思維、情感等活動有引導作用。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錘煉語言,明晰的思路、言辭的準確讓學生感受到語言之美。如在《安塞腰鼓》教學中,教者創(chuàng)設情境如下:“黃土高原,溝壑縱橫,風沙滿天。有人認為,它是一片貧瘠的土地,然而正是這里有著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教師的導入,讓學生了解其獨特的文化內涵。
4.強化誦讀,讓傳統(tǒng)回歸課堂。“誦讀以貫之,思索以通之。”誦而后思,貫而后通,誦讀是文本學習的開始,只有在反復誦讀中品味文章,才能積極語言經驗,積淀語感。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文學習中,教者讓學生先分組讀,解決字音、詞義。再深讀詩文,思考:“杜甫本是不愛哭的人,但在寫這首詩之前,他曾流過淚,你能從掛圖中看到什么?哪些人倒在敵人的鐵蹄之下?”“朝廷收復了失地,你們開心嗎?你會用什么方式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從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的歡快感受到心情之美,也能從平易淺顯而又極富感染力的語言中感受語言之美。
總之,在孩子的心中,一切事物新鮮而有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走出迷失精神的泥沼,重構自己的精神家園,要交給孩子一雙審美的眼睛,讓他們以純真的心靈去發(fā)現(xiàn)、捕捉美。
【參考文獻】
[1]周施清.小學語文審美化教學研究[J].小學語文教師,2002
[2]紀育華.母語教學與人格塑造——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D].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