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銘琦
[摘 要] 作為班主任——處于一線的德育工作者們,我們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乖巧的,有調皮的,有懂事的,也有叛逆的。不管面對哪種學生,我們都要站在問題的最前沿予以關注,懷揣一份責任和良知,動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讓德育不再玄虛,不再是“高山仰止”的企盼與虛無,而是讓其變得真實起來,能用我們的指尖可以觸摸得到。我在思緒里追尋,在實踐里探索,用道德判斷----道德思考----道德踐行的德育新途徑的理念,用我的力量和努力來詮釋、踐行。
[關鍵詞] 教育 德育新途徑 師愛
蘇霍姆林斯基說:“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教育的這種反差效應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可塑性。作為一名班主任,不能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應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批評或表揚都要深淺有度,尋找突破口,因材施教。也許老師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能在不經意間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達到心靈的溝通,獲得學生的信任,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一、案例展示
在我們班上有一個學生叫張某,他是一個相當聰明,但是行為習慣極差的男生。課堂上,他總喜歡打斷老師的思路,發表自己的觀點,是個關不上的話匣子,然而從他嘴里蹦出來的常常是一些沒經過大腦思考的話,因此他通常是老師點名批評的對象,即使老師和班委多次提醒后還是沒有改進的跡象。家庭作業從來沒有一次是完成記錄的,因此經常有不做或漏做的作業。
一天,在改語文作業本的過程中,我突然意識到,已經有很久沒有改到張同學的作業了,我找到他,問他作業本怎么沒交,他說我交了,組長可以作證。找來組長,組長也說他確實已經交了,仿佛他作業本不見完全是我當老師的責任。我讓他再去找找,結果他把書包翻了個底朝天,還是沒找到,沒辦法我打電話給了他母親,向她講了這件事,并囑咐她家里也幫著找找看。
幾天后的傍晚,張某的母親找到我,說在家中的鞋柜底層找到了他的作業本,而且基本有一半的作業是空白的。于是我找到張某進行了德育新途徑的教育。
二、案例分析
那么什么是德育新途徑?所謂道德新途徑,就是以道德判斷-道德思考-道德踐行為主線的新模式。“道德判斷”就是學生運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及道德認識對自己或別人的行為進行判斷和推論的過程。 “道德思考”就是學生運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及道德認識分析自己或別人的行為過程、行為目的、行為結果,讓學生去思考,去選擇,能為自己的道德判斷找出足夠的依據,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指導自己的道德行為。 “道德踐行”是找準學生道德素養的脈搏,提供真實的場景,讓學生去思考,去判斷,去選擇,進而把道德規范滲透到自己心里去,指導自己的道德行為。
很顯然,張同學對我撒了謊,對于他的行為該怎么處理呢?我把他叫到辦公室的時候,他耷拉著腦袋,知道自己的謊言已經被揭穿。面對他的表現,我按捺住心中的怒火,我想,遇到事情,如果為了出心中的一口氣而大罵他一頓的話,其實是不能夠讓他從內心深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的。
于是我問張同學:“你知道自己出現什么問題了嗎?他很誠實地告訴我,自己撒了謊,不僅騙了老師,也騙了疼愛他的母親,說到這里的時候,張同學已經泣不成聲,他來自于單親家庭,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母親把全部的青春都交給了他,給予他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每天親自輔導他的功課,直到把當天的課程全部復習一遍、把第二天的新課程全部預習一遍為止,他的母親寄予了他厚望,這也許無形之中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所以當他偷懶的時候,他不想讓母親看見而傷心,于是用一個又一個的謊言來彌補他第一次犯下的錯誤。了解情況后,我打心眼里理解這個孩子,我覺得其實孩子本質是不壞的,他也明白要感恩母親,讓母親能為自己的成績感到驕傲,只是,孩子畢竟還是孩子,偶爾也會有犯懶的時候,偶爾也會有調皮、不聽話的時候。“那么,你該怎么做呢?”我順著他的思路發問,“我會把落下的作業全補起來,我會認真聽課、認真做作業,我會用自己的成績來回報媽媽,老師,請給我一次機會吧,我一定改。”話語中,帶著真誠和渴望,我想不妨就給他這次機會,說不定他因此也能改掉上課行為習慣差的毛病。于是,我和他的母親達成共識,給孩子時間。
沒有把這件事當成一件天塌下來的大事,我們平靜地讓其慢慢淡化,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我驚喜的發現,孩子真的在進步,真的在成長,上課規矩多了,各任課老師的評價都很不錯,偶爾和他交流溝通中,也感受到了他的自信和活力,他對老師的表揚和關注非常在乎,我經常發短信給他的母親,告訴她,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很優秀,期末考試也考的很不錯。
其實張同學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表揚和關注。像他這樣被同學們視為“行為失常”的人,聽到的總是老師與同學對他的否定,而母親又對他期望過高,讓他對自己持有一種懷疑態度,對學習和生活都沒有信心。其實他們犯點小錯誤、違反紀律是在所難免的。要知道我們面對的是成長過程中的個體,因此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他們。尤其是對個別學習成績差、行為表現散漫的學生,更渴望得到老師的尊重、鼓勵、肯定,所以我們更應關心和愛護他們,對他們不嫌棄、不歧視,不疏遠。在處理事情時應謹慎對待,不能簡單粗野地呵斥和指責,也不能過早地對他們下定論;應以誠相見,循循善誘,和他們交朋友,促膝談心,消除他們心中的隔閡,讓他們敞開心扉,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批評和教育,自覺地去轉變自己。
三、案例啟示
面對學生所犯的錯誤,還應在嚴愛中把握好批評和教育的藝術與方法,盡可能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教育的方法很關鍵,然而,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情緒、情感、態度更是教育得以成功的保護傘。。
師愛是教育的“潤滑劑”,是進行教育的必要條件。當教師全身心地愛護、關心、幫助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時,師愛就成了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為有了師愛,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學生才樂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作為老師,我們要熱愛每一個學生。學習好的要愛,學習一般的要愛,學習差的也要愛;活潑的要愛,文靜踏實的要愛,內向拘謹的更要愛;“白天鵝”要愛,“丑小鴨”同樣也要愛。愛心是通往學生心靈的橋梁;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是照亮學生未來的燈燭,讓我們共同創造無私真摯的愛的氛圍,讓他們在溫馨、幸福的愛的暖流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 鄭克儉、王作廷﹒新時期班主任工作的創新[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 曾慶春﹒跟隨榜樣成長——教師職業道德經典案例評析[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