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華
宮頸癌是女性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2年全世界有超過50萬的宮頸癌新發病例,其中超過85%的病例來自發展中國家;有超過26萬的宮頸癌患者死亡,其中近90%是發展中國家婦女。而據NCCR統計,我國2011年預估有超過87,000例新發宮頸癌,其中超過23,000例宮頸癌患者死亡.中國婦女宮頸癌發病率高、死亡率高,且近年來宮頸癌的發病率有明顯上升和年輕化趨勢,如何有效防治是目前最大的問題。
大量研究已經證實,持續的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 感染是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發病的病原學基礎,而其他致病危險因素包括:初次性生活過早、多次生育史、口服避孕藥、性伴侶較多、有性傳播疾病史、吸煙、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早期宮頸癌臨床表現多為陰道不規則流血、白帶較多且伴有異味等,而晚期則可伴有尿急尿痛、尿毒癥、貧血等癥狀,往往預后較差。因此,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
25歲以上已婚婦女:每3~5年篩查一次
一般地說,從宮頸癌的癌前病變發展成宮頸癌, 通常要經過宮頸上皮內瘤變-原位癌-早期浸潤癌-中晚期浸潤癌連續發展的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至少需要5~10年的時間。研究表明,宮頸癌的生存率只有67%,而早期患者的生存率達90%,宮頸原位癌的生存率幾乎達到100%。另有研究表明,通過有效的細胞學篩查,大約可使宮頸癌的總體發病率下降2/3左右。如果婦女一生中做過2次宮頸細胞學檢查,可使其浸潤性宮頸癌的發病風險降低43%。如果每年做1 次宮頸細胞學檢查,可以降低發生浸潤性癌風險近93%。
2012年,美國陰道鏡及宮頸病理協會(ASCCP)等機構更新了他們的宮頸癌篩查指南。新指南建議,無論性生活開始的年齡或是否有其他行為相關的危險因素,宮頸癌篩查應從21歲開始。我國規定,25歲以上的已婚婦女應每3~5年篩查一次。下列人群,如有不良性行為,第一次性生活過早、性生活紊亂者;早婚、早育、多產的婦女;宮頸不典型增生,特別是中、重度者;丈夫有性亂行為,或有不潔性生活習慣者,丈夫有包皮過長、包莖或患陰莖癌者;人乳頭狀瘤病毒(HPV) 特別是16,18亞型感染者;從未使用過避孕套者,以及母親或姐妹患有宮頸癌的高危人群,[X1]應每年篩查一次。
最佳拍檔:細胞學 +HPV-DNA檢測
常用的宮頸癌篩查方法有婦科查體、宮頸細胞學檢查、HPV檢測等,經濟、方便、易行、安全,容易被女性接受。美國陰道鏡及宮頸病理協會(ASCCP)等機構推薦的宮頸癌篩查指南中,將HPV聯合細胞學檢查作為成年婦女的最佳篩查策略。有高危因素的婦女則可增加頻次,每年行一次HPV聯合細胞學檢查。
婦科查體 這是最經濟實用的篩查手段,有性生活的育齡女性應每年常規進行此項體檢。優點在于可直接發現宮頸病灶,并在醫生直視下直接取活檢明確診斷。最大的缺點是不利于發現宮頸早期浸潤癌及癌前病變。
宮頸細胞學檢查 這是目前國內外應用最廣泛的篩查技術,包括傳統的巴氏涂片法和現在流行的液基細胞學檢查法(TCT)。①傳統巴氏涂片假陰性率及誤診率較高。因此,傳統的巴氏涂片適用于經濟落后地區大規模人群的宮頸癌篩查。②液基細胞學檢查法設備及耗材價格昂貴,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基層醫院開展較困難。事實上,無論是巴氏涂片法還是液基細胞學檢查法,所取標本均為細胞水平診斷,存在一定的假陰性概率,且不能判斷癌癥細胞是否浸潤宮頸肌層,因此,不能作為宮頸癌的最終診斷依據。
HPV-DNA檢測 HPV 檢測作為初篩手段可有效發現高危人群, 且可用于宮頸病變和宮頸癌治療后的監測。然而,HPV檢測雖提高了篩查的敏感度, 但特異度有所下降, 且HPV 檢測成本高, 實驗室設備要求也很高, 不適合大規模篩查。如果篩查結果陽性或發現肉眼可疑癌時, 均應活檢做病理學檢查。
總之,宮頸癌作為目前唯一病因明確、能有效預防的女性惡性腫瘤,廣大女性和醫務工作者必須提高警惕,重視宮頸癌的早期篩查,及時發現宮頸癌癌前病變,早發現早治療,可治愈。
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 需及時就醫
盡管宮頸癌及癌前病變宮頸上皮內瘤變(尤其后者)多數無癥狀,但總有些不祥的“苗頭”,對此,女性應該有所警惕。研究表明,81.4%的宮頸癌病人有陰道出血,出血類型有月經不調似的不規則出血和絕經期出血,量時多時少,無規則性,甚至大出血,以致繼發性貧血。此外,性交后出血,或在婦科檢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一次、量少,也應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