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5月26日文章,原題:中國,令人著迷的矛盾復合體一個被包裹在神秘謎團中的謎中之謎,這句丘吉爾對俄羅斯的描述也適合中國。佐證這個謎團的是這個國家充滿矛盾。很多人圖省事,將中國稱為共產主義和威權國家。不過,“中央王國”坐擁14億人口,實際上極其多元,遠非一張面孔。
筆者過去3年在北京生活和工作時發現,不能將中國輕易劃歸類別,任何類似嘗試都會事與愿違。中國讓人摸不到頭腦,它既是共產主義的,又有資本主義成分。它既對國企收緊控制,又在最近的經濟改革中提倡市場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人并非矜持,而是健談、愛發表意見、有激情的。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和不斷擴大的中產階層越發喜歡暢游天下、博覽群書。他們對中國的未來非常樂觀。
與中國人的一些對話令筆者想起自己為新加坡做的辯護。這個城市國家也經常是西方暗諷的對象。但新加坡人知道,雖然他們的制度遠非完美,但將其定義為“專制”或者“高壓”是對新加坡政治環境的簡單化解讀。那種認為新加坡沒有變革因素的看法很無知。同樣,中國人也深知他們制度的瑕疵,不需要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外國人告訴他們。
雖然中國人經常被指責是剽竊者,但筆者發現,他們很具創新精神。一些最具創新性的智能手機應用是中國人開發的。比如,微信已經超出即時通信應用的范疇,這款應用讓你可以玩游戲、辦理登機手續、搜索歌曲、叫車以及支付賬單。新的現實是,中國不再是西方創意的復制者:智能手機應用復制只是起點,并非終點。
實際上,中國的復雜程度令人不好理解。但外界對這個國家簡單的認知及對多元輿論和問題的草率解讀只會帶來傷害。從外交上說,這會增加誤判的風險。因此,雖然中國必須學會更好地表達自己,但外界更應了解中國的復雜性,以防止出現這樣一個世界:中國的利益總是被視為與西方平行,二者永無交集。▲(作者張清麗,傳文譯)
環球時報2016-05-28